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已經支離破碎,行業平均利潤已經越來越少,想要打造品牌我們應該用何種思路?
現代廣告之父華納梅克說:“我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如果給你十秒鐘回憶,你還能回憶起最近哪個洗發水的電視廣告嗎?80%的人一定會回答:記不清楚了,好像都是些美女代言。近幾年洗發水行業各品牌在電視廣告投人至少超過了3個億,但有一大多半廣告費用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浪費了。

常規廣告溝通就是吆喝,而吆喝最多可以喚起的是關注,無法喚起信任。目前很多品牌在電視上投放的廣告,都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的吆喝競爭法則:一旦某品牌投放了電視廣告,其他競爭對手馬上跟上,形成廣告扎堆現象,更出現了一些“洗發水臺”、“廚房電器臺”之類電視臺,這種廣告投放其實跟小商販吆喝時比誰的嗓門大、叫喊的次數多一樣,不僅沒什么技術含量,也造成了廣告效果的降低。
常規的廣告形式可信度正在急劇下降,新媒體的出現,傳統電視廣告受關注程度快速削弱。那么,微利時代的到來,企業的品牌傳播在操作層面,該如何創新呢?
從買廣告時間、買收視率到買活動、買話題、買信任
全球趨勢顯示受眾對電視節目的注意力正在減少,有關數據表明,在收看電視節目時,只有14%的觀眾會全比較主動的看廣告,86%的觀眾要么換臺,要么在看廣告同時也在做別的事情。受眾對電視廣告的關注正產生巨大變化,僅僅依靠常規的廣告傳播,受眾不能完全關注和理解企業品牌和產品。
面對消費者的“挑剔”和“不信任感”,廣告營銷該如何創新呢,不妨從以下成功案例中來獲取啟發:
案例一:既買話題,又買廣告形式的獨特性。2004年《天下無賊》電影,李冰冰在朝拜地偷的諾基亞2300,兩個大特寫讓這款在2004年年初上市的入門級手機搶盡風頭,諾基亞品牌和商標都被“有意無意”地穿插在畫面的每個角落甚至給予定格特寫,諾基亞“植入式”廣告巧妙地成為一個話題,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深深地記住了諾基亞那幾款手機和諾基亞品牌。
案例二:既買話題,又買活動,自然而然地買到收視率。2005年《超級女聲》的火爆登場,讓體驗性營銷和互動性營銷進行了大升級,無論是蒙牛酸酸乳還是蒙牛品牌,都因此獲得巨大成功在此無需多說;綜觀2006年,互動體驗營銷全面開花,蒙牛除了繼續支持《超級女聲》外,還在央視合作了《全家總動員》、《挑戰主持人》、《城市之間》三個節目,這三個節目無一例外的都是終端大型活動配合央視高端廣告;從費用投入變化趨勢看,蒙牛在2005年的央視招標時段投入約1.85億元,而在2006年央視招標時段投入僅約0.84億元,相反在《超級女聲》、《全家總動員》、《挑戰主持人》、《城市之間》四個“真人秀”項目,投入約為1.48億元,這種行業優秀企業費用投入的變化,從側面反映如今的廣告投放,將從買廣告時間、買收視率過渡到買活動、買話題。
買活動、買話題的營銷實質,除了讓受眾看到你的廣告,還有機會體驗你的產品,甚至通過話題焦點,談論、爭議你要傳播的內容,恰好這樣一個話題,可以將電視廣告的空中傳播與終端推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互動、滲透、體驗。
品牌傳播創新法則之一:“如何讓消費者跳起來看廣告”。
如果能讓消費者關注電視節目一—覺得這些節目內容很吸引人,很有意思——節目恰好是產品廣告賣點消費者化身的體驗——在看節目時,不自覺地也成為了一個消費者化身一這不是30秒電視廣告所能辦到的,那么作為企業品牌,如果能巧妙和消費者構筑起這種情感紐帶,將產品或品牌元素植入其中,消費者就會不知不覺地認同產品或品牌。
企業品牌與媒體聯盟,充分利用媒體號召力、公信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單一的營銷競爭模式很難再承擔起品牌生存與發展的重任,這時其他與自身優勢互補的企業進行聯合營銷,是新時代品牌促銷與傳播的營銷利器。企業品牌與媒體聯盟,就是企業資源和媒體資源里應外合,借力打力,互相發揮各自特長。
2006年,蒙牛益生菌做《全家總動員》時,將央視主持人——王小丫的肖像應用在終端堆碼、產品包裝上,在隨后市場調查中發現,70%以上的消費者購買蒙牛益生菌就認為“王小丫”是蒙牛益生菌的形象代言人,由于喜歡“王小丫”,因此就購買蒙牛牌益生菌。眾所周知,央視主持人是不能代言廣告的,恰恰蒙牛最高明之處就在于——充分利用CCTV《全家總動員》欄目的深度合作關系,沒掏一分錢,就讓“王小丫”為蒙牛益生菌做了回形象代言人。蒙牛通過在終端充分利用CCTV的影響力和主持人資源,獲得價值絕對不是幾百萬元明星代言費用所能夠衡量的。
品牌傳播創新法則之二:“傍大樹理論”。
在原始森林中,藤蘿很弱小,很難吸收到養分和陽光,但如果藤蘿只要傍上一棵參天大樹,藤蘿的枝葉很快就能達到這棵大樹的高度和廣度。如果能與強勢媒體或電視臺進行聯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業品牌傳播就像藤蘿一樣依附在大樹上,能迅速、高效地提升廣告效果。
天上廣而告之與地面銷售促進活動大整合
在銷售終端,賣場和超市里的排面位置和出樣數量,決定了消費者購買時接觸到你產品的機會,直接影響到銷售業績。根據“媒體貨架”理論,廣告資源也就像超市里的貨架一樣,誰的出樣最多,誰能夠拿到最搶眼的位置,誰就更能夠吸引消費者目光,而這里的廣告資源就包括了各種廣告表現形式,譬如公關炒作、終端路演、促銷廣告等。
傳統的廣告傳播是將4P進行分階段地整合推廣,國內很多企業在新產品上市是一個主題,渠道訂貨推介會是另一個主題,終端促銷又換成了一個新的主題活動,傳播不能集中就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浪費。而品牌傳播創新趨勢將是天上天下齊步走,所有的廣告、公關、路演、促銷、終端在一個統一強勢的主題下,進行集中聲音傳播。就像在商場布置終端一樣,全國采用統一的主題畫面,通過空中吊旗、地貼、大型堆碼墻、產品演示、消費者品嘗體驗等一系列動作,把品牌的氣勢做出來,消費者一進商場就能感受到該品牌活動氣氛。
蒙牛《超級女聲》之所以成功,在于各種媒體的統一整合,TVC廣告片、平面媒體報道、網絡媒體、渠道造勢、促銷路演、產品終端堆碼,全部圍繞《超級女聲》這個活動在進行,因此形成巨大的“傳播勢場”,只要消費者通過以上任何一個傳播載體,進入到這個“傳播勢場”,消費者就會無形中接受或感受該品牌要傳達的信息,從而使產品和品牌鋪到消費者的心里。
品牌傳播創新法則之三:“項鏈理論”。
品牌的所有傳播推廣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去運作。因為一個品牌單個的廣告、促銷、公關、路演等活動,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串起來,即使做的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顆珍珠。只有將所有的傳播行為用一根主線串起來,才能組成一條閃閃發亮的項鏈,而珍珠與項鏈的價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傳播目標“精細化”,傳播效果“實效化”
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消費生態、商業生態、傳媒生態規則都發生了變化,在原來很缺乏傳播信息渠道的時候,隨便找到哪一家媒體都可以。現在已經出現信息過剩,受眾正在越來越快地分化,大眾媒體,比如主流電視臺黃金時間收視率和報刊發行量一直在下降。從一元化壟斷格局到多元化競爭,傳統“一呼天下應”的傳播格局日漸式微,無論中央電視臺還是時尚雜志,都在通過引入明確的戰略定位,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實行觀眾細分策略,按觀眾要求進行版塊設計,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基本經營法則。 在“大眾傳播”時代,品牌建設一般是先樹立知名度,然后再塑造品牌美譽度,接下來通過持續的電視廣告、公關活動、產品使用體驗來打造品牌。在當今這個媒體分流和微利競爭的時代,企業沒有這么多機會、資金資源來分階段打造品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必須以實效化的傳播策略來整合以觀眾細分為目標的媒體,否則大部分的傳播內容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進入目標受眾的視野。近幾年來,蒙牛等品牌迅速崛起,證明品牌傳播就像打仗作戰一樣,要講究實效主義,多管齊下,各種媒體全面整合,同時建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可信度,使廣告投入“節約化”,廣告效果“最大化”。
品牌傳播創新法則之四:“投資收益最大化理論”。
企業投放各種形式的廣告做品牌傳播,實際上也是個理財的過程,錢在哪花,花多少、怎么花、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是多少,如何才能達到投資收益最大化,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隨著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行為日趨理性,在微利時代和速度制勝的今天,品牌傳播更為講究針對性和實用性。
責編/李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