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大學生們通常沒有固定收入,因而消費能力也相應較低。但OTR調查顯示:大學生們并不像印象中的那樣囊中羞澀,他們每月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37元,每年即是6444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消費能力。調查同時顯示,從本科一年級到研究生二年級及以上,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的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呈遞增趨勢。
消費需求升級
調查顯示,在支出方面,除學習和住宿費用等固定的必需支出外,當前大學生對IT、數碼產品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上學期平均花費達1485元,占平均一學期花費(不含學費/學習用品及住宿費用)總額的54.8%。其中,82.8%的大學生擁有手機,MP3、MP4的擁有率分別達到76.3%和46.6%.即便是價格相對較高的筆記本電腦,在大學生中也擁有了20.8%的用戶群。而在未來一年內,73.1%的大學生計劃購買MP4,預購手機的比例也達到28.3%,這兩個比例都分別高于目前還未擁有這兩類產品的大學生比例(MP4是55.4%,手機是17.2%).表明目前大學生已不僅僅滿足于擁有這些IT數碼類產品,隨著大量功能更豐富,外觀更時尚的新品不斷上市,升級成更新、更好的產品已漸漸成為大學生在IT數碼產品消費方面的重要特點。

品牌消費觀
調查顯示:在大學生購買食品/飲料/日用品、IT數碼產品的考慮因素中,價格都是第一考慮因素,而選擇品牌的比例也排在前列,且數值并不低。考慮到大學生尚未獨立工作,經濟條件受限,關注價格因素十分正常。因此,品牌被選擇比例較高就充分顯示出大學生較強的品牌意識。同時,在大學生的品牌觀中,78%的大學生認同“品牌是質量和服務的保證”,而將品牌看作是身份象征的大學生比例也接近60%??梢姡麄兊南M行為也正進入一個品牌消費的時代。

不過,由于大學生的消費力相對來說還有所局限,所以,即使對于品牌比較看重,但在實際購買行為上,他們仍然“適度而理智”,調查顯示:57%的大學生贊同“牌子不說明任何問題,重要的是產品本身”,而贊同“我喜歡購買明星代言的品牌”以及“即使貴一點,我還是愿意購買國外品牌”的觀點的比例也較低,分別僅有26.4%和18.9%,也反映出了大學生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而產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