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就是比“好”還要好
去朋友家做客,聽見他十幾歲的中學生女兒不停哼唱周杰倫的《菊花臺》,和她便聊起《滿城盡帶黃金甲》來。
問她周杰倫在影片中演得如何,答曰“爽”。為什么說“爽”而不說“好”呢?她說:“爽”就是比“好”還要好。雖然懷疑這樣的解釋可能是從哪本魔鬼詞典里翻出來的,但見小姑娘那一本正經的樣子,可能自己真有些落伍,體味不出那“爽”之絕妙意境。
我的朋友施煒博士最近去溫州的一家制鞋企業講課,我對這家企業也有些了解,仔細琢磨了半天,倒是對“爽”和“好”的區別有了些體會。
大約是在2000年前后知道這家企業的,我還第一次買了他們的鞋,去他們店里則是因為一則新聞報道(為營銷大師里斯所宣稱的“公關第一,廣告第二”找著了佐證)。
當時他們剛剛評上“中國十大真皮鞋王”,產品在全國剛剛鋪開,那時候的“中國十大真皮鞋王”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很多不法份子便假冒他們的品牌,就像當時“紅極一時”的假酒一般,在全國各地搭起順風車來。這使得公司的老板很是生氣,他把查收起來的2000多雙鞋,還包括大概有20000多個鞋盒,全部拉到杭州,一把大火給燒了。
老板的做法不排除當時年輕氣盛的因素,但事后看起來倒是更像一個精心策劃的營銷事件,不管怎么說,他的這把大火贏得了很多費者的信任:這個企業的產品靠得住。
由此開始,他們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眼見著他們的專賣店、專柜從幾十家增加到了幾千家;眼見著他們和國外著名的制鞋企業不斷加深合作,眼見著他們的銷售額一年比一年上升一個新臺階,眼見著他們當年年輕的老板開始頻頻出現在不同的領獎臺和演講臺上。
成為世界時尚產業舉足輕重的巨星似乎只是遲早的事情。
但現實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與時尚界那些天皇貴胄的距離不見得有所縮短,經營者們倒是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的產品有了被邊緣化的傾向。
鞋的質量還是一如既往地好,或者可以說越來越好,但如今市場上質量和他們一樣好的鞋已經令人眼花繚亂;他們在不同的場合領取了更多的獎,但如今消費者根本就不買賬,各種獎項早已漫天飛舞;那許多企業通用的“價格殺手锏”又如何呢?幾番價格戰掄下來,大家的價格都差不多。
技術、質量沒大的突破空間,價格又變得穩定,大家的產品都幾乎一樣“好”。那么,現在又要靠什么來吸引消費者呢?
小姑娘說用“爽”而不用“好”,想必是“爽”除了包含“好”之外,還有她自己獨特的一份情緒參與其中吧。
制鞋企業的困境可能就在于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心理上的附加價值,消費者只是得到了“好”產品,卻還遠遠“爽”不起來。
企業的競爭就像是100米短跑,產品的同質化使得大家都差不多跑到了90米,最后的10米能否跑在前面就在于能否獲得消費者的情感認同。
感覺“爽”和說“好”確實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