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出版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活躍,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各項貿易量均居世界前列,圖書版權貿易也不例外。目前該國有4000余家出版社(90%都集中在東京),形成了以中小企業和個體企業占絕對優勢的出版產業結構。經濟衰退和信息技術革命給日本的出版業帶來了沖擊,從1997年到2003年,出版業總的銷售收入每年都呈下降趨勢,陷入低迷狀態,2004年出版業出現了復蘇跡象。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的統計:2006年上半年,日本出版物(主要指圖書、雜志)銷售總額為11092億日元,比2005年同期銷售下降了3.18%,其中圖書銷售比2005年同期增長1.7%,達到5082億日元;雜志銷售總額為6010億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
中日兩國均為版權貿易逆差國,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之處。本文從四個方面入手,分析比較兩國圖書版權貿易狀況。
1. 引進與輸出圖書品種結構比較
從近年的整體情況來看, 2004年開始我國引進版圖書市場增長勢頭逐漸放緩,貿易逆差狀況有所緩解(見圖表 1)。2005年我國圖書版權兩者差距逐步縮小。造成引進版圖書市場增長放緩,甚至某些門類市場大幅萎縮的原因,總體上說,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戰略選擇的自然結果,微觀方面的原因更為復雜。一方面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2002年~2003年是包括出版業在內的中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最高的一年,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建立和諧社會等政策的出臺,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由速度型增長向結構調整、資源優化方面轉變,出版社也更加理性,由此帶動了出版產業增長速度的放緩;另一方面,以“走出去”來應對全球化現實的文化戰略,將鼓勵出版業大力開發本土產品,弱化人們引進海外版圖書的內心基礎。

近年來,我國把引進重點放在科學技術、管理等國家急需的產品上,引進的數量和結構基本符合我國戰略需求。曾處于弱勢的其他細類圖書,如少兒類、生活類、心理自助類等,增勢強勁。單品種市場效率方面,引進版文學類圖書依然搶眼。版權輸出方面,輸出圖書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中醫、中藥圖書以及食品類圖書的出口近幾年來有所增加。此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增長點:反映當代中國文化、生活及人文景觀的出版物版權輸出數量上升;在自然科學、當代兒童文學等原創領域實現零的突破;隨著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熱”的興起,漢語教材的出口也呈蓬勃發展之勢。
引進版圖書在日本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在出版業持續負增長的情況下,一部分引進版暢銷書大幅度地帶動了國內圖書銷售形勢。以《哈利·波特》系列為例,雖然書的價格較高,但依然為廣大讀者所承認并購買,最終帶動了銷售利潤的增長。其精裝版每本銷售價格為30美元,是日本圖書平均價格的三倍。2002年《哈利·波特》系列四本書的銷售總額達1.675億美元。2004年《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被日本網上書店BKI評為十大暢銷圖書,且位居榜首。日本提倡圖書翻譯,藤原株式會社已經將國外很多歷史著作譯成日文,而且超過了美國人的翻譯量。然而,專業圖書市場和高教圖書市場這兩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圖書進口,沒有著力培育國內的專業、教育出版社。
在版權輸出方面,日本漫畫成為日本出版業走向西方的主打產品。在國外,日本漫畫從20世紀80年代起輸入世界各國,對美國和歐洲的漫畫和動畫片市場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日本的連環畫版權出口大約從1995年開始,最大的一家出版商一年僅版權收入可達500萬美元,整個日本出版商在海外版權費收入以每年三倍速度增長。日本的漫畫產業發展成熟,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2002年日本僅推銷到美國的動畫片以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達到43.5億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國鋼鐵總收入的4倍。在這之中電影電視放映版權費僅占一成,其余九成的收入是動畫片形象的衍生產品的收入。日本漫畫的成功輸出表明,東方文化在走向西方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重圖性”避開語言障礙。
2.版權貿易伙伴構成比較
地處亞洲東部的中國、日本,同屬漢文化圈,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日本是我國版權貿易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兩國出版界交流頻繁。2006年10月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了第三屆東亞出版人會議,中日韓三國的出版人圍繞應該如何求同存異,應對全球化與技術革命帶給出版業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共同創造亞洲出版的新世紀等話題,共同探討未來的合作。基于地理位置、文化淵源等因素,兩國的版權貿易合作伙伴相似。近年來,我國出版業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并逐步與國際接軌,版權貿易合作伙伴日益壯大。從版權引進地分析,主要還是集中在歐美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還有部分近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版權輸出對象側重周邊國家與地區,如韓國、臺灣、香港。日本與歐美國家及亞洲近鄰保持密切合作。2000年美國對日本的書刊出口額達到14200萬美元,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它一直是美國英語讀物在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語語言市場。日本書刊輸出對象主要是亞洲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等。借助地緣優勢,我們應當積極拓展亞洲地區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建東亞讀書共同體。
3.版權貿易方式比較
我國版權貿易方式從傳統的“支付版稅、合作出版”發展到“探求國外組稿、外商參與選題”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變等商機為捕商機。具體來說,現有的版貿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單純引進/輸出模式、合作引進/輸出模式、共同開發(聯合出版)模式。第一種模式被大多數出版社采用,合作出版。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本國出版社積極引進國外優秀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同時也積極倡導將中國的優秀作品介紹給外國讀者。書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促進了中外版權貿易和出版物的進出口。1986年由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創辦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是世界上展示中文圖書最大的國際性書展。該項書展已發展成為集貿易合作出版和版權貿易于一體的國際圖書博覽會。迄今約有全球近50個國家參與展覽,它為中外出版業交流搭建了一個信息和交易平臺。
日本利用各種形式的圖書展覽會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東京國際圖書博覽會(TIBF)于每年4月在東京舉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出版市場,日本人均圖書消費比率為世界首位,TIBF的舉辦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業界人士進入日本出版市場創造良好的機遇。“東京國際圖書版權交易會”是由日本政府承辦的大型國際性例會。同時也是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重要交流活動。
4. 版權部門職能比較
日本的出版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版權產業, 有一套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從日本的經驗來看,版貿工作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版貿工作人員具有不可替代性。以日本出版產業大鱷講談社、小學館和集英社的版權部門為例,出版社專設國際版權局(部),通常下設三個部:版權部,也叫知識產權部,主要負責版權信息搜集,引進項目登記管理等職能;版貿部,主要按地區分組,每一組有一個負責人(版權經理),負責開發版權項目;商標產品開發部,主要負責產品形象出售及延伸產品再開發業務。在日本,版權代理公司相對較少,但建立了十分健全的版權集體管理體制。相比較而言,我國出版社的相關職能部門不健全,重視度也不夠。國內少數版權貿易做得好的出版社成立了對外合作部或版權部,由專人來負責版權貿易工作,而大部分出版社的版權貿易工作則是由編輯來負責,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版權貿易部門。國內現有28家版權代理機構,經營范圍大多比較狹窄,大多數圖書代理機構處于虧損的境地,有的甚至名存實亡,只有個別幾家收支可以持平,少數幾家保持微利。多數代理機構僅僅向作品使用者提供版權法律咨詢、代理收轉版權使用費和圖書代理等基礎性服務,能夠提供訴訟代理、調處版權糾紛的很少。
借助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優惠政策,中國出版業外向型發展已初見成效: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6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圖書增長16.1%,達到2.85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