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陳經綸中學 529100)
當前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和“以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為根本”,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生活。因此教師的授課,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設計,提出疑問。教師變決策者為參與者,充分利用學生學習欲望強的特點,通過小組實踐,學生間相互競爭、合作等方式來鍛煉和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和溝通的能力,最終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素養的教學目的。
1 教學對象分析
經過半個學期的初中生活,初一年級的學生已基本適應中學的生活,也逐漸熟悉初中生物的學習方式,并初步具備獨立進行實驗操作的能力,加上他們處于青春期,朝氣蓬勃,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觀察和質疑能力高度發展,想象力較豐富,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地加強,他們很樂意,并很需要有一方舞臺展示青春風采,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可充分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活動,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更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2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被子植物的種子萌發、植株生長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植物的開花、結果,從而從總體上把握被子植物的一生,培養學生步步為營的探究實踐活動,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花的結構、傳粉、受精的過程和人工輔助授粉,然后討論花的哪一部分結構將來有可能形成果實和種子。這些內容相對比較抽象,但也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有一定的認識。
3 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
①在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②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并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與果實的關系;
③模擬人工輔助授粉。
3.2能力目標
①通過探究花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④通過推測傳粉、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3情感目標
①通過探究過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②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生形成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③學生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4 教學策略和程序
4.1教師課前準備
①實驗必需的器具和模型;
②紅花羊蹄甲花;
學生粘貼花的結構的表格;
③多媒體(CAl)課件。
4.2學生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本;
②查找相關的資料;
③準備剪刀、透明膠或膠水。
4.3教學過程
4.3.1 學習花的結構
首先,教師總結上2節課的學習內容:被子植物的種子萌發、植株生長。接著導出本課的新問題:被子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期就會開花,那么花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開花與結果有什么關系呢?教師讓學生帶著疑問自學,相互交流,合作學習,結合書本的插圖,按照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的觀察方法觀察羊蹄甲花,并將花的每一部分結構粘貼在教師準備的表格中,從而使學生在通力合作的探究過程中認識花的結構。教師對照粘貼圖和模型,根據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容易觀察到,因此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用掛圖和CAI課件展示,幫助學生加深了解。
4.3.2學習傳粉和受精
教師創設蜜蜂在花叢中的忙碌的情景,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學生大膽推測,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大膽地描述傳粉過程,教師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結合CAI課件,向學生介紹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在受精的講授中,著重點是展示花粉的移動過程和花粉管的生長。
4.3.3 學習種子和果實的形成
教師創設情景,列表讓學生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形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幫助學生應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它們形成的關系,在客觀認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人生觀教育。
4.3.4 學習人工輔助授粉
通過學生模擬人工輔助授粉的活動,主要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同花、種子和果實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 教學反思
5.1 成功之處
這一節課較好地把握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整節實驗課,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積極的思考,大膽想象,并通過同學間相互討論、合作交流,充分感受到了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始終是知識的探索者、研究者,教師真正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探究的精髓。
針對此部分內容的某些知識點比較抽象,教師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和學生活動相結合,通過CAI課件把學生熔入生物世界的大課堂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推理方法,使科學教育和美育、情感教育渾然一體,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向學生道出了生命之艱辛,從而引入愛花護花、愛護綠色植物、熱愛大自然等情感。
5.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課時容量大,活動多,教師要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更加活躍、更加主動,但有些學生不好學,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干一些不相干的事兒,教師感覺到比較難控制,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還不夠。
因此,我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個學生,要盡可能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于引導、善于鼓勵,還要在有效控制和利用時間上多下功夫。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