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子雜志2006年增長80%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電子雜志在2007年將可望有機會大顯身手。以臺灣為例,2006年的電子雜志銷售金額比2005年增長了80%,高達900多萬元新臺幣(下同),預計今年將至少會倍數增長。
事實上,電子雜志與博客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做成頁面在網上翻閱,不但閱讀簡便,而且內容更為豐富。至于臺灣的電子雜志目前仍然以傳統雜志為基調,訂價則和紙本雜志幾乎沒有差別,目前市場上約有24種不同類型的雜志,可供書迷選擇,而2006年全年的銷售金額,讓業者信心大增,預估未來一年可望倍數增長。
宏碁電子化事業群數字出版服務平臺部經理徐正隆說,2006年與2005年相比,他們大概在B2C(企業對消費者) 市場有80%的增長,過去一年可能只有五六百萬的消費市場,去年年底超過900萬。徐正隆表示,電子雜志的訂戶現在大約只有7萬戶左右,但目前還在以每月3000名的速度穩定增長。
而且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只有大約10%的民眾了解電子雜志的存在,顯示市場大有可為。雖然臺灣的電子雜志和歐美相比,并非以量取勝,無法靠廣告收益維持,因此價格偏高,不過一旦打出市場名聲,價格壓低,電子雜志將會呈現出螞蟻雄兵般的驚人后勁,成為出版業的另一個金礦。
(安 輯)
城邦集團高層調整
香港TOM集團為了加強密切互動,城邦控股集團的高層進行了一系列調整,首席執行官湯美娟兼任城邦集團董事長,原董事長金惟純轉任首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原任首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何飛鵬,改任副董事長。
金惟純從何飛鵬手中接下運營重擔,將主導集團運營方向。何飛鵬未來將負責數字新事業的發展。
對于此次的人事調整,業界認為這代表TOM全面接管的前兆,未來香港經營風格將更加增強,以利益為導向,在所難免。事實上,近年城邦整體運營,以雜志的業績勝出,圖書出版相對顯得較弱,因此之前業界已傳出未來城邦將擴大雜志發行,而縮減圖書出版總量。這波人事變動,讓近年經營雜志有成的金惟純主導未來運營大權,已證明這一傳言。
(安 輯)
香港出版學會
2007周年大會舉行
香港出版學會“2007年度周年大會暨會員聯歡”于3月底在港舉行。本年度的周年大會,由會長報告2007年會務狀況,并邀請日本優秀出版人加藤敬事 (KATO Keiji)擔任主講嘉賓。
加藤是日本戰后出版業發展最蓬勃、最優秀年代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他目睹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出版業的長期停滯和下滑的轉變。同時,加藤還將發表題為“圖書出版業未來以及人文出版前景的看法”的演講,從他個人盛衰的出版體驗中,闡述他對圖書出版業未來以及人文出版前景的看法和建言。
近年,中國內地和臺灣出版產業亦在短短10年高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日本當前的出版現象。目前,全球出版業正飽受大眾文化、娛樂文化以及新媒體的沖擊,業界均關注作為人類文化核心部分的人文出版所面臨的危機。加藤的體驗和建言,將引導各地出版人對出前景的更深層思考。
(馬 健)
華文書市:迷亂中見曙光
在2007年臺北書展期間舉辦的“華文出版論壇”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與臺灣的出版人紛紛提出了最新的觀察。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指出,香港雖擁有開放的市場,但是在書籍品位上,仍然不夠寬廣。他觀察,香港本地出版的書籍占全部書種的65%、銷售額比例更高達70%,可見香港人的閱讀視野不夠寬廣,娛樂取向強烈,趕不上國際都市的格局。
不過,最近兩三年,香港出版業活躍起來了,新的出版社紛紛涌現。許多新生代漫畫家引進新的題材、畫風,萌生不少出版機會,傳統大出版社和新成立的小出版社,各約囊括50%的銷售額。
過去五年來,香港引進通識教育,也在出版產業激起一陣漣漪,傳統的教科書商受沖擊,但也吸引新的出版社,例如大眾書籍領域的業者加入教科書市場,印發更多元的書種,有助開拓香港讀者眼界。
香港出版界也步上臺灣后塵,逐漸走向規模化和專業化,大規模的書店愈開愈大,也更加強調基礎市場,不管是連鎖書店或小型書店,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專業領域。書種一向繁雜的商務印書館,這幾年調整方向,專注于字典、工具書、語言學習領域就是典型案例。
去年的臺灣出版界,是經營狀況最慘的一年,業界焦慮,退書率高達四成、實體書店營收衰退兩成。究其原因,出版業者不敢下定論,到底是閱讀人口遽減、閱讀習慣改變、政局紛擾影響,還是歸結于經濟不景氣?值得觀察的是,網絡書店蓬勃發展,對于臺灣出版界沖擊為何?反觀陳萬雄口中的“小天地”香港,由于市場機制成熟,不會隨著經濟波動起伏,值得兩岸借鑒。
(潘 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