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籠罩在“前景堪憂”陰云中的閃存,正在給業界創造更大的想象空間。
自誕生之日起,閃存就始終問題纏身。一方面,它沒有主內存的數據存取速度快;另一方面,它沒有磁盤的可讀寫次數多。但恰恰是這種“中庸”,使得閃存近年來在消費電子等新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應用。而與此同時,有關它生存和前景的話題,也一直處于或明或暗的爭論中。
首當其沖的,無疑是閃存正在面臨著與磁盤相同的物理制造瓶頸。目前業內所公認的是,45納米制程對于現有的閃存存儲單元設計是一道坎。而對于大多數閃存制造商而言,無法推進閃存的容量、縮小體積,就意味著無法在該領域進一步獲取利潤。
在摩爾定律之下,可以預見的危機就像遠處的一座大山。一方面,半導體制造商在不斷研發新技術,盡可能長的延續閃存的生機;另一方面,它們也在積極地開發新型的替代技術。
2006年9月,三星宣布已成功開發出40納米制程工藝、容量達4GB的NAND閃存芯片(目前主流閃存芯片中的一種分支技術)。同時,三星還表示,將采用一種名為“CTF”的新型架構,來替代由東芝公司發明的、傳統閃存中一直采用的“浮柵”結構,可使“閃存制程達到30納米甚至20納米”。
如果該技術能夠實現,無疑將極大地打擊業內的其他競爭者。分析師對三星所言的這一“神秘”的技術充滿了興趣,因為要實現40納米制程已經“很富挑戰性”。可以看到,幾年前便把賭注押在NAND閃存上的三星,正在該領域奮力一搏。
在非易失性存儲器(Non-Volatile Memory)的家族中,閃存近在眼前的危機還來自一些新興技術的威脅。相變內存(PRAM、PCM及OUM)便是其中之一。在過去幾年中,IBM、英特爾、瑞薩、索尼、東芝、三星等公司都已經紛紛大舉投入相變內存的研發。
2006年12月中旬,IBM宣布已成功與奇夢達、旺宏聯合研發出了一種相變內存,利用一種“復雜的半導體合金,交換速度比閃存快500倍,而寫入數據的功耗還不到閃存的一半”,因此有望取代目前已被廣泛采用的閃存芯片。此消息剛一公布,立刻就有人將之稱為“閃存殺手”。
實際上,從IBM在存儲方面的腳步遷移,也可以看到整個存儲業發展的新脈絡。IBM的研發重心已從其早先的磁盤技術向軟件技術偏離,而相變內存正是其關注的一個新焦點。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IBM舉辦的紀念磁盤50周年的慶典上,IBM企業級磁盤存儲服務器開發部總監Steve Broadbent,以及IBM系統與科技事業部系統架構師陳國豪,在介紹IBM存儲未來的發展之時,會“偏離主題”地提到SCM(Storage Class Memory)和PCM。陳國豪認為,在未來五年,SCM和PCM所帶來的存儲和價格上面的優勢將對現有閃存構成極大威脅,這也將是存儲產業在消費電子和PC領域的一個新立足點。
新舊技術間的博弈還在進行當中。在光存儲領域,藍光與HD- DVD標準的爭奪已把眾人拖得精疲力竭,早在幾年前便已宣稱到來的藍光時代,至今也未實現普及化發展,卻還混在一片喧囂之中。占據存儲主導地位的磁盤陣列近年來略顯疲態,而“隱居多年”的磁帶卻開始在企業級應用中煥發新貌。直到現在,DRAM芯片也沒有像預言中的那樣一路敗北,而作為“半導體產業中最不穩定的市場”,生產商在DRAM和NAND閃存之間的平衡仍將繼續。同樣,一直籠罩在“前景堪憂”陰云中的閃存,也正在給業界創造更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