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050081)
生物課外活動是指在生物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是整個生物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知識面、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等很多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最近幾年,我校生物教研組堅持開展生物課外活動,取得了一點效果。下面就這方面談一些我的見解和做法。
1 開展生物課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學生思想品質素質的提高對其他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為此,在開展課外活動時,我很重視這方面的培養,活動內容有版畫、報欄、講座、咨詢和知識競賽等。
例如,利用一些版畫和報欄介紹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學成就,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袁隆平的雜交稻技術、我國的蜂蜜和香菇出口量占世界首位、特有的動植物資源等,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也實事求是地介紹我國面臨的生物資源危機和生物學發展落后的狀況,以危機感、責任感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同時定期舉行一些“大自然在呼喚”、“人類的朋友——鳥”等演講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熱愛自然資源的思想。有一位學生在自己家中養了幾十只小蝌蚪,在觀察了青蛙的變態發育后,又把這些蝌蚪放到了郊區農田里,讓其回歸了大自然,保護了生態平衡。為了提高全體師生的綠化意識,我組織生物課外活動小組開展綠化宣傳,介紹多種樹木、花卉的培育管理方法,進行一些綠化知識競賽活動,同時還成立了“愛我校園,美我校園”小組,小組運用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天竺葵、月季等花卉,栽種在校園內,起到了美化校園的作用,而且天竺葵的栽培也為下一屆學生實驗做好了材料的準備。通過這些活動促進了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
2 開展生物課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
科技文化素質和科技能力是學生學習生物學所必須具備的素質,重視與加強對學生科技文化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從小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利于其長大成才,而生物課外活動又為學生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有利條件。
比如:讓學生采集生物標本、寫小論文、做小實驗。通過采集植物標本的活動,學生學會了制作蠟葉標本的技術,也認識了草本和木本植物的一些特征;經采集和制作動物標本活動,他們既學會了做動物干制、浸制標本的方法,又掌握了動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生物特性等知識,同時也豐富了動植物標本陳列室(我校現制作各類生物標本1000多件,其中植物標本占700多件,動物標本占500多件)。我每學期都組織課外小組學生采集、制作標本,并評出一、二、三等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讓其他學生參觀學習,大家互相交流,開闊視野,在互動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另外,我利用假期讓學生搜集錄像片或科普讀物,使其了解現代科技信息和發展動向,或者布置一些觀察動物行為的作業,然后寫出科技小論文,利用網絡大家互相交流,增長知識,到目前為止,有一些小論文如《語音過濾器》、《家貓》等還獲得了國家級刊物的優秀獎。我還組織學生做生物小實驗,如做“有機物的運輸”時可提出問題讓小組學生討論,如“樹怕剝皮,不怕空心”、“在小樹樹干上拴鐵絲,樹會死掉嗎?”這樣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增強其的科學文化素質。
3 開展生物課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
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對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是提高勞動技能的一個手段。為此,教師可開辟“生物園”基地,建立動物培養室,做課后“動動手”欄目,培養“實驗骨干”以配合教學。
“生物園”在校園的一角即可,可種植多種植物,學生通過種植、澆水、施肥、嫁接和收獲等工作,學生既能掌握勞動的技能,又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如生物課里所涉及的花、果實、變態根等,在這里都可找到。動物培養室可建在實驗室內,根據生物課的需要養殖河蚌、金魚、蝌蚪、水螅、草履蟲等,由課外小組學生親自喂養,學生在喂養過程中,既掌握了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繁殖行為等,也提高了科學飼養能力,達到了活學活用的目的。
積極鼓勵學生做課后“動動手”欄目,如學生做了“親眼看看種子怎樣萌發成幼苗?”、“根是否真的向地生長?”等小實驗,不但加強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比較難掌握的實驗如“臨時裝片的制作”、“探究動物的耗氧量”等事先讓小組的學生與老師一起參加做準備實驗,并接受指導和訓練,在實驗課中充當“小老師”參與指導,這樣既保證了小組學生自尊心的滿足,又樹立了科技小組的威信,并幫助全體學生提高了操作技能。
4 開展生物課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是學生搞好學習和正確處理社會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現在中學生大多已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都很快,且多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適應性差,心理素質普遍脆弱,根據這些特點,教師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調查、圖片展覽和個別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適時地進行青春期衛生教育,不斷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有一次我進行了一個心理健康調查,發現學生最關心的是自身心理差異及如何對待異性等。為了幫助學生走好人生的關鍵一步,我舉行了“青春期生理、心理反應”講座,指出正常及不正常心理的各種表現及差異,明辨是非,讓學生明白青春期是性意識萌發期,產生愛慕異性的心理屬于正常,不要過多憂慮和譴責,要正確地把握感情,建立男女間正常交往,發展健康的友誼。還舉行多次講座,幫助優、中、差生怎樣對待自己的處境,怎樣搞好自己的學習,效果很顯著。為防止青少年身心疾病的發生,我舉一些圖片展覽活動,說明許多生理疾病是與心理疾病相互聯系的。如情緒變化激烈的人易患精神病;長期焦慮和抑郁的人易患胃潰瘍;長時間壓抑或強忍悲哀的人易患癌癥等,使學生學到了大量生物學知識,敢于面對現實,擺脫困惑,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提高身心素質。
總之,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使學生的思想品質、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都得到了比常規教育更好的效果,并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因此,生物課外活動在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和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中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