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C通常都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更不會為了一點美好的設想或者愿望就把錢放進別人的口袋。
歷時將近1年的《贏在中國》第一期終于落幕了。來自安徽的宋文明從12萬名選手當中脫穎而出,最終摘取桂冠并贏得1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
不過,如果不是主管部門在報名過程中叫暫停的話,最終的桂冠可能并不屬于宋文明。當然,宋文明獲得的鮮花和掌聲也可能比現在還要多。
據一位非常接近《贏在中國》組織者的人士表示,主管部門叫暫停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并不想讓全社會的人都覺得自己能夠創業”。但是在這個變得越來越喧囂與躁動的世界里,越來越多的人往往喜歡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聲音,“憑什么他們行,我就不行?”
漫畫家的自白
事實上,新浪、攜程、盛大、分眾等標志性公司相對簡單的商業模式的確會給一些人留下“不過如此”的錯覺。不過顯然,“做什么”并不代表也不能代替“怎么做”。
VC們在考察一個企業或者創業團隊時,往往會問3個問題:“市場在哪里?商業模式是怎樣的?管理團隊的構成或者說誰來執行?”
這3個問題其實也是任何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都需要認真拷問自己的3件事情:“做什么、怎么做、和誰一起做”。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常常被那些“心急的創業者”所忽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創業者,他們往往非常看重自己所擁有的那么一點名氣、技術、關系甚至想象力。即使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其實甚至連這點本錢都沒有,至少沒有他們想像的那么多,這些人也對自己如“比爾·蓋茨般的億萬富豪”夢想癡信不疑。
“如果你幫我融資成功,我至少給你50萬美元。”這是一位“漫畫家”曾經對我許下的“諾言”。這位漫畫家的創業項目是一個類似“永動機”的裝置,“可以廣泛地運用于汽車、機床等行業。”令我感到非常吃驚的是,這位學漫畫出身的“創業者”竟然對工程力學、設備工藝、電子學等方面的常識一無所知,他有的只是一堆按照“漫畫”原理繪制的圖紙。
“漫畫家”是在雜志上看到我根據采訪洛克菲勒家族一位重要成員寫的一篇文章后,不知道通過什么方式找到我的。“漫畫家”希望找洛克菲勒這樣的國外大家族融資的理由很簡單,“我的技術太深奧,國內人看不懂,也出不起價”。“漫畫家”相信洛克菲勒們會給自己投資的理由也很簡單,“除了團隊外,洛克菲勒列出的其他投資標準我都滿足”。
如果“漫畫家”此刻真的有幸就站在VC們眼前的話,VC們或許會啞然失笑,“條件剛好相反的話,我們或許會考慮投資”。
創業,準備好了嗎
顯然,“漫畫家”的表白就像漫畫那樣“有些夸張”。
一個比較常見的情形則是,一些老板在依靠關系把本地市場做起來之后,希望借創投之力進行跨地區擴張。“我們是不會去投資那些主要靠關系做起來的地方企業的。”今日資本集團總裁徐新的這句話可能會讓某些人聽上去感覺不是那么舒服,但它卻代表了幾乎整個創投界的真實想法。
“Guanxi(關系)”這個英語世界里專門用來描述中國社會結構特征的詞匯在VC面前似乎失去了魔力。VC投資的時候講究的是市場的規模和可擴張性,“一個地方的特有關系是很難移植到其他地方去的”。曾經獲得過高盛、軟銀、銀瑞達(InvestorAB)、華盈、GGV等著名機構數筆大額投資的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表示:“關系其實是最靠不住的”。
即便是真正的創業者,也難免出現心理準備不足或者缺乏耐心的情況。創業伊始,創業者往往會面臨諸如工作時間延長、無形壓力劇增、和家人、朋友團聚的機會減少、企業團隊不穩定、產品不成熟或者缺乏市場通路等挑戰。對于那些離開大公司高管職位開始創業的人們來說,還得適應由于身份轉換所帶來的外界態度的變化:以前可能是別人求自己,現在自己反過來倒要去求別人。
當然,也經常有人宣稱自己為創業所做的準備已經到了只缺錢的程度,“只要錢一到位,我們就能怎樣怎樣”。果真如此的話,事情也就變得簡單起來,“VC們會追著去給你投資的”。

“起碼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碰到過這樣的創業企業或者團隊。”紅杉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從2005年9月正式進入創投行業以來,對自己實際考察過的企業滿意度大都是介于49%和51%之間。“結合紅杉中國自身的資源條件,如果我們評估的結果落在51%這個區間,我們可能就會投資;如果不幸落在49%這個區間,很有可能我們就不會投資。”
沈南鵬在攜程董事會上的合作伙伴甘劍平則像是在作證,“我再也沒有碰到過像攜程的沈南鵬、梁建章、季琦、范敏那樣整齊完美的團隊了”。2000年11月,甘劍平曾經代表凱雷集團投資攜程,也正是凱雷主導的這輪1100萬美元投資幫助攜程挺過了隨即到來的互聯網寒冬。
天使還是管家
即便從1986年成立的中創公司開始算起,VC進入中國也不過20余年的時間。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閻焱、熊曉鴿、周全等人開始回到中國內地做投資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個“皮包公司的架勢”。但是當人們觀察了一陣子后還是覺得閻焱們有點另類:這些人做投資不僅出錢,而且提供各種幫助,但卻不要控股權,甘當小股東。
在極度重視控制權的中國,人們開始認為VC可能還真是個新玩藝兒。但是有一些人也因此捉摸開了:能不能從這些VC那里弄點錢到自己的口袋里。周全曾經用“吃虧上當是常事”來形容IDGVC最初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候的景象。頂著華人創投教父頭銜的徐大麟更是有著馳騁千里向山東某一輪胎公司追回1200萬美元投資款等驚心動魄的經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秩序的規范,通過精心設置的陷阱惡意騙錢的情況減少了,但是“賭徒”的心態卻依然存在:指望用VC的錢來玩,賺了自己拿大頭;輸了,只不過搭進去一些時間而已。
VC不是天使!
盡管由于VC圈子相對封閉等原因,抱有“賭徒”心態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隨著中國VC隊伍的逐漸成熟,特別是經過2000年互聯網投資泡沫破裂的洗禮,想要從VC那里“騙”錢已經越來越難了。VC不僅會按照自己的標準(Criterion)來衡量目標企業的投資價值,而且在真正把錢放進企業之前,還會委托專業機構甚至自己親自對擬投資企業進行一系列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VC們如此敬業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他們也是靠拿著別人(LP,即有限合伙人)的錢來賺錢的人,并且只有那些幫LP賺取更多回報的VC才能夠比較容易募集到下一支基金。“世界上最成功的VC就是那些找到最優秀的創業者,并且能夠與之合作的VC。”VC往往被譽為“推銷金錢的人”,但是其實他們并非金錢的主人;他們的身份更像是“管家”:盡管VC和LP之間并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而且VC們通常享有投資決策權,收益分配權也遠遠大于其在基金中的出資比例。
做自己的天使
為了盡可能防止陷入由于“賭徒”心態造成的困境,VC通常還有一招:要求被投資者把自己相當一部分身家性命也放進來,“要賭也是大家一起賭”。
不僅如此,越來越成熟的中國VC總是在抱怨國內的創業氛圍不夠濃厚,于是總喜歡通過“贏在中國”等各類節目以及各式各樣的創業計劃大賽來鼓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隊伍當中去。而當這些懷揣著夢想的創業者伸手要錢的時候,VC們通常會用一句“把你的商業計劃書發到我信箱里,我收到后會看的”來填埋創業者心中已經開始膨脹的欲望和想法。而實際上,整天忙忙碌碌的VC們是沒有多少時間來看這些無人推薦的商業計劃書的。
當隔在創業者和VC之間的這層窗戶紙已經不再完整的時候,創業者們與其死盯著VC的錢袋子,還不如先投入自己的資源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等到做出個樣子來的時候,說不定VC會親自登門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