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WTO盛宴
□ 謝良兵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的成員。
入世,令許多普通中國人的家庭享受到了更高品質、更多選擇的“中產”生活。
5年來,從超市里的油鹽醬醋茶到銀行、保險,從音樂、電影、戲劇到教育……WTO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中國人正在逐步分享WTO所帶來的成果。
5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認為,加入WTO 5到10年后,中國會出現一個中等收入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
的確,“中產階層”這個以前只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群體,如今已經伴隨著中國的入世而漸成氣候。5年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品嘗到WTO的甜頭,而中等收入群體更成為中國“率先享受WTO成果的人”。
居住在北京的黃老太一家便屬于這樣的人群。60歲的黃老太退休之后,從內蒙古來到北京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女兒孫艷是某著名門戶網站的管理層人員,女婿則是某鐵路局的員工。這個家庭的月收入達到近3萬元。
黃老太每天早上都會去小區門口的便利超市買些當天吃的新鮮蔬果和肉類。而每個周末,愛逛街購物的她,便會要求女婿開著車載她去遠點的大超市或大賣場。
盡管黃老太并不清楚百盛來自馬來西亞、太平洋百貨來自臺灣、屈臣氏來自香港、華堂商場來自日本,但這些地方已經成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些地方,她可以選擇她所有喜歡的東西,而很多東西在入世前或許根本就買不到。
去星巴克喝咖啡,去永和豆漿吃早餐,去麥當勞吃雞翅,去7-11便利店買東西,去沃爾瑪大賣場購物,去宜家家居買家具……這樣的生活也已經成為今日許多中國人的生活軌跡。
想當初中國人對入世的最純樸的認識就是降價。事實上,入世以來,很多商品的價格確實都降了。但僅以價格來衡量還是膚淺的。以上海為例,一些經銷進口水果的果蔬批發市場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進口的洋水果數量猛增,每月平均都比上月有15%~20%的增長,以前的海外“稀罕”果品如今已習以為常。上海聯華超市的職工說:“5年前聯華超市經營的進口商品很少,可如今進口商品目錄達4000多種。”
零售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生活、消費方式和品牌觀念。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洋節日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的節日。LV、GUCCI、阿瑪尼、卡地亞、周大福、勞力士、法拉利、香奈兒等等,這些世界級的奢侈品牌中國人開始耳熟能詳。
中國人與世界的距離也正在拉近。孫艷一家人一到“五一”或“十一”假期,就會選擇出國旅游。而孫艷一向喜愛的好萊塢大片如今也能在中國同步觀看,還有時裝展、車展以及各種國際著名藝術團體的演出。不用出國,就能感受世界經濟和文化的脈搏。
“車價一路跳水”
在成為“有車族”之前,孫艷的老公張智興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不過現在,車成了他平時喜歡研究的對象。家里有兩輛車,愛麗舍是他的“代步工具”,銀色甲殼蟲則是孫艷的“坐騎”。
2004年4月,張智興剛開始著手買第一輛車,正值東風雪鐵龍對愛麗舍系列轎車進行價格調整的時候,當時最高下調幅度達到了1.5萬元,于是,他以12.98萬元的價格選擇了其中一款。
“車買了之后價格又降了。”就在他買車兩個月之后,東風雪鐵龍再次宣布,愛麗舍系列轎車全面降價,他買的那款車價格降為11.78萬元。入世5年來,中國車價一路“縱身下跳”。2002年,中國車價邁出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當時不少進口豪華車祭出降價10萬元的“大手筆”,一輛奔馳600降幅更是達到讓人瞠目的110萬元。
從此,降價一直伴隨著中國車市。據不完全統計,在車市井噴的2002年,汽車廠家降價至少有29(種)次;2003年,國產車全部品牌先后60余(種)次降價,近2/3的進口車也大幅降價;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車市降價聲更是此起彼伏。
對于老百姓而言,入世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價格的降低。入世前,所有車型在中國幾乎都是“珍品”。而今,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不僅有著世界著名品牌,也有著自主汽車品牌可供選擇。
“我學會了理財”
“WTO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學會了理財。”孫艷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于儲蓄的人之一。“壓箱底”就是較形象的說法。由于中國一直實行高利率政策,再加上缺少投資渠道,除了曾經盛行的國庫券,中國人的錢主要還是放在銀行里“用大錢生小錢”。
現在,理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房產因為其特殊性,往往成為中國人投資理財的首選。孫艷也是如此。除了位于北京大興的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室,在豐臺區世界公園的附近,她還買了一套別墅。“買房子的風險相對要小點。”孫艷說。除此,保險、自己公司的股票也成為孫艷的投資對象。
5年前,人們的選擇還是以儲蓄型和投資型的保險品種為主。而隨著外資保險的大舉進入,也帶來了一些純保障型的險種。現在,健康險、保障型壽險的品種已經非常豐富。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未來,一些長期看護險種、失業保險等專業險種也將現身。
越來越多的銀行成立了專業的個人理財中心。人們在銀行除了可以接受一對一的專業理財顧問服務,還可以得到專家提供的保險、外匯、證券、基金等各類理財項目的免費咨詢服務。
從2006年12月11日開始,外資銀行也能經營人民幣理財業務。對于孫艷來說這的確是個好消息,因為她的錢就能存在外資銀行比如花旗銀行,當然,她也可以直接用人民幣進行國外理財項目的投資了。
期待更多的實惠
“壟斷企業怎么掙錢?也沒有人跟它競爭,是通過壟斷來賺老百姓的錢,然后跑到海外每年分紅。”此起彼伏的抱怨聲表明,在入世5年之后,人們對壟斷企業的容忍度在急劇降低。
對于張智興和孫艷他們來說,每個月的手機費是個不小的花銷。原本以為入世能讓電信資費下降,但是外資巨頭進入中國電信領域仍然顯得步履蹣跚。與電信業相似的還有成品油市場,不斷上漲的油價令有車族頭痛。盡管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6年12月11日要開放國內批發市場,原油、天然氣、燃油的關稅將逐漸降到6%。不過,這些壟斷商品的降價是最近可期望的現實嗎?
中國人的WTO心靈史
□ 劉彥
“中國在后WTO時代應該有大國風范,在開放中創造和諧,勇于承擔更大的責任和迎接更多的挑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
張漢林的話,代表了當前學界對待WTO的聲音,也意味著中國普通公眾對待WTO態度的轉變。而在1997年,年僅30多歲的張漢林在中央黨校演講“中國與WTO的關系”之時,黨校的一個老教授還生氣地給學校領導打電話,質問為何要這樣一個年輕人來輕狂地講什么“全球化”。
從當年提起“全球化”色變,到2001年入世前“狼來了怎么辦?”的爭議,再到如今“負責任的大國心態”,其背后,是一條社會公眾、行業企業和政府官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產生的面對WTO的心理變化曲線。
2001年,當時媒體上鋪天蓋地的題目普遍是“如何應對入世的沖擊?”
“應對”一詞,是弱勢心態最好的寫照。
當時備受關注的行業,以金融服務業、IT產業、農業、汽車、電信、石化等六大行業為主。當時脆弱的汽車業,可謂這些受“沖擊”行業的代表。但吉利汽車公司總裁李書福稱:“WTO對于我們可以說沖擊甚微,因為國外的汽車企業根本不可能造出與我們同樣價格的汽車。”
這位“為中國老百姓造車”的人,5年后把理想變成了現實。2006年吉利汽車的年產銷目標是17萬臺,出口1萬臺。時至今日,中國民營汽車企業已經占到中國汽車行業份額的40%。
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就是,沒有WTO對汽車業準入的沖擊,就沒有吉利這樣的民族品牌企業的崛起,也絕對不會出現今天汽車市場這樣一個格局,消費者也不見得會享受汽車降價帶來的實惠以及更好的服務。
2005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與WTO:入世、政策變革和減貧戰略》報告稱,中國每年從入世中獲得的收益是406億美元。而對于中國的入世“成績單”,原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概括最具典型性:入世給中國帶來的最大影響,主要來自信心效應與觀念效應。
5年來,中國分享了WTO的經濟紅利,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用自己的實踐樹立了一個“重承諾、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形象。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WTO意味著的,不僅是分享利益,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