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汽車廠商“一女嫁二大”,三方博弈再所難免,三方中誰能笑到最后?洞先機、掌主動、先行者將成最終贏家。
大眾(中國)在2005年出于對市場業績下滑和“南北潛在競爭”提出了加大兩個合資企業的產品差異化策略:在引進新車型時一汽大眾主要定位于時尚、精英,而上海大眾則定位于經典、典雅。產品差異化戰略意圖無疑是大眾(中國)很完美的布局,但“美好愿望”總是因為“各謀其利”而走形。從大眾(中國)的長遠利益著想,如何通過謀求更大的經營掌控權,采取什么樣的政策能帶給大眾(中國)最大的收益,自然大眾(中國)就會在這一方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資源支撐。
從這點來看,一汽好像得到了大眾更多的青睞,其在產品引進方面似乎獲得了更大的收益。大眾(中國)的主要車型都落戶一汽。投入更多資源當然要獲得更大的經營掌控權,現在大眾(中國)的手已經伸向一汽大眾的銷售體系,通過加強銷售渠道來進一步提升在一汽大眾的經營掌控權。大眾的戰略意圖已經顯現,其天平已經開始傾斜向一汽,未來一汽大眾將成為大眾在中國的主戰平臺。
作為中國汽車企業來說,上汽和一汽與大眾合作的命運和在合資中的地位和前途都非常引人關注。
一汽在一汽大眾合作中已經越來越居于被動地位。引進的產品多,這是好的一方面,但這也意味著對大眾(中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加上銷售渠道受到控制,一汽大眾的兩個關鍵核心都已經拱手讓出。長此下去,一汽在大眾的合作中將越來越淪落為制造者和代工廠的地位。這樣的地位使得一汽獲得更多核心競爭力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么和大眾的合資到底能為一汽帶來什么?一汽方面可以趁此機會提升收益水平,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然后把這些收益投到自主產權的汽車產品開發上去。否則一汽如果只是能獲得這樣的短期收益有什么用,沒有了未來,現在再好也只是暫時的。并且現在的這種短期收益更多的是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獲得的,一旦國家的政策發生變化,大眾(中國)肯定會全面接手,到那時一汽還能怎樣?
而作為上汽,出現這樣的狀況未見得不是一件好事。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結局也可能是上汽決策的一種體現。大眾(中國)對一汽合作方投入了較多的精力和資源,相對而言,大眾對上汽的關注和控制力度也就明顯會有所降低。上汽可以趁機加強對合資公司的控制和發展力度,通過自身戰略意圖的貫徹來進一步鞏固對上海大眾的掌控力度。
從上汽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上汽已經越來越表現出對自主開發的欲望和行動力。從這個意義來看,上汽未來的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愿望也更迫切,行動上也展現出更具發展前景的態勢。畢竟不通過自主開發和自主命運的掌控,未來不可能取得大的發展。
博弈中三方的真正權利爭奪,就是對未來的爭奪。所以只有想得長遠、洞察未來先機、把握自主命運,并能忍受短期苦痛,堅持朝自己方向不斷前進的,才能成為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