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先生是我國畫壇代宗師,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和現代漫畫的先驅。他“生活上知足常樂,藝術上自強不息”。他以社會為課堂,以造化為師傅,通過長期的刻苦實踐,終于登上了藝術高峰。他一生都在觀察,在捕捉,在記錄,終成一代宗師。論及他的藝術,在速寫、漫畫和舞蹈人物畫這三方面最為突出,最有成果和享譽最高。

“目識、心記、意測”是葉老畫速寫的三點經驗,而“速度之快,抓形之準,傳神之妙”則是對他速寫藝術的高度評價。葉老的速寫直接來自于生活,他總是隨身攜帶速寫本,在生活中獵取對象,其中包括一閃即逝的形象,這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葉老沒人過專門的美術學校,他的造型能力是從美術實踐中逐漸掌握的。1933年,他在上海結識了墨西哥漫畫家阿佛羅皮斯。見其經常帶著小本本。記錄在旅行中所見的各種形象,作為創作素材。自從這時起,葉先生也在生活中捕捉真實的形象,也就是從這時起,速寫本就沒有離開過他,而他的作品要比以前憑憶想編造出來的臉譜和神態豐富得多,真實的多。
葉先生認為,畫速寫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收集創作素材,作為個畫家要提高造型能力,必須通過速寫鍛煉敏銳的認識對象的能力。簡練扼要而迅速地表現對象的能力,以及憑記憶和想象來創造形象的能力。這就是葉先生速寫的過人之處,在做到仔細觀察與豐富想像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記憶。我們來看他的《蒙古草原上》,描繪的是在內蒙古草原上奔跑的馬群。當驚濤駭浪般的馬群奔騰而過的傾刻間,他就能把馬群的奔騰和套馬人激烈運動中的動勢與神情,舉重若輕,得心應手地畫出來。局部來看。沒有一個人,一匹馬,乃至只胳膊、腿是畫“完整”的,但從整體上看,他對馬群與套馬人總的動勢與神情的描繪是那么富有表現力,達到了“筆墨未到氣已吞”的境界。對這種大場景的把握,葉先生認為大量的要靠平時記,當場記的往往是少量不熟悉的東西,畫面當中有意識要仔細記的,就是那個套馬桿的拿法,其他如人怎么騎在馬上,馬如何奔馳,這就是既靠平時的記憶,也靠當場的印象。


葉淺予先生的速寫,是既重寫形,更重寫神。如寥寥數筆的《貴妃醉酒》,他只用少數的幾根線條就畫出了表演者的準確動態,《梅蘭芳》、《陳硯秋》和《蓋叫天》等都成功地再現了幾位京劇老前輩的風貌。雖然都是戲裝舞臺造型,但又好象是這些藝術大師的肖像。這就是葉先生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速寫藝術。
葉淺予先生的速寫是無法計數的,它記錄了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當代的各個時期的社會現象,這不但是精湛的藝術佳品,更是有價值的歷史見證。
葉淺予是當代著名的漫畫家,他以漫畫起家,也因漫畫而風靡神州,漫畫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提到葉淺予的漫畫,就不得不說二、三十年代的《王先生》和《小陳留京外史》兩套長篇連載漫畫。“長袍馬褂,頭戴太陽帽,全身半土半洋打扮,一副尖嘴猴腮長相的王先生”, “蒜頭鼻子厚嘴唇,短小胖墩,一副趨勢附炎,奴氣十足的小陳”,一高短、一胖一瘦的二位主角是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而作品的內容全來自于那個社會的生活,逼真而傳神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小市民生活,從而博得了廣大讀者的笑聲。當時的讀者從中得到許多歡笑和樂趣,如果一天沒有見到它,就好象生活中缺少了什么。這兩套漫畫的誕生也確立了葉先生在漫畫界的地位,在上海從事漫畫創作的同時,還擔任《上海漫畫》編輯,《時代》主編,是最早的漫畫刊物創始人之。
抗戰爆發后,先生組織了漫畫宣傳隊,從上海到南京、武漢、長沙、重慶、香港等地,用畫筆作“投槍”,利用漫畫號召抗戰救國,也成為“中華全國漫畫界救亡協會”的主事人之一,從中可以看出在民族存亡的關頭中,先生伸張正義和愛國的熱忱。
葉淺予先生對漫畫的情結一直未能忘懷,到了晚年,他更懷念漫畫,他晚年所著的《十年荒唐夢》、《老年憶童年》中都有他所特有的漫畫式插圖。
葉淺予先生是以漫畫出名,更是一位杰出的速寫畫匠,而在四十年代他將自己的藝術生涯又轉向了中國人物畫。


葉淺予先生從漫畫轉向中國畫,在1940年所作水墨速寫《戰時重慶》中已啟其端,而1943年的印度之行,是他轉向中國人物畫的起始之點,天竺佛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他,畫了大量的速寫。回到重慶后,他在皮紙上試畫印度舞。宗白華先生曾稱贊他的印度舞圖是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結合,而徐悲鴻先生也贊道:“葉淺予國畫,一如其速寫人物,同樣熟練,擇善擇要,捕捉擷取,筆法輕快,動中肯綮,此乃積千萬幅精密觀察,忠誠摹寫之結果!率而操觚者決不能望其項背。”
葉淺予先生自四十年代轉向國畫,以舞蹈人物畫為主題,一畫就是幾十年。他的舞蹈畫,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在踴躍回轉中,給人以優美的感受,并為其節奏感所振奮。他的畫筆簡意賅、神形兼備,以他獨特的表現技法,形成了他的舞蹈畫特點。
他的畫,在舞的動勢上,可以讓人感到有種節拍的聲音及其連續性,他時常畫動作的瞬間的姿態,如《快樂》,人身傾斜,重心已移體外,似乎要倒,卻又覺得不會倒下去。這就是加強動感的一種處理方法。在構圖上,常常又將畫上的舞蹈人物“切掉”一塊,部分已在畫外,好象舞者是從畫面外跳進來的,這就是通過構圖來加強形象的動感,以達到傳神的境界。
葉淺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畫,在用筆用墨上也十分講究。在線的運用上,他特別注意虛實的關系,不但在運筆間時有中斷,使筆斷意連,以此表現出虛實關系;而且也在一條線的中間或線與線之間的關系上。巧妙地處理虛實關系,令畫面充滿生動的氣韻。在墨、色的運用上,能集前人之所長,使墨色互相輝映,在視覺上感到極為平衡,令人賞心悅目。 縱觀葉淺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畫,四十年代,設色凝重,線條工細,有壁畫之風:五十年代的人物畫,筆墨稍見拘謹;六十年代開始變法,筆墨解放,畫風瀟灑,是他的創作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婆羅多舞》灑脫之極;《獻花舞》嫵媚之極;《夏河裝》、《和闃裝》無不透出奔放俊逸之氣;而七、八十年代的畫作,用筆熟練老到,形象準確傳神,已達到自如的地步,其筆勢與舞姿配合,能更好表現舞蹈的快速動作。
葉淺予先生是以漫畫走上他的藝術生涯的。而速寫是其藝術的堅實基石,他早年的創作可以看作是速寫和漫畫的結合。而幾十年的速寫所積累的豐富創作資料又是他舞蹈人物畫創作的源泉。在技法上,我們又可以把他的舞蹈人物畫看作是一種新形式的速寫,一種加人老人情感,升華了的速寫藝術品。老人雖已遠去,而他對藝術的執著,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