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莫作“瀟瀟”女,作婆常念初嫁時。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名稱好像叫“湘女瀟瀟”。故事講的是一位湖南少女瀟瀟,被迫嫁給一小男孩為妻。后與情人懷有身孕,差一點被族人沉潭,因身孕免于一死。可是,當瀟瀟的兒子漸大時,她又強為兒子娶一少女為妻。悲劇再一次開始。
這部電影講的是兒女婚姻故事,欲說明吃人的封建禮教何以能得以延續。吾以為,故事道出了一個普遍的道理:許多壞事為何不斷重復?乃因“作婆忘了作媳時”。當小媳婦時,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吃盡千般苦。待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便將己之所受加于兒媳。悲劇就這樣一場謝幕,另一場便打響了開場鑼鼓。工作中、生活中的很多事,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是不知覺罷了。
一日,與某友談論教育子女事。友感慨曰:“現在的孩子真難辦,我只是打了兒子一巴掌,他居然幾天不理我。我當孩子的時候,被爹一棍子打得幾天抬不起胳膊,不也得受著!”吾聽后笑了笑,講了一個“故事”。吾兒子小時,你說東他偏往西。一次,氣得吾在兒子的屁股上啪啪打了兩巴掌。不料,岳母在一旁不緊不慢地說:“使勁打吧!可下當爹了!”一句話說得吾如鯁在喉,無言以對。友聽完“故事”,沉思不語。吾又問道:“你爹打你時,你一定樂不可支?”“哪有的事!敢怒不敢言而也。”“己所不欲,何施于人?”吾又道。說完,大家哈哈一笑。看來,都心領神會了。
這種事,生活中有,工作中又何嘗無?
剛到機關時,雖已領過幾年工薪,然因那個特殊的年代,仍是一名“白丁”。白丁們聚在一起,共同的語言頗多。經常談論的話題之一是“議論領導”。“某某長不錯,話說在后頭,活干在前頭”;“某某長太不體諒下屬,一加班就是幾天,連一句寬心的話都沒有!”“……”那時,吾最難過的是“忍受委屈”。不少人知道,吾是一個“寧可累死,不愿憋死”的人。活兒堆成山,吾可以“愚公移山”;事亂如麻,吾梳理不厭其煩。但是,心里有話,不能不說;胸中有氣,就得放出來。否則,非憋個面紫項粗、上氣不接下氣不可。但是,領導讓你受了委屈,再魯莽也不至于非辯個對錯吧,只得強忍。可那個難受勁就別說了!
“白丁”同事H則最頭疼領導不了解情況硬下命令,比挨頓罵還難受。“不執行吧,落個抗命不遵;執行吧,定會無功而返,還可能落個‘命令是正確的,執行有問題’。你說為難不為難?”
一番番春秋冬夏,當年的“白丁”胡子多起來,頭發開始稀了,漸漸熬成了婆,一個個不大不小地當起“頭”來。吾頭上也有了頂小小的烏紗,被人稱作“某某長”了。一次,吾一屬下G到外地出差,講了一番話。當地搞了一份簡報反映上來,說G同志高度評價當地工作云云,并摘了他的講話。吾見了很不快。本來那地方出了大差錯,派G處理去了;然他到了地方,不指出問題,反而盡言好語,什么意思嘛?吾找來G,讓他看了簡報。G看完簡報說:“我解釋一下……”“這還需要解釋嗎?”吾沒等他說下去便插了話,“又不是多深奧的文字!”G見狀不再吭聲。此后幾天,G精神不振,也不大理吾。冷靜想來,吾覺得此事處理得欠妥,不能聽一面之詞。于是又將G請到辦公室。G見吾態度誠懇,便說:“您可以罵我,可以罰我!但不能不讓我把情況說清楚,叫人做個屈死鬼!”不知為何,這個“屈”字狠狠地蜇了吾一下。原來,G到當地后,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嚴厲批評,當然也說了幾句成績之類的話,“一分為二”嘛。可當地將G的話掐頭去尾,專揀好聽的搞了簡報。情況弄清了,吾也在上級那里做了解釋,可那個“屈”字仍在吾的腦際飄動,久久揮之不去。
也巧,不幾日后見到了已調到外單位任職的“白丁”同事H,吾便將發生的事情說了一番。H聽后哈哈一笑:“啊哈,老兄,咱們真是同病相憐!”H在單位也是個“長”了。他說,在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有同志給他提了一條意見:有時候,不了解情況瞎指揮。“我最怕瞎指揮了,怎么自己也瞎指揮起來了呢?”他停頓片刻,像是要讓吾想想,可沒等吾開口他又說道:“老兄,你我都應了一句俗語,‘屁股指揮腦袋’,當婆忘了作媳時!”
“當婆忘了作媳時”,吾在回家的路上,頭腦中不斷叨念此言。是啊!吾等“白丁”時最忌諱的事,怎么當了小頭頭自己就干起來了呢?難道這就是“存在決定意識嗎”?吾不覺想起《湘女瀟瀟》這部電影。越想越覺得可悲、可怕。
從這個問題引申開去,心中又浮起一問:“若是人人都當婆忘了作媳時,那么為官者心中還會有老百姓么?”心中沒有了老百姓,又焉能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此事真是說小也小,說大就大。
此事又給吾另一個啟迪。為官者,最重要的是體察下情。“下情”是什么?以往,吾以為下情就是下面的實際情況。現在看來,“實際情況”常常重事兒忽視了“情”。事實固然要弄清,然民之所想、民之所盼、民之愛憎、民之憂樂,亦不可不察。知事而不知“情”,則可能辦了事而不順民意。一些為官者自認為辦了很多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然而群眾議論紛紛,貶多褒少。其癥結不知是否在“不知情”?
進而言之,如何方能知下情呢?如果穩坐在“婆”椅上,豈能知“媳”情?吾以為,欲知媳情,非坐在媳凳上看看、想想不可。人們常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言不偽,當局者迷嘛!可吾心中有疑問:難道不入廬山,才能識廬山真面目么?不食梨不知梨味,不在廬山中,焉能知廬山面目?在吾看來,進得廬山,見飛瀑流泉、茂林修竹、羊腸小徑;出而遠眺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統而視之,幾可識廬山真面目矣!不識百姓真情,非因“官”在百姓中,而恰恰相反。
作婆勿忘作媳時,說小乃一種思想方法;說大,乃不可忘了根本。為現今計,竊以為應提倡作婆者多站在媳婦的立場上想問題。為官莫作“瀟瀟”女,作婆常念初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