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以體育營銷為構建全球品牌助力,重要的不是體育本身,而是借此勢頭快速“攻下更多的山頭。”
近日,李東生宣布TCL網球營銷戰略全面啟動。此次大規模的體育營銷策略的實行似乎意味著,TCL將通過體育這種無國界的語言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強勢的TCL品牌,TCL團隊似乎據此對來年的業績抱有很大的信心。
體育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語言,有助于與體育有共同精神內核的品牌的全球化傳播。近年來眾多中國企業,尤其是走國際化戰略的企業都將目光鎖定在體育營銷上。比如海爾為了打開澳大利亞市場,聘請當地著名的球隊和球星代言來使品牌更貼近當地市場。聯想也聯姻奧運會、NBA等體育活動品牌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盡管如此,和耐克、百事等充分利用體育、音樂等無國界的品牌溝通方式成功實現品牌全球化的企業相比,聯想、海爾、TCL等企業卻找不出其品牌鮮明的個性標簽,從技術、渠道上更找不到立足國外市場的自信。缺乏對品牌的內修,使得品牌管理者無法從戰略上準確把握企業國際化的發展模式,盲目的投入體育營銷也使中國企業難遏財務風險。
眾多走國際化體育營銷路線的企業,有些是有計劃性地實施全球體育營銷戰略,有些則顯得有盲目性。在注意力經濟時代,體育成為頗具價值的注意力牽動因素。加之08奧運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體育營銷更是空前地受到企業的垂青。容易受到忽視的是,這其實也逐漸引發了商界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品牌的同質化實質上意味著企業品牌戰略的失敗,而前期所耗去的巨額推廣費用是不可能追回來的。
跳出體育營銷執行到位的問題本身,品牌真的是靠體育賽事就能堆出來的嗎?
許多人認為三星品牌的崛起歸功于體育營銷,特別是它贊助漢城奧運會的創舉。實際上三星早在贊助奧運會之前,已經是一個業務遍布全球的品牌,其產品已進入全球的前十名,只不過是其品牌美譽度不高而已。另外,三星每年市場費用中只有20%投在體育營銷,體育營銷并非三星品牌成功的全部。由此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三星的國際化=技術值得信賴+業務遍及全球十全球營銷推廣(包含體育營銷)+全球化的品牌高度。
聯想的國際化路線頗似三星,近年來不僅通過收購IBM的PC業務獲取美國市場渠道資源,引入外籍高管提升企業人力資源整合能力,而且頻繁開展和冬運會、F1賽事、NBA等現有高品牌價值的體育活動的合作,推動品牌成長,希望以此加速“通過08北京奧運的品牌推力實現全球化品牌高度”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從執行效果來看,我們會明顯感覺到聯想步履的蹣跚,難點就在于聯想品牌的內核沒有三星那么清晰。
就超越國界這一命題而言,體育也好,音樂也好,畢竟都只是形式。單項的體育賽事也好,奧運會也好,其倡導的往往是多維的文化價值觀念,一個品牌如果能與其中的某一種理念相互融合,就已足夠受到普遍的尊敬。08北京奧運,中國企業都想據此提升品牌,基本上都啟動了體育營銷,這其中對品牌的定位和品牌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才是根本。
TCL以體育營銷為構建全球知名的TCL品牌助力,需要準確定位其品牌個性到底是什么,品牌所倡導的精神內核又該如何表達,并與體育精神中的何種因子相對應和匹配。中國企業走向全球,首先不能放棄對技術的追求和渠道網絡的搭建;構建全球品牌,其思路應該是先確立自身的品牌價值內核,再尋找匹配的營銷方式進行全球品牌傳播,才能真正構建廣受尊敬的全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