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
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是經濟體制改革中任務最困難、風險最大的改革決戰,也是理論創新任務最為艱巨的環節。從根本上說,國有企業的改革關系到整個中國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成敗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對國有企業改革黨和國家投入了最多的力量,也是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經濟學家們對國有企業改革也傾注了最大的熱情,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方式進行了系統地深入地研究,對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必須面對和正確認識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問題
改革開放26年來,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和方式進行熱烈討論的時候不多,往往是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最初實行“放權讓利”的改革時,只說“放權讓利”如何好;后來推行“經營承包制”時,大家都說“經營承包制”如何好;再后來實施“股份制”改革時,就說“一股就靈”,好象實行了股份制就萬事大吉,當開始進行產權改革時,就說“一私就靈”。總之,多年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對某種改革理論和方式進行一邊倒式的論證,就是有不同的意見,也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歷史經驗證明,這種一邊倒式的單向思維的論證方式不是一種好方式,它使我們不能夠及時正視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往往是在實踐中走不下去了,我們才不得不換一種新的改革理論和方式。其實,我們過去走的改革歷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稱為“試錯法”式的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試錯法”式的改革在所難免,我們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26年后的今天,再用“試錯法”式的改革方式有點說不過去。因為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改革的經驗教訓,到了該進行理論上的總結了,一邊倒式的單向思維的論證方式也應該結束了。聽一點不同的意見,不會影響我們改革的前進方向,也不會阻擋改革前進的步伐。
國有資產流失和國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引起了我們對國有企業改革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反思,如,當前國企改革的歷史基礎和主要任務是什么?產權改革是不是企業改革的核心?如何認識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何認識非公有制企業在國企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國有企業的必要退出與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關系?如何理解國企改革與出售國有資產的關系?如何理性看待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如何正確看待效率與公正、公平的關系?產權改革與法制規范是什么關系?如何選擇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途徑和方式?等等。只要我們科學地、系統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就能夠得到理論上的飛躍和升華,就能夠更好地指導國有企業的改革,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科學認識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問題和方式對于我們更好地堅持和實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更好地貫徹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更好地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科學企業觀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國有企業改革的長期實踐證明,沒有科學企業觀作為理論基礎,“試錯法”式的改革在所難免,我們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因此,科學企業觀的提出是國有企業改革的迫切需要。從科學分析古今中外千千萬萬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我們揭示了企業發展的歷史規律或法則,它們構成了科學企業觀的核心內容:
第一法則,企業上層建筑與企業經濟基礎適應的法則。企業經濟基礎是指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的性質、狀態以及資產所有制與產權結構,它們構成整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這里,技術和產品的性質、狀態對資產所有制及產權結構起著重大的基礎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企業資產的所有制性質及產權結構,例如,鐵路、電訊、航空和石化能源等的性質和狀態對企業的規模、資產所有制與產權結構就有特殊要求,制約和決定這類企業的資產所有制性質與產權結構的形成和發展。企業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企業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機構、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和管理能力。技術和產品的性質、狀態以及資產所有制與產權結構的不同對企業上層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當然,在一定條件下,企業上層建筑對企業經濟基礎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對企業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或阻礙作用。
企業經濟基礎與企業上層建筑的統一構成企業形態,即技術或產品、制度和管理相統一構成三位一體的企業形態。根據企業發展的第一法則,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科學結論:技術、制度和管理是企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支柱或基礎,它們是三位一體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鐵三角”關系,它們也是動態平衡關系。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不管是什么所有制的企業,三者不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也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不能一個或兩個支柱強,另一個或兩個支柱弱,形成不平衡狀態。如果這樣,企業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企業就會走彎路,甚至走向衰亡。在這里,技術包括知識產權、設備、科技人才和產品或服務,制度包括企業法律制度和技術、生產、服務和管理制度,管理包括投資、經營管理決策和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和整個企業過程。
第二法則,企業發展速度與融資能力相適應的法則。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和命脈,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個企業一旦出現了資金鏈的斷裂,這個企業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從實際情況看,任何一個企業的融資能力都是有限的,它不僅要受到自己的社會關系資源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甚至是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因此,企業的融資能力是一個受多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的變數。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和最危險的問題就是企業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融資能力,進行了規模過大的投資,或一些企業則把短期資金用作長期投資,從而使企業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自己的融資能力,最終造成企業資金鏈的斷裂,威脅到整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企業在做任何投資時都必須正確估計自己的融資能力,正確處理企業的發展速度與融資能力的關系,努力使企業的發展速度與融資能力相適應,做到量力而行,量力而為,切不可犯主觀主義的“幼稚急性病”的錯誤。
第三法則,企業規模與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法則。企業規模主要是指企業的總資本、總資產和總收入等,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企業的管理能力是企業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的總和,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外企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許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它的發展速度減慢甚至停止不前,往往是企業的管理能力不適應企業規模需要的表現。在實踐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企業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管理能力,過快地進行投資和擴大企業規模,產生企業的管理能力嚴重不適應企業規模擴張需要的問題,而且人們往往又不重視或不承認企業的管理能力不適應的問題。這是不少企業經常存在的通病,也是不少企業長期得不到順利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一個企業要想得到較為順利的發展,必須正確分析和認識自己的管理能力,正確處理企業規模與管理能力的關系,必須使企業規模與管理能力相適應,防止發生因企業規模的過快擴張造成企業的管理能力不適應的局面。
科學企業觀揭示了企業上層建筑必須與企業經濟基礎相適應、企業發展速度必須與融資能力相適應、企業規模必須與管理能力相適應的企業發展三大法則。這三大法則是任何一個企業(不管是私有制企業,還是公有制企業)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違背了它們,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使企業走向衰亡,遵循了這三大法則,企業就會得到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
三、關于新階段必須正確處理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關系
總結20多年國有企業改革的經驗教訓,科學分析新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基礎、歷史背景、主要任務和目前存在的基本問題,按照科學企業觀的要求,新階段必須處理好的國有企業改革的五個基本關系是:
1、關于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的關系。知識資本起源于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以知識、知識產權和智力形態存在的資本形式,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新的資本形式。知識資本以知識和智力為載體,因而存在兩種基本形式——知識產權和智力資本。知識資本已經形成和登上歷史舞臺,就出現了知識資本與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關系問題。從歷史的發展歷程來看,知識資本是在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知識資本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居于資本體系的頂端,是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大腦,這就是知識資本的特點和本性。當它的力量還比較弱小時,知識資本仍然從屬于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或者說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雇傭知識資本。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資本逐步成長和發展起來。這時,知識資本開始顯示它的本性,在整個資本體系中發揮關鍵和核心作用,它引導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流向,是整個資本體系的主導力量。在一定意義說,開始了知識資本雇傭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歷史。當然,這是從整個歷史發展趨勢來說的,每個企業所處產業和具體情況不同,我們必須分析企業的實際,正確判斷每個企業知識資本與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關系。
雖然事實上知識資本已經登上歷史舞臺,但是,我們在政策和法律仍然沒有承認它的地位和作用,這就難免產生矛盾和沖突。在今天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已經存在大量的知識資本與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矛盾和沖突,有時甚至很尖銳,比如,掌握知識資本的技術人員離開原有的企業依靠自己擁有的知識資本創辦公司,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擁有的知識資本得不到承認、職業經理人消極怠工或主動辭職,甚至是職業經理人或技術人員得不到應有的使用等等。我們現在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都與我們在政策和法律仍然沒有承認知識資本的地位和作用有關。
2、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關系。如何認識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而要科學回答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到底是否相容的問題,主要看以下三個最基本的方面:
第一,現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人財產權的基礎之上,以法人財產權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基石和細胞。法人財產權是一個歷史范疇,在市場經濟的初期并沒有法人財產權制度,只是市場經濟有了充分的發展之后才形成了法人財產權制度,即市場經濟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轉變的時期,經濟規模發展到單個資本家的資本不足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時,必須由多個資本家的資本聯合起來組成公司,這個時期才逐步形成了法人財產權制度。在壟斷階段以后,法人財產權制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完善。在20世紀,在法人財產權制度繼續得到發展和完善,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新產權形式成為法人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完善的法人財產權制度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和核心,離開了法人財產權制度,也就無法理解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經過26年的改革,我國的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基本建立了法人財產權制度,雖然還存在缺陷,還很不完善,但歷史地建立了法人財產權制度雛形,為建立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相容關系提供了最重要的微觀制度基礎。
第二,我國已經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律制度。經過28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外資和私人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律制度,國有企業已經處于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之中。只要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存在,國有企業就必須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如果非要割斷國有企業與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聯系,國有企業也難以長期生存,只有走向衰落和消亡。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容關系最基本的內容和國內制度基礎,也是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容的根本保障。
第三,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性的世界性經濟體系。從市場經濟的本性和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市場經濟具有沖破一切國家政策限制的強大輻射力和吸引力,是一種開放性的世界性經濟體系,不可能只存在某一國或部分國家。經過28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確立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在21世紀到來之際加入了WTO,國有企業已經處于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的大環境之中,已經融于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只要國家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且在當今世界也不可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有企業的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的大環境將長期存在和延續。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的大環境為建立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相容關系提供了重要力量以及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渠道,是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相容關系的重要方面,我們決不能離開國有企業已經處于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的大環境來談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是否相容的問題。
3、國有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國有企業所有者是否缺位的問題關系到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路徑,它處于整個國有企業改革工程的核心和樞紐地位,是國有企業改革最基本的問題和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因此,在回答國有企業改革的其他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對這個問題作出科學地判斷。
筆者認為,從理論和法理上講,國有企業所有人是不缺位的,國有企業的資產非常明確是歸國家所有,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這種所有關系是清楚的,而不是模糊的。在計劃經濟時代,這種觀點是對的,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在進行放權讓利、承包責任制和股份制等政企分開的改革過程中,當我們把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歸還給企業的同時,只注重“企業經營自主權制度”的建設,而忽視了“國有企業所有人制度”的建設,大大削弱了作為國有企業所有人代表的政府對國有企業所有者權利的行使力度和監督力度,以至國有企業所有者的權利被懸空或者得不到實現,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國有企業所有人缺位、錯位的情況。這樣就出現了在理論和法理上國有企業所有人不缺位,而現實中卻存在著國有企業所有人缺位、錯位的雙重情況。這就是我們對國有企業所有人的總體判斷和認識。
總之,我們必須從在理論和法理上國有企業所有人不缺位,而現實中卻存在著國有企業所有人缺位、錯位的雙重情況出發,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有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系,一方面,加強“國有企業所有人制度”的建設,從制度上、法律上和實際上保障國有企業所有人不缺位。只要我們既制定了保障國有企業所有人不缺位的制度和法律,又建立健全了國有企業所有人的隊伍和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國有企業所有人缺位、錯位的情況就會得到改變。另一方面,也必須重視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培養數以萬計的合格的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和智力保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