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與性質

2007-01-01 00:00:00李世濤
廣西民族研究 2007年3期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論者主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類型遺產的區別中,提出并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變異性、綜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點,以及其他特點。同時,論者還結合中國的國情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并建議據此制定相關政策、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區別;基本特點;性質

【作 者】李世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100029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3-0182-007

Analysi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 Shitao

Abstract:There are 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world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ethnic folk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sight heritage. Mainl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types of heritages,the author advanc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peciality,nature of vivid,nature of passing,variability,integration,nationality and nature of terrain,also other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hina,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and advises that related policy should be set down based on these properties,and the activities for protecting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practiced.

Key words:differences;basic characteristics;properties

隨著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展開,學術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識也在逐步加深。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特點和性質的認識是科學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的關系(特別是區別)出發,嘗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希望進一步推進學術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促進我國正在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類型遺產的關系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關系。《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明確了“自然遺產”的構成: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該公約也制定了判定自然遺產的四個標準:(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4)是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真實體現。由此可以知道,自然遺產所關注的主要是有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和瀕臨生存危機的自然對象。自然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區別在于:(1)自然遺產是通過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從審美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普世性價值,所以才需要保護,其形成的動因和過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變化,并沒有主觀的人的因素的參與;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人類活動的產物,無論其創造,還是其傳承,都需要有人的參與,離開了人的參與,根本就談不上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自然遺產的產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變化的結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人類的繼承和發揚,否則可能會消逝。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的關系。《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1條明確地規定了世界文化遺產應包括的范圍:(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3)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另一個文件《執行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準則》(Operational Guide Lines for the Implement of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第24條規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根據這些規定可以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人類的創造,離開了人的參與,它們既不能產生,更談不上長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其區別是關注點的不同:世界文化遺產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且,這些遺產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藝和創造等非物質形態的因素。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區別。關于民間文化,有的專家下了這樣的定義,即“農耕時代民間的文化形態、文化方式、文化產品,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遺存。”這說明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時代特征(農耕時代)和民間特征。國際上的《示范法條》中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形式的規定是:“由傳統藝術遺產的特有因素構成的、由某國的某居民團體(或反映該團體的傳統藝術發展的個人)所發展和保持的產品,尤指:(1)口頭表達形式,如民間故事、民間詩歌、民間謎語;(2)音樂表達形式,如民歌及器樂;(3)活動表達形式,如民間舞蹈、民間游戲、民間宗教儀式;(4)有形表達形式,如民間藝術品、樂器、建筑藝術形式。”從規定中可以看到,二者有共同的地方和共通的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中也有一部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它們之間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其共同點。但也有不同之處:(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屬于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部分是由民間的百姓創造,并通過他們傳承下來的,但也包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官方創造和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如云錦),這后一部分文化遺產卻不屬于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通常,這些文化遺產是在官方主導下,動用了民間的智慧、技藝創造出來,但并不允許在民間使用和流傳,只是在宮廷或上層這些特定的范圍內運用,并在官方指定的團體內傳承。(2)屬于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并不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法條》所規定的“有形表達形式,如民間藝術品、樂器、建筑藝術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民間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個概念之間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遺產的關系。文化景觀遺產是199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6屆世界遺產大會提出來的概念,作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遺產包括了“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有機進化的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三種類型,其主要意義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與以往的單純層面的遺產相比,它更強調人與環境共榮共存、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際上,“有機進化的景觀”主要是自然景觀,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景觀遺產的這兩種類型的規定是:“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包括出于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并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紀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聯系;關聯性文化景觀,即“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所以,只有“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界定文化景觀遺產的實質和入選的名錄看,這些景觀因為人類的杰出創造或與人類的文化的深刻聯系而具有了重要的價值,而且,這些景觀大都是作為既成文物、遺跡或景觀而存在,主要是為了保護這些景觀本身、物質本身。所以,“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觀價值,又體現了獨創性的技藝的部分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

第一,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作為藝術或文化的表達形式而存在的,體現了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內的人民的獨特的創造力,或表現為物質的成果,或表現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禮儀、習俗,這些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們間接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意識、價值觀也都有獨特性,是難以被模仿和再生的。剪紙藝術既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特有的一種藝術樣式,也是民間流行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手段,其獨特性足以令世人嘆為觀止。就民間剪紙藝術來說,剪紙藝術有很普遍的用途,或用于日常的裝飾,或用于節日的慶賀。但剪紙又是一種象征符號,充滿了豐富的意義,是中國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的方式,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獨特的傳統的因素、某種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這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如果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續發展的動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涵了特定民族的獨特的智慧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會得以延續的命脈和源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展綱領》強調了文化記憶的重要性:“記憶對創造力來說,是極端重要的,對個人和各民族都極為重要。各民族在他們的遺產中發現了自然和文化的遺產,有形和無形的遺產,這是找到他們自身和靈感源泉的鑰匙。” 同時,民族記憶又是同傳統深刻地聯系在一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獨特的民族記憶,而記憶卻又是容易被忽視和遺忘的,極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因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了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正如文化部長孫家正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直接創造出來的,積淀下來的。它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生產生活的實際,更加真實地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當中逐步形成的優秀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民族充沛的文化創造力。”此外,這種獨特性還必須與獨一無二的創造力相聯系。南京云錦藝術是為宮廷制造的絲織服裝的工藝,被譽為“東方瑰寶”,不僅以其高超的技藝而聞名,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迄今為止,云錦的制作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有極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也不能用機器制造出如此精致的產品,它是我國極少的不能用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此外,通過云錦的制作工藝也能夠反映出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工藝制造能力,是后人進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也為以后織造工藝的創新提供了基礎。

第二,活態性(或無定形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人的價值,重視活的、動態的、精神的因素,重視技術、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獨創性,重視人的創造力,以及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出來的該民族的情感及表達方式、傳統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維方式等,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這些意義和價值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物質的因素、物質的載體,但其價值并非主要通過物質形態體現出來,它屬于人類行為活動的范疇,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動才能展示出來;有的需要通過某種高超、精湛的技藝才能被創造和傳承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傳承都需要語言,都是動態的過程。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來說,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類型都是在動態的表現中完成的;圖騰崇拜、巫術、民俗、節慶等儀式的表現也都是動態的過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藝也是在動態的過程中得以表現的。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還表現在如賀學君所說的“靈魂”,即“創生并傳承她的那個民族(社群)在自身長期奮斗和創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體現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價值觀。”具體而言,它表現在非物質遺產的價值、存在形態和特性等方面:“非物質文化作為民族(社群)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社群民眾)的實際參與,體現為特定時空下一種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種活動,其生命便無法實現。發展地看,還指它的變化。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和創新,這也注定它處在永不停息的運變之中。要之,特定的價值觀、生存形態以及變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質文化的活態性特性。”

第三,傳承性。從歷時性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依靠世代相傳保留下來,一旦停止了傳承活動,也就意味著死亡。而且,往往是口傳心授,打上了鮮明的民族、家族的烙印,傳承人的選擇和確定主要著眼于與被選擇者的親密關系與對其保密性的認可。通常,以語言的教育、親自傳授等方式,使這些技能、技藝、技巧由前輩那里流傳到下一代,正是這種傳承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延續有了可能。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歷史的活的見證。假使沒有了這些傳承活動,就不存在這些動態的表現活動,也就更談不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例如詩史《格薩爾王傳》,它與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為三部英雄史詩,被譽為“東方伊利亞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至今仍被傳唱。這部史詩全面而形象地反映了藏族從原始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一部反映當時藏民族社會狀況的百科全書。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古代藏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生活等情況,及其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文化價值、審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風民俗。這部史詩完全是依靠民間的傳承得以流傳和保存下來的,正因為此,才需要我們趕快去搶救、整理,從而使它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為全面而科學地認識藏族的歷史、其他民族的歷史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第四,變異性(亦稱之為傳播性、移植性或可借入性)。從共時性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或通過一方有意識地學習、另一方的悉心傳授,或老百姓之間的自發地相互學習等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流傳到其他民族、國家和區域,這就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但這種傳播呈現出活態流變的性質,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有共享成為可能,而且這也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區別之一。通常而言,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通過復制就可以獲得,如果依據設計圖紙和建造方案進行復制就可以了。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一種活態流變,是繼承與變異、一致與差異的辯證結合。在它的傳播過程中,常常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從而呈現出繼承和發展并存的狀況。但應該看到,雖然有變化和發展,但仍然存在基本的一致性,如果完全不同,也就失去了其特質。端午節也是起源于我國,但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傳播到了韓國,但韓國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融入了很多韓國自己的風俗習慣、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豐富和發展了端午節的內涵。

第五,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時代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一定時代、環境、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產物,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由于它基本上是集體的創造,從而與局限于專業或專家的文化拉開了距離,這就導致了它的綜合性,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是與物質文化遺產聯系在一起的。其綜合性表現在:從其構成因素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各種表現形式的綜合,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就蘊涵了文學、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表現方式;從功能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具有認識、欣賞、歷史、娛樂、消遣、教育、科學等多種作用。例如,藏戲藝術有很強的綜合性,它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民族劇種之一,至今仍然流傳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和云貴等地,以及印度、錫金等國,其主要劇目有《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八大傳統劇目。藏戲藝術通過民族歌舞、民族說唱等綜合性的表演形式來表現故事內容,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種表演形式,就會削弱其完整性和藝術魅力。再比如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起源于宋代的福建,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并從福建傳播到臺灣和世界上許多華人居住區。它以媽祖信仰為核心,通過神話、傳說、故事、音樂、舞蹈、戲曲、敘事歌謠、游戲、祭典、祭儀、民俗、藝術等文化形式表達了其豐富的內容,并依托于其建筑、雕刻和其他手工藝等有形的文化形式而存在。而且,媽祖文化所樹立的大同理想深入人心,有普世性價值和廣泛的影響;它所蘊涵的道德感召力和道德說教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積極的影響;它在促進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媽祖文化是極具綜合性的文化,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織、綜合的產物,是綜合各種表現形式的產物。

第六,民族性。民族性是指為某一民族獨有,深深地打上了該民族的烙印,體現了特定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智慧、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意識、情感表達等因素。有時,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到了其他地方,但不同民族仍然會使其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烙印。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現在從形式到內容的各個方面。從民族的形式特征方面看,民族的人種(包括膚色、形體等)、服飾(尤其是該民族創建期的有顯著特色的服飾)、飲食生產方式、語言、風俗等,這些大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受自然生態的影響很大,有的還有遺傳的作用;從更深層的民族特性來看,世界觀、信仰、思維方式、宗教觀、價值觀、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審美趣味、生活方式、民族認同等,這些因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表現在日常生活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有很強的穩定性,不太容易改變。實際上,民族的形式和內容的特點都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有很明顯的表現。2001年,我國的昆曲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民族性就是其重要的價值之一。昆曲出現于明代,有600多年的歷史,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中要的地位,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昆曲反映了江蘇昆山地區的文化傳統,通過歷史變遷中人物命運的轉折,反映出了封建社會晚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生感悟等時代特征。昆曲是劇作家、戲曲音樂家和表演藝術家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昆曲成功地吸收了唐詩、宋詞和元曲的文學傳統,唱詞由詩歌、散文和方言組成,詩歌主要用于歌唱,散文及方言主要用于人物的獨白或對話,其風格典雅,長于抒情,委婉、細膩、富有詩意地表達了人物的各種情感;其音樂旋律優美、婉轉、流暢而悠遠;其唱腔富有典范性,對許多戲曲劇種的唱腔有很大的影響;其唱段的內容與形式則是高度和諧的有機整體,既對演員的唱、念、做、打等功夫要求高,又需要完美的結合與表現;昆曲還因其劇目豐富和對我國戲曲傳統的發揚而有了“活化石”的美譽。昆曲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于一體,有高度的綜合性,這增強了其難度和表演的復雜性。同時,由于其高雅的審美趣味與今天人們的審美趣味出現了差異,因此呈現出衰落的趨勢,一旦消失,不可能再生。從昆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看,昆曲的表演方式和所反映的內容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打上了濃厚的中國文化傳統的烙印,這才是其存在的主要意義。

第七,地域性。就一個民族來說,每一個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動的地域,該地域的自然環境對該民族有很大影響,進而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該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與該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其特點和傳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該地域的特色,是該地域的產物;也與該地域息息相關,離開了該地域,便失去了其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地域性既體現又進一步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性。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傳播到了阿塞拜疆等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其傳播過程中有了某些變異和新的發展,并深深地打上了這些區域的烙印,由新疆十二木卡姆演變而來的阿塞拜疆木卡姆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曾先后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實際上,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包括了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即使同屬于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但這些木卡姆之間也因產生地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以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由此還可以派生出非文化遺產的其他特點,這些特點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譬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性和歷史積淀性。(一)群體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來看,有時表現為個體性,但從總體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單個人的行為,而是集體智慧和集體創造的產物,通常以一定的居住地、社區、民族或國家為單位,并在這樣的范圍內流傳、延續和傳播。也許最初是由某個人的偶然的個體行為引發的,但在其創造、完善和傳承過程中,主要是集體創造的產物,吸收和積累了許多人的聰明才智、經驗、創造力、技藝。盡管有時是通過某一個人、某一個家族流傳下來的。(二)歷史積淀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非一時一世的產物,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有著極為豐富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傳承過程中,又積累了歷代傳承者的智慧、技藝和創造力,成為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們本身不僅包涵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從中也反映出特定的傳承者們的思維、情感、價值觀等。例如,曾經成功地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中國古琴藝術,就以其積淀的深厚的文化、歷史、情感等信息而著稱。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古琴藝術以音樂為主要載體,吸收了中國音樂的精華,與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創造性聯系密切,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極大地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對于中國音樂史、美學史、文化史的研究也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實際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屬于神話、巫術、圖騰崇拜的項目,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對這些項目性質的判斷問題。由此而來,也涉及到判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的問題,也就是它們究竟是不是落后的封建迷信?它們有沒有存在甚至保存的必要?對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第一種情況是對許多沒有爭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性。由于這些文化遺產反映了積極向上又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精神、科學的探索精神和人民群眾的智慧,其性質當然是積極的、有價值的,也是應該充分肯定和保護的。

第二種情況涉及到對圖騰崇拜和巫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性。事實上,在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都有反映該民族信仰的神話、關于宇宙的創造、產生、演變;關于先民的傳說;關于該民族的偶像崇拜和圖騰崇拜;在特定時刻用于特定目的的巫術。這些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塑造人民的信仰、世界觀、價值觀方面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以往錯誤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完全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把我們現今的文明視為最發達、最先進和最合理的文明,而把神話、傳說、偶像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等這些古老的東西都看作是非科學、反科學、偽科學和封建迷信。作為人類學、社會學和民俗學的研究對象,這些學科應該研究其各種運作過程。但由于“文革”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失,“破四舊,立四新”的觀念仍在作祟,仍有不少學者不能客觀地正視這些現象,更有為數不少的人把這些視為封建迷信、歪門邪道,欲掃除凈盡。應該看到,其中有很大部分根本不能劃入封建迷信,還有一些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科學與迷信并存。因此,在判斷這部分文化遺產的性質時,應該指出其積極性與消極性并存的特點,并進行科學而適當的區分、鑒別、定性和評價。

這種情況也同樣適合于對一部分傳統的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屬于傳統的民間文化,但仍然有觀念認為,傳統的民間文化是小農經濟和落后的封建制度的產物,也是導致社會發展緩慢的原因,其中滲透了小農思想,仍然會毒害人們。實際上,民間文化的創造主體和傳承主體都是老百姓,它們源于生動活潑的民族、民間生活,是構成他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也不能以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等來簡單化地判定其性質。國內有學者深刻地分析了我國目前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所存在的局限,非常值得我們重視:“(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行動其理論準備嚴重不足。表現在:我們的文化學研究起步較遲,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對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任何文化現象,不是科學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規律性,而只習慣于簡單地以進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壞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對立的方法論給予判決,因而把民間文化、特別是其中屬于民間信仰(如神鬼信仰、巫術迷信等蒙昧意識)范圍的種種文化的消極影響看得很重,看作是人類理性思維和當前意識形態的對立物。(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著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都是無限的,是人的知識理性和科學無法窮其究竟的。巫術、宗教與科學,就都是人類文化的共同的構成因素,都是與人類共始終的。與把宗教看作是人類精神的鴉片一樣,把巫術看作是精神領域里的封建毒素,同樣是機械唯物論,而非歷史唯物論。(三)要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在民間文化中蘊含著或洋溢著強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強不息’的意識,而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現于個體、家庭、家族、族群上,就是對生命意識的崇尚;表現于國家、民族,甚至個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業上,就是對自強不息的崇尚。”

第三種情況涉及到一些預言、宗教的定性。一些預言現在并不能被證偽,也不能被科學證明,但在民間信仰中又有很大的市場,對于這些預言中的有重要精神價值,又瀕臨滅絕的部分,也是應該肯定和保護的,但應該充分地正視其迷信和落后的地方;宗教作為人的信仰之一,在民間有很大的群眾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和情感慰籍作用,雖然有一定的虛幻性,但應該實事求是地肯定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科學理性地對待其負面性,并切實地做好保護工作。由于我們以前確實有過不適當的認識和行為,因此現在對這部分文化遺產的定性、評價和保護更要謹慎。

鑒于此,應該立足中國的特殊的文化國情,制定政策,保護那些對我們有重要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來看,都存在著圖騰崇拜、巫術、神秘游戲和宗教儀式,這是在科技發展低下,特定生產力狀況下所出現的文化現象。盡管其存在的形態各異,但都表現了先民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秘的、崇拜物的力量來達到通過常規手段難以實現的目的、愿望。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都會有相應的改變,這些因素都可能使這些文化現象面臨消失的危險。由于特定的原因,有的被很偶然地保存了下來,這些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也是應該保護的。一般說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規定通常只涉及各個成員國達成一致的共識,對于特殊的、無法取得統一的意見和建議只能是存而不論。而且,出于各國意識形態、人權觀的差異,也難以統一不同意見。因此,也就無法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中獲得保護這些特殊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各國專家們在起草并一致通過這個文件時,從世界范圍來說,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頭文學(口述傳說、神話——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等)及語言、民間藝術(表演藝術和工藝技能)、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而對那些鬼神信仰、巫術等蒙昧精神文化部分,是并沒有明確列入保護名單之中的。沒有明文列入公約的保護對象,并不說明鬼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等)、巫術迷信等神秘文化不屬于非物質遺產或民間文化。”

注釋:

①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103—104.②孫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做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藝研究.2005.(10)③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5.(2)④劉錫誠.非物質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5.(1)⑤劉錫誠.非物質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5.(1)

〔責任編輯:陳家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页|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91美女在线|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1| 国产爽爽视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a毛片在线播放|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18在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欧美a在线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91在线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日韩无码黄色|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乱人伦99久久|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亚洲黄色成人|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国产黄色爱视频| 色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毛片网站在线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任我操在线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另类|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呦女精品网站|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性欧美久久|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第四页|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