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度完善 平穩升值
美國政府從就業者的工資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社保稅,設立社會保障基金,用以資助退休、遺屬和傷殘人士,以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這就是“聯邦老年、遺屬和傷殘人士保險信托基金”,簡稱“聯邦社保基金”。
經過多年的發展,聯邦社保基金已在美國社會和民眾的生活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根據聯邦社保基金理事會在2006年5月1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5年有1.59億美國人從聯邦社保基金受益,這一數字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成年公民。而對于不依靠子女贍養的美國老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聯邦社保基金支撐著他們的生活,越是低收入的老人越依賴政府的社保基金。
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屬于“現收現付”制,即當納稅人工作時,雇主和員工拿出工資的12.4%(雙方分別支付6.2%)以社保稅的名義繳作社保基金(含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傷殘金、遺囑遺孤撫恤金等)。目前,社保基金的72%用于社保金發放,剩下的用于儲蓄和增值投資。
根據聯邦社保基金理事會的年度報告,截至2005年底,聯邦社保基金的總資產已達到約1.9萬億美元,占美國當年GDP的12.8%左右。
對于這一巨額“保命錢”的監管,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著手加強“事前監管”,以杜絕資金被挪用的風險。
美國聯邦社保基金的各個賬戶直接開設在財政部內并由財政部專項管理,征繳的款項相應地存入各個基金,而不是存入一般的財政賬戶。
作為社會保障的專用賬戶,聯邦社保基金由一個掛靠在財政部的社保基金理事會來具體負責并進行投資。理事會由6個成員組成,其中4個成員由他們在聯邦政府中的位置自動擔任,分別為財政部長(管理托管人)、勞工部長、衛生署長和社會保障署長。另外2個成員由總統指定,并經參議院同意,任期4年。理事會負責對聯邦社保基金的收支狀況進行評估,對投資方向的決策和管理工作等,每年向國會報告社保基金的收支狀況,提出短期(10年內)和長期(75年內)基金的狀況預測,并根據短長期預測就聯邦社保基金的投資和征繳提出相應的方案。
美國《社會保障法案》明確規定:聯邦社保基金只能投資于美國政府對其本息均予以擔保的“孽息型有價證券”。也就是說,根據這項法律,聯邦社保基金不僅要由聯邦政府統一集中管理,而且收支節余必須投資于聯邦政府連本帶利“擔保”的證券,所獲利息也要被盡數存入信托基金。這就從法律上保證了聯邦社保基金不得被用于購買股票,或進行委托投資、房地產開發等其他方面的風險投資。不允許社保基金進行股票和房地產投資,除了規避風險外,還在于社保基金金額龐大,一旦介入經營性活動,將可能對股市和房市造成重大沖擊。此外,《美國聯邦刑法典》也有對“侵占養老金與福利基金罪”的處罰規定,其中對違法者的處罰非常嚴厲。
德國:公司操作 各方參與
德國養老金保險公司是歐洲最大的法定養老金保險機構,擁有5700多萬名客戶,占德國人口的三分之二。德國養老金保險公司每年的支出在2000億歐元以上,如此巨大的資金,如何安全、經濟、有效運轉顯得意義重大。
按照德國《社會法典》及相關法律法規,德國包括醫療、意外傷害和養老在內的各類社會保險機構實行法律上獨立的自我管理,并且由保險金的交納者——投保人和雇主共同參與決策。為此,德國實行社會保險選舉制度,投保人和雇主通過公開選舉,選出各自的利益代表者,進入社保行業的管理決策層。
按規定,在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養老金保險的決策機構中,投保人代表和雇主代表的數量必須對等。代表大會或者管理委員會是社保機構的決策機構,相當于“議會”角色,不超過60人。廣大投保人和雇主通過選舉參與監督社保機構的資金和服務政策,并決定代表大會或者管理委員會的行為方式。
作為受國家和公民委托的服務提供商,德國聯邦養老金保險公司沒有自身特有的利益,實行自我管理,向個人提供所有養老金方面的咨詢、醫療、職業康復,以及向退休者或者其親屬支付養老金。目前,公司在德國建立了由1000多個咨詢處構成的客戶服務網絡。
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從制度上杜絕了挪用養老金等違規行為的發生。德國聯邦養老金保險公司的執行機構是一個3人理事會以及一個擴大理事會。2005年10月,公司通過代表大會選出了6名代表,與3人理事會共同組成9人擴大理事會。理事會的決定與所有下屬法定養老金保險機構有關,并負責法定的任務,如投保人在下屬保險公司的分配等。代表大會和代表大會主席團是公司的自我管理機構。代表大會設立2名輪值主席職位,分別代表投保雇員一方和雇主一方。代表大會的96名代表通過選舉產生22人組成的主席團,主席團設立兩名輪值主席,分別由來自投保雇員和雇主的代表擔任。公司在財務管理上公開透明,定期在互聯網上公開歷年養老金收入與支出記錄,并且及時公布每月的收支明細,接受公眾問詢和社會監督。
德國養老保險的特點是實行代際協議,即由在職人員和雇主承擔退休者的養老金,下一代人同樣承擔今天在職人員將來的養老金。在職人員和雇主每個月交納的養老保險金,到月底都用于退休金的支付。在德國,由于養老金收入不抵支出,需要國家補貼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因此養老金投資無從談起。
政府部門的監管也是社保機構正常運作的有力保證。德國聯邦審計局每年都要對德國聯邦養老金保險公司的審計結果進行匯總,出臺審計報告。
日本:注重投資 蘊含風險
日本的養老保險體制形式多樣。根據參加對象的不同,日本的養老保險可分為三種主要形式,即單一的“國民年金”、“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國民年金+共濟年金”,它們統稱為公共年金。
日本政府通過用養老保險費設立的養老基金在資金市場運作來實現增值,并以此作為部分養老金的來源。為了保證養老基金的安全性,日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大部分資金都被用來購買國債。例如,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管轄的140萬億日元養老基金中,大部分用來購買日本政府以及外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只有約40萬億日元委托給信托銀行等投資機構在股票等風險性較高的市場上投資增值。
日本企業聯合會2006年9月5日發表一項調查報告說,厚生年金等代表性企業年金在2005年度的市場投資回報率達到了19.16%,是1984年開展此項調查以來的最高值。回報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外股市行情看漲,由此實現了自2003年以來連續三年的盈余。另據負責公共年金管理和使用的“年金累積金管理運用獨立行政法人”7月20日發表的2005年度公共年金的獲益情況統計,由于股價上漲等因素,該機構實現了8.68萬億日元的盈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不過,這種增值方式也蘊含著風險,由于受利率政策、外匯牌價和股市行情的影響較大,日本養老基金的資金運作一度出現赤字。
日本公共養老保險雖然是一項強制性加入的制度,但由于日本社會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加劇,這項制度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
(林賢焜薦自《參考消息》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