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管理理論演進歷程中,各理論范式之間的邏輯線索是什么?如何綜合?本文在批判回顧其演進歷程,反思分析其邏輯線索的基礎上,從科學方法論角度,提出一個以戰略洞察與預見為起點,以戰略轉折為終點,包括戰略洞察與預見、戰略掃描、戰略定位、戰略規劃、戰略資源配置、戰略變革與控制、戰略轉折七個步驟的綜合范式。
本文的研究問題:第一,在戰略管理理論演進歷程中,各理論范式之間的邏輯線索是什么?第二,在分析其邏輯關系基礎上,各理論范式應如何綜合?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從歷史淵源角度,批判回顧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歷程,為其邏輯反思提供歷史線索;第二,從科學方法論角度,反思分析戰略管理理論演進的邏輯關系,為其范式綜合提供邏輯線索;第三,從科學方法論角度,堅持歷史與邏輯統一,總結戰略管理理論的綜合范式。
一、戰略管理理論演進的邏輯線索
反思分析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歷程,從科學方法論角度,戰略管理研究呈現為以下否定之否定的邏輯線索:
1、從理論假設看,呈現為“環境不變可預測——環境變化可預測——環境變化不可預測”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和戰略計劃階段假設環境不變可預測,因此企業能夠設計與計劃戰略;競爭戰略階段假設產業環境變化,但企業能夠通過分析產業結構預測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競爭戰略獲取競爭優勢;超越競爭階段假設環境變化且不可預測,因此,在未來不可預測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培育核心競爭力“以不變應萬變”塑造未來。
2、從理論主題看,呈現為“企業業務組合——業務單元競爭優勢——職能系統核心競爭力”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關注企業在多元化經營計劃中的業務組合問題;競爭優勢關注業務單元在產業中的競爭優勢問題;超越競爭階段關注職能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問題。
3、從理論范式看,呈現為“組織、業務、環境匹配——競爭優勢、占優性定位、產業競爭結構匹配——競爭優勢、企業資源、核心競爭力匹配”的邏輯關系。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的戰略邏輯是“組織跟隨業務,業務跟隨環境”;競爭戰略階段的戰略邏輯是“產業競爭結構決定占優性定位,占優性定位獲取競爭優勢”;超越競爭階段的戰略邏輯是“企業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
4、從戰略目標看,呈現為“追求現實(產品)優勢——追求短期優勢——追求持續優勢”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強調多元化經營的業務組合,追求現實的產品優勢,競爭戰略階段強調靈活適應行業競爭,追求短期優勢;超越競爭階段強調“以不變應萬變”,追求源自核心競爭力的持續優勢。
5、從戰略彈性看,呈現為“戰略固定化——戰略互動化——戰略彈性化”的邏輯關系。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假設環境不變可預測,因此其戰略是固定的、可計劃的;競爭戰略階段假設環境變化但可預測,因此其戰略是考慮了產業環境特別是競爭對手的反應,因此其戰略是互動的;超越競爭階段假設環境變化而且不可預測,因此其戰略必須圍繞核心競爭力“以不變應萬變”彈性塑造未來。
6、從競爭觀念看,呈現為“競爭位置同質化——搶占絕對競爭位置——構建獨特競爭位置”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由于忽略競爭,其隱含假設是把競爭位置同質化,不存在有利競爭位置與不利競爭位置的差異;競爭戰略階段認為,在一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理想的競爭位置,企業一旦搶占這一絕對有利的競爭位置,其競爭優勢將是絕對的、一勞永逸的;超越競爭階段認為,每個企業都可以有一個獨特的競爭位置,企業無須與對手搶占高度重疊的競爭位置,而是應該“量體裁衣”選擇最合適的環節構建競爭優勢。
7、從競爭性質看,呈現為“忽略競爭——對抗競爭——競爭合作”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忽略競爭問題,強調戰略設計、戰略計劃過程的自主性;競爭戰略階段強調對抗競爭,強調企業在產業競爭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的對抗性;超越競爭階段強調競爭合作,強調企業在塑造核心競爭力基礎上建立戰略聯盟的競爭合作性。
8、從競爭優勢根源看,呈現為“自發優勢——片面優勢——系統優勢”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由于忽略競爭優勢,因此其根源是自發的;競爭戰略階段則認為競爭優勢根植于價值鏈中的少數幾個關鍵因素,因此其根源是片面的;超越競爭階段則認為競爭優勢根植于核心競爭力系統而不是片面的,這一行動系統是為一個獨特競爭位置而構建的,因此其根源是系統的。
9、從競爭優勢形態看,呈現為“忽略優勢——追求外源優勢——追求內源優勢”的邏輯線索。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由于忽略競爭問題,因此也忽略了競爭優勢問題;競爭戰略階段則認為在產業競爭環境中可以通過占優性定位獲取競爭優勢,因此其競爭優勢是外在的;超越競爭階段認為可以通過企業資源與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因此其競爭優勢是內在的。
10、從競爭手段看,呈現為“產品或服務競爭——占優性行動競爭——標準與規則競爭”的邏輯關系。起點階段與戰略計劃階段的競爭手段主要是表面產品或服務競爭;競爭戰略階段的競爭手段則深入到產品或服務背后的總成本領先、差異化與聚焦等占優性行動競爭;超越競爭階段更深入到核心競爭力系統背后的業務流程或職能系統的標準與規則競爭。
二、戰略管理理論的綜合范式:戰略實踐過程
1、戰略洞察與預見。戰略洞察與預見是戰略管理的起點,其目的是洞察與預見企業業務組合、持續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三個中心問題的現狀與趨勢。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認識學派與企業家學派,其理論邏輯認為戰略是一個洞察與預見的過程,因此其本質比喻是寓意洞察力的貓頭鷹與寓意預見力的狼,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高瞻遠矚”,具體原理是業務組合、持續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匹配。
2、戰略掃描。在戰略洞察與預見基礎上,戰略掃描是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全面分析,其目的是分析機遇、威脅、優勢、劣勢的影響效應。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設計學派,其理論邏輯認為戰略是一個設計過程,因此其本質比喻是寓意精細織網、設計力強的蜘蛛,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對外部環境的機遇、威脅的“趨利避害”與對內部環境的優勢、劣勢的“揚長避短”,具體原理是宏觀環境與資源能力、產業環境與價值鏈、價值鏈與業務流程掃描。
3、戰略定位。在戰略掃描基礎上,戰略定位是對企業業務、競爭位置和核心競爭力位置的選擇,其目的是為企業選擇一個趨利避害、揚長補短的立足點。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定位學派,其理論邏輯認為戰略是一個定位過程,其本質比喻是寓意盤踞地盤、定位力強的水牛,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避實就虛”,具體原理是企業業務、價值鏈與核心競爭力定位。
4、戰略規劃。在戰略定位基礎上,戰略規劃是對企業業務組合、持續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規劃,其目的是以持續競爭優勢為中心實現戰略定位。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計劃學派,其理論邏輯認為戰略是一個計劃過程,其本質比喻是寓意囤糧過冬、計劃力強的松鼠,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因勢利導”,具體原理是業務規劃、持續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系統規劃。
5、戰略資源配置。在戰略規劃引導下,戰略資源配置是在企業業務單元間分配資源以及在價值鏈與核心競爭力中開發資源。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資源學派,其理論邏輯認為戰略是一個資源配置過程,因此其本質比喻是寓意體形龐大、資源豐富的大象,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未雨綢繆”,具體原理是業務單元資源分配、價值鏈優化與資源開發。
6、戰略變革與控制。在戰略定位與戰略規劃引導下,在戰略資源支撐下,實施戰略變革與控制。該步驟的理論淵源是權力學派、文化學派和學習學派,其理論邏輯分別認為戰略是一個政治沖突協商過程、價值觀認同過程和應急學習適應過程,因此其本質比喻分別是寓意權力之王、統治力強的獅子,美麗漂亮、受到廣泛認同的孔雀和逐漸進化、適應力強的猴子,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獅子的剛性變革、孔雀的廣泛認同與猴子的漸進反應結合的“剛柔并濟”,具體原理是業務流程再造、動態競爭行動與核心競爭力培育。
7、戰略轉折。戰略轉折是戰略管理的終點,也即在戰略變革與控制過程中,企業生命周期、動態競爭生命周期和核心競爭力生命周期轉折到新階段。該步驟的理論淵源分別是環境學派和結構學派,其理論邏輯分別認為戰略是一個反應過程和權變過程,因此其本質比喻是寓意適應環境的鴕鳥和變色龍,本文把其基本原理歸納為在生命周期中“隨機應變”,具體原理是企業生命周期轉折、動態競爭周期轉折與核心競爭力生命周期轉折。
綜上所述,本文在批判回顧戰略管理理論演進歷程,反思分析其邏輯線索的基礎上,從科學方法論角度,提出一個以戰略洞察與預見為起點,以戰略轉折為終點,包括戰略洞察與預見、戰略掃描、戰略定位、戰略規劃、戰略資源配置、戰略變革與控制、戰略轉折七個步驟的綜合范式。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