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題目就很有意思,但我的浮想聯翩有三:
浙商是中國經濟“蜜蜂群”
2005年,宿遷市首次被評為“中國浙商最佳投資城市”,我代表宿遷在浙江省人民會堂接受領獎。晚上被評上的各城市市長在“浙江電視臺”演播大廳錄制訪談類的節目,主持人要求全國各地的市長用一句話評價“浙商”,并作出詮釋。這時有市長說,“浙商是中國的猶太人”,也有市長說,“浙商是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草根企業家”。我心想,這些說的到不錯,但報刊輿論說的也太多了,輪到我再說沒味道了,也代表不了宿遷的水平。于是我不慌不忙地說到,“浙商是中國經濟的‘蜜蜂群’”。此語一出,略有驚訝。聽我解釋:蜜蜂是最辛勞的,而且是結成團隊奮斗,哪里有花兒就飛向那里,不管天高地遠,環境惡劣,總是不停地勞作,采來花粉釀蜜,自己換來了甜蜜的收獲(效益),也為當地傳花授粉,使其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講罷贏得一陣掌聲。這樣的評價你以為如何呢?
宿遷大地曾有的浙江養蜂人
到浙江義烏招商引資結識了真愛集團毛紡公司董事長鄭其中先生,40多歲的中年漢子,聽說我們是宿遷的,動情地說起一件事:1980年代剛開始創業是從外出養蜂開始的,到過宿遷關廟一帶。那里有上好的槐樹花,油菜花,但養蜂采花的季節一般都在春寒料峭的季節,而且陰雨綿綿。一般我們或者住在自搭的小篷子里,或者借宿在農戶家里,宿遷的房東都對我們很客氣,照顧的很好。有一次,天蒙蒙亮我們趕到宿遷縣城想喝一碗熱湯面,買好票坐在空位上等送上面的時候,有一個宿遷人端來一碗熱面放在我的面前說,你吃吧!說罷轉身就走了并沒拿我的票。我才明白宿遷人看我又瘦又小,穿著被雨淋濕又滿是泥濘的黑棉襖,把我當作要飯的了,宿遷人真純樸!
是呀!那個年代宿遷大地上確實有很多餐風露宿、吃苦忙碌的浙江養蜂人。我們宿遷人曾經以地主之情幫助了他們,但是不是也就近學到了浙江人什么東西呢?比如,他們的勞碌實際上是在走南闖北地創業吶!當年的養蜂娃如今已是一個浙江大企業的掌門人,真愛集團1995年成立,資產總額達15億元,年產毛毯規模達1000萬條,被業內譽為“世界毯子大王”,年出口6000多萬美元。如今正在進軍房地產、金融業。這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呢?
義烏市長的“養蜂戰略”
最近,閱讀《決策》雜志2007年第一期的一篇文章《義烏模式:調控有度的有為藝術》,談到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始終發揮著作用,并且與市場經濟無形之手進行著有效對接。時任義烏市長毛光烈提出“養蜂戰略”,他把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比作一個蜂窩,經營者就是蜜蜂,政府則是做這個蜂窩的人。一段時期義烏城市這個“大蜂窩”跟不上市場的迅速發展,沒有錢怎么辦?他想到政府擁有大量的土地所有權卻只有投入沒有收益,應該搞土地有償拍賣。于是義烏在1991年成為除深圳特區之外第一個敲槌拍賣國有土地的城市,換來了大量的資金,為市場的發展和城市的配套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同時,蜂窩做大了,市場的繁榮帶動了更大的土地升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這不是浙江干部的改革創新嗎?
(作者系中共宿遷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