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筆記本大獲成功的背后,品牌與代工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華碩的分拆已臨近最后期限。
新年的鐘聲剛過,華碩公司分拆的腳步也在悄然加快。2006年年底,在接受中國臺灣媒體采訪時,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表示,2008年將是華碩的品牌與代工制造業務分家的最后期限,“并且分拆有可能會提前進行。”這意味著華碩分拆事宜已經提上施崇棠的日程。
華碩并不是第一家這樣快刀斬亂麻的臺資企業。2000年,為避免代工生產客戶給自身帶來的競爭壓力,宏將代工業務分拆,成立了獨立的緯創公司。作為宏七位創始人之一的施崇棠,在將華碩的業務做大之后,終于也踏上了宏的老路。
這也許是志存高遠的華碩掙脫桎梏的最好辦法。華碩在筆記本電腦領域的攀升可以用青云直上來形容,在為索尼、戴爾等企業從事多年的筆記本電腦代工業務之后,1998年,華碩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并且快速起飛。2005年,華碩筆記本電腦業務已經闖入全球前10名,在中國大陸筆記本電腦市場,華碩則占據了第4名的位置。
華碩選擇押寶筆記本電腦的舉措是明智的。根據IDC預計,未來中國PC市場中,筆記本電腦將是發展最快的一個產品線,2006年筆記本市場將依然保持38%以上的增長速度,未來幾年筆記本電腦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3.7%。美林證券在2006年10月預測稱,華碩2006年自有品牌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將達到250萬部,2007年將攀升至350萬部。顯然,站位更高的華碩已經不滿足于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要用自有品牌參與筆記本電腦市場的爭奪。
得隴望蜀
時間回溯到2006年6月,國家奧林匹克運動中心。當華碩電腦中國業務事業群產品總監許建霖手捧黃色外觀的“蘭博基尼”筆記本電腦同跑車一同亮相的時候,周圍的鎂光燈便開始閃爍不停。這款外形酷似跑車的時尚筆記本電腦性能強勁,其價格也是不菲,官方售價高達2.6萬元人民幣。
這正是華碩獨特的行事風格。為了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筆記本電腦市場殺出一條血路,華碩選擇了走時尚路線,短短幾年,該公司已成立了一支屢獲工業設計大獎的團隊,這支團隊負責將華碩推向筆記本的高端殿堂。在公司的臺北總部,施崇棠將設計部門安排在13層,同時設有專門直達的電梯,施崇棠自己的辦公室則位于14層,華碩臺北設計中心一位主管表示,“連一些和華碩簽約的代工客戶,也要求在華碩自行設計的筆記本電腦上,貼上他們的商標。”
風光的筆記本電腦業務已經成長為施崇棠的掌上明珠。在發展筆記本電腦業務之前,主板是華碩的支柱,當公司于1998年生產第一部筆記本電腦時,華碩有超過90%的營收來自主板。而從1997年開始,華碩便開始占據主板行業龍頭的位置,2005年,華碩主板出貨量高達5000萬片,在當年全世界所售出的臺式電腦當中,差不多每3臺就有一臺使用華碩的主板。“若我們將所售出的主板一字排開,長度將超過紐約到洛杉磯的距離。”施崇棠說。
但如今,在筆記本電腦業務崛起之后,華碩主板業務所占比重呈現下降趨勢,2004年,該業務占營業額30%,筆記本電腦的比重則超過50%。同時,相對于外形千篇一律的主板來說,筆記本電腦顯然更能吸引外界的注意力,這也與施崇棠將華碩打造為世界品牌的意圖不謀而合。
一個問題是,截至目前,華碩在筆記本電腦市場取得的份額,基本上都局限于家用客戶,在商用市場,華碩還落后于聯想、戴爾等競爭對手。為了彌補這個短板,2006年11月底,華碩高調宣布進軍商用筆記本電腦領域,一口氣推出了四個系列的全線商務筆記本電腦新品。
華碩希望藉此攻勢提升在筆記本市場的份額。“像惠普、戴爾、聯想這樣的國際廠商,他們之所以能夠占據三甲的位置,事實上與他們在商用領域的擴展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我們也會在這方面來發力,相信憑借我們對這一市場的長久運作經驗,會對我們排名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許建霖說。
在此之前,華碩也曾推出部分商務產品,但產品定位不太明確。許建霖說,就產品本身而言,筆記本電腦的家用與商用沒有很清晰的區別,二者的差別很大程度上是指出貨渠道的不同。其實華碩已有的許多產品已經具備鮮明的商用功能,如可抽換光驅、第二塊電池、指紋加密、鍵盤防水等。此次只是明確定位,把商用領域的產品重新作出了一個細分。

不過,華碩能否將其在消費領域的影響力遷移到商用領域,依然是個未知數。華碩的消費類筆記本電腦主要通過專賣店和電腦城進行銷售,而行業用戶則偏向于渠道采購。同時,相對于個人用戶而言,商業用戶對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穩定性、易用性要求更高。神州數碼一位負責華碩商用筆記本電腦銷售的產品經理對本刊記者說:“筆記本電腦商用客戶主要關注兩點:老板希望價格便宜,使用時間長,售后有保證;具體使用者則希望性能好,長時間開機性能穩定。”
鑒于華碩在設計、技術、制造領域不乏優勢,這次向商用市場的沖鋒將有望取得效果。而隨著筆記本業務的水漲船高,華碩代工和品牌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顯。
醞釀拆分
在中國臺灣的IT界,代工和品牌的矛盾并不陌生。自有品牌壯大后,威脅代工訂單的現象在臺資企業中比比皆是,而隨著代工廠自有品牌產品的走俏,PC大廠紛紛表示出對代工廠的不滿。以明基為例,2005年,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之后,諾基亞便立刻宣布減少明基的代工訂單。“代工與品牌的管理沖突是整個臺灣業界面臨的問題。”施振榮說。
如今這種困擾也開始降臨到華碩的頭上。華碩目前主要為惠普、NEC、蘋果、索尼、三星和JVC等品牌代工生產筆記本電腦,但是隨著華碩自有品牌筆記本電腦的壯大,這些廠商開始產生不安情緒。據IDC統計,2006年第一季度索尼在全球市場的銷量位居第七,華碩位居第九。分析認為,華碩筆記本電腦出貨量有望在2006年超越索尼公司,顯然華碩已經危及了代工客戶的市場地位,因此索尼開始削減同華碩的代工訂單。
據華碩內部人士透露,2006年,索尼已經削減了給華碩的掌上游戲機PS2訂單,并且根據目前的代工協議把筆記本電腦訂單減少到只有一個系列,同為代工廠的富士康和廣達電腦則獲得了索尼2006年的大部分筆記本電腦訂單。不久前,蘋果公司也將部分訂單轉移到了富士康。
對施崇棠來說,這是一種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代工制造依然是華碩的利潤引擎之一, 2005年華碩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為380萬臺,其中代工量為230萬臺,仍舊占據60%以上的份額;另一方面,自有品牌才是華碩未來壯大的希望所在。據悉,由于擔心會流失代工客戶,華碩一直對自有品牌宣傳采取低調處理的方式,該公司的公共關系部門只有一個人,還是施崇棠在下屬提出申請的數月后,才答應接受新人面試的結果。
現在,施崇棠決定學習宏,拆分品牌和代工業務。華碩的想法是,公司一分為二,即“Asus”和“Asustek”,“Asus”將著重發展自有品牌產品,“Asustek”則專注于代工制造業務。“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代工部分產生量的效應,不會因為品牌而影響代工客戶。品牌業務單獨做,是讓他們以更開放的觀念面對競爭。同時,把品牌業務作為代工的客戶與外部客戶享有同等待遇,這樣會使他們更加強大。”施崇棠說。
“在下象棋的時候,要想得很長遠。有時棄子取勢就像做企業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但會使企業得到全局長遠的發展。”酷愛象棋的施崇棠說。如今,施崇棠的策略并不是棄車保帥,而是希望兵分兩路,齊頭并進。倘若他駕馭有方的話,這招雙城奇兵或許將為華碩開辟出一條嶄新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