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特別要從文化理念出發,創造適合我國本土的城市發展文化,那才是我們民族的,同時也是現代的新城市文化。
幾年前,進入到中國的“洋規劃洋設計”只有四百多家,現如今,國外具備一定實力的“洋規劃”設計公司幾乎都進入到了全國各大中城市,參與中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

“目前,城市規劃設計中采用洋設計師成為項目運作的關鍵。而政府在城市規劃和公共建筑設計方面,更是不斷向洋設計師搖起橄欖枝。但是聘請洋規劃不一定就會成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說起當前的城市規劃現狀,顯得有些無奈。
目前,不少外國設計師將中國當作“試驗田”,這種情況的出現,從根本上暴露出地方政府的崇洋心態。
地方政府推崇“洋規劃”
本土規劃備受折磨
隨著諸多城市都在推崇“洋規劃”,“洋規劃”大舉進入我國,使得本土的規劃設計單位在“洋規劃”面前飽受折磨。
“我曾經組織過一些高水平的建筑設計師合作成立了一家建筑設計公司,可是在很多大項目的競標中,根本沒有資格參加競爭。在國內有這樣一種風氣:很多大型項目如果不是打著洋規劃的牌子,即便有資格和機會參與競標,但是勝出的幾率甚為渺茫,即使設計出比洋設計師好幾倍的作品依然會被‘槍斃’。”一位設計師對記者談到“洋規劃”和“土規劃”問題時甚為激動。
因為經歷類似的事情太多,讓他的自信心備受打擊,讓人感到很憤懣的同時卻又很無奈,“最近我已經不再參加項目投標。因為,無論國內設計師怎樣努力,在洋設計師面前總是低人一等。”
除了項目招投標方面的不平等,這位設計師告訴記者,洋設計和土設計在設計費用上也存在不平等。目前建筑設計的行情是,一般來說,做同樣性質的設計,洋設計師收取的設計費大概會比土設計的高2-3倍。有同行開玩笑說,“土設計師用洋設計師五分之一的時間,完成洋設計5倍的工程量,拿他們十分之一的設計費。”
“國際招標是允許的,也是一個必要的程序,但一定要通過在多種方案的競爭中選優。應該要充分相信專家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判,如果這些方面都能比較嚴格地執行,可以選擇出比較好的方案;但現實是,有時候這些環節把握并不好,確實存在一些非規范的因素,這就會影響方案的選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士鄒德慈告訴記者,城市的具體規劃設計也未必一定非要進行國際招標,因為國際招標花費比較大,外國設計公司的標費比較高。但是由于城市領導過分地崇洋媚外,明明是外國設計公司方案做得脫離國情、脫離實際,也非常熱衷于選擇外國的方案,多費土地,多費資金,效果也不太好。
“現在各個政府都覺得洋的吃香,喜歡用洋的,結果洋的不了解中國國情,做的規劃經常脫離實際,規劃失敗得較多。目前中國的一些地方和部門不講究工程、不講究結構、不講究設計、不講究造價的現象應該有所收斂。中國萬不可成為某些外國準大師們的試驗場。盡管引進國外公司規劃,能夠增加交流競爭,但是現在有一種崇拜洋規劃的風氣在蔓延,僅鄭東新區的規劃就引來全國諸多城市參觀學習,這個是要不得的。”一位專家呼吁。
“洋規劃”參與
城市建設尺度有限
城市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總體規劃,是指綜合性的城市規劃,是確定一個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以及制訂城市中各類建設的總體布局的全面環境安排的城市規劃。總體規劃還包括選定規劃定額指標,制訂城市遠、近期目標及其實施步驟和措施等工作。因為總體規劃是一個城市帶有戰略性的比較宏觀的遠期的規劃。這方面,國家一直有明確的規定,即城市的總體規劃不能由外國的設計公司來做,主要是因為總體規劃的戰略性,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關系重大。所謂的“洋規劃”就是請外國的規劃設計師來中國做城市規劃。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總體規劃都是由國內的規劃設計單位來做的,主要是因為國內的規劃設計單位了解中國的國情,能夠比較好地結合當地實際,相比之下,外國公司就比較困難。外國設計公司也沒有這種能力和可能來承擔城市總體規劃的任務。
詳細規劃是指,在中國,按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對城市局部地區近期需要建設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園林綠化等作出具體布置的規劃,為建筑設計提供依據。內容包括:選定技術經濟指標,提出建筑空間處理要求,確定各項用地的控制性座標、建筑物位置與標高等。詳細規劃是比較細致的規劃,包括城市局部社區、地段的設計,比如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城市中的廣場等的設計,這些都是規劃。而這種局部地段的規劃設計市場是開放的,可以允許外國的設計公司競爭。目前我國很多大中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小城市,也常常采取國際招標的方式,吸引一些外國設計公司和國內同樣平等地來競標。
“縱觀洋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優勢,越是空間尺度大的規劃,洋規劃就越不容易成功,中等尺度的規劃,洋規劃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小尺度的規劃倒是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讓外國人做一個上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規劃戰略,他是很難把握的。因為時間短,文化背景不同,政策理解也不一樣,只是一種從理念出發,從國外經驗出發,基本上是熱鬧一下而已,國內有過不少這樣的案例,圖畫得好看,講得好聽,但是操作不下去。”楊保軍總規劃師一語道破。
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國城市的總體規劃基本沒有請洋規劃來做,但一些局部規劃“洋規劃”介入較多,主要是因為我國加入WTO以后這部分市場是開放的,允許國外的規劃設計機構參與競標。比如北京奧運中心的規劃、上海2010年世博會方案的規劃,以及上海浦東陸家嘴中心商務區的規劃設計,都是請外國公司、中國公司一起參加競爭的。
據了解,現在有一部分城市也包括一些中小城市的領導層特別喜歡找外國公司來做,在競標過程中,洋規劃中標的幾率遠高于國內的“土規劃”。
“當前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指導思想存在問題,一段時期以來,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思想上出現了一些偏差,他們比較喜歡做面子工程,要比較好看,能夠提升城市形象;而這又有更深刻的國際全球化背景。”楊保軍告訴記者。
辯證看待“洋規劃”
地方政府喜歡洋設計有一定的背景。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跟國家、地區跟地區、城市跟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西方一些國家為了吸引全球資本的進駐,“城市形象戰略”被很多城市采用。這個戰略主要是通過打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吸引投資來振興當地經濟,也包括請國際知名的建筑師來給城市設計特別新穎獨到的建筑,來吸引外國資本的眼球。在這個大背景下,目前我國很多城市也在為競爭全球資本使出渾身解數,而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請“洋規劃”來參與城市的建設。
“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投資環境是很多國內城市采取的一種手段,這種做法從全球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目前我們國家的很多城市都在這樣做,但成功的不多,很多城市只是愿意打造一個城市品牌然后推出去,只要你能關注他,對他來說,基本上就成功了。”楊保軍告訴記者。
請“洋規劃”幫助實現打造國際形象、塑造國際城市的目的,這已經成為城市營銷的一個重要方面。誠然,聘請國外設計師搞規劃,便于引進外國先進經驗,少走一些彎路,使城市在高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目前城市規劃“洋化”一旦成為一種互相追捧、舍本求末的不良風氣,當越來越多的洋規劃鋪天蓋地介入到我們的城市規劃中,在看了國外的洋規劃方案,除了震撼我們還會有別的感覺嗎?
“城市規劃中局部的詳細規劃,包括建筑設計方面,無論是外國人做,還是中國人做,都應該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評判選擇。這樣才可以選擇到比較好的方案,同時也能提高我們自己規劃設計人員的技術水平。”鄒德慈告訴記者,今天我們要建設的是現代化城市,這方面發達國家很多經驗確實值得學習借鑒。在城市規劃方面,不能崇洋媚外,但也不能盲目排斥。在學習借鑒國外城市規劃中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特別是要從城市規劃的文化理念出發,創造適合本土的城市發展文化,那才是中華民族的,同時也是現代的新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