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筆畫在唐朝已進人高峰,至宋則蔚為大觀,六法具備。唐代張萱、周昉的貴族仕女形象,宋代以黃莖為代表的宮廷畫派精細嚴謹和華麗典雅的風格,使我心動。我出生在上海,后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美術學校求學,對生活在這樣氛圍中的女生,心儀風格秀麗雅致的工筆畫是十分自然的。記得小時候,我會在紙上、墻上、地上,甚至在課本里畫滿了無數的美女,這些無數的美女的一眼一顰,一衣一飾,無不包含著個小女生對美的憧憬,對未來的一個夢想。這種憧憬和夢想是小女孩的真情流露,是一種滿懷喜悅的自我娛樂。現在,經過了幾十年風雨的我仍然帶著孩童時期的情結,在唐、宋古畫的仕女形象中尋找自己心儀的女性和自我完美的情懷。

追溯仕女畫的歷史,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已出現了它的雛形,近期出土的戰國和漢代的帛畫都證明了當時已經出現了以婦女為主題的繪畫,只是當時描寫的仕女基本是烈女、節婦,賢妻,有明顯的禮教色彩,教育的成分多于審美。仕女畫發展到唐代,人的欲望逐步從禮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欣賞女性之美,已成為人人應有的合法權利。盛唐時期,表現豐滿健碩,清新高貴的女性之美為主題的畫種,成了當時乃至現在中國人物畫史上的一段輝煌,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這些繪畫作品,注重女性形象,注重形體造型,線條流暢工整,色彩艷麗,形成了唐代仕女畫的華麗典雅的特殊風格。唐代著名畫家張萱和周昉筆下的容顏豐腴。氣質高貴的仕女形象,它反映的審美情趣與唐以前和以后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盛唐發達的經濟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審美意識,畫家筆下的仕女形象正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的審美標準,有泱泱大國的情懷。值得一提的是這樣推崇健美體態的風尚和雍容華貴格調的唐代仕女畫在后來的中國美術史上就再也沒有重現高潮。重讀古畫,我們會發現畫家在描繪對象時。非常注重女性的內在精神描寫,無論是周昉表現的貴族婦女還是張萱表現的搗練的女子都有著當時社會評判標準,她們個個面容姣好,衣衫整齊,即使穿著露胸的衣服或者在勞動操作,也都動作文雅柔美,體態優美沉穩。在畫面的構成上,從留傳下來的幾幅國寶級的畫來看,多用長卷形式,人物眾多,分布疏密得當,用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的手法,把畫面的空間無限地伸展,眾多的人物在單純的畫面背景上有節奏地散落,使畫面呈現出音樂史詩般的節奏美。它的流暢而凝練的線條,艷而不俗的色彩,優美厚重的造型,不僅體現了當時繪畫技巧的成熟。更體現了當時繪畫界對藝術格調的追求。

回顧自己,文革之前,沒有機會看到這些好作品。文革后,又沒時間好好深入研究這些好作品。祖先留下的這些財富被束之高閣?,F在重讀它,就發現無論從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技巧上,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當今中國雖說藝術十分繁榮、人材輩出,各種畫風和流派,都可以自由地在舞臺上相繼爭艷,但是隨著藝術市場的出現,有一些畫家也迷失了方向,無論是畫人物或花鳥,都追求真實,細膩,滿構圖,來迎合一些商人的需求。在畫壇上出現了風格單一的趨勢。隨著藝術品的商品化,評判藝術品的標準也起了微妙的變化,人們似乎不再是欣賞藝術品了,而是在給藝術品標價,藝術作品失去了它的欣賞功能,這是商品社會的悲哀,是藝術家人格的異化,藝術家在市場和藝術之間丟棄了創作的純粹性和自由,忘記了藝術品的評判標準,忘記了作品的格調和品位。我也曾一度困惑。
另一方面,當今畫壇,藝術流派繁雜,特別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介入,對傳統的中國畫壇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沖擊。藝海茫茫,我不知道選擇哪條小船來到達我理想的彼岸。重讀古畫,讓畫中的超越現代的傳統的典雅、淡泊之美來洗滌當今社會中的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是我近段時間常做的功課。作為一個東方女性,我的性格、文化背景和藝術氛圍都在東方,學習東方文化藝術,有優勢,有淵源。九十年代,我曾積極地在美國和歐洲諸多國家進行展覽和藝術交流活動。心得體會是: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這些帶有強烈的民族和地區風格的藝術并存,才形成當今世界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中國藝術,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選擇傳統,發揚傳統,是我在紛雜多變的世界上尋找到的小船。我愿意駕著它,駛向我心中的藝術殿堂。當然傳統要繼承,要發展,我要在古畫中尋找我需要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處理,從技巧層面到高深的意境。
在吸取傳統精華的同時,我覺得可以嘗試吸收西方藝術的色彩和藝術處理。像畢加索,克里姆特,米羅。那些已被歷史公認的藝術大師,我認為他們的成功,除了他們自身的藝術才能和努力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從異國藝術中吸取了營養,這樣使他們的作品表現力更加豐厚,風格更有個性。
重讀古畫,我也清醒地認識到的一點,當下社會,女性的地位和古代婦女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女性藝術家有著和男性藝術家一樣的自尊和自信。她們不再僅僅是被描寫的對象,而且還是描寫對象的人。我希望回到我小時候畫美女的狀態:我畫的女性首先是“悅己”的,是“自我欣賞”的,而不是男人眼中的被欣賞者,這種女性自我的悅己意識是女性自立的表現,這也是我和唐代的男性畫家在審美視角上的區別。在我的作品中,女性多閑適恬靜,矜貴持重。沒有太多的肢體語言,她們呈現的女性之美,單純、健康、怡然自得,沒有矯情做作、取悅他人之態,貌似平淡傳統,卻是有力量承受生命的歡樂和痛苦的自立自信的女性。

中國的女性藝術運動沒有像西方那樣熱烈地展開過,原因很復雜,其中有一個我認為的原因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同時,也推倒了夫權,在經濟上實行了全民同工同酬,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男女平等。特別是1949年解放以來,女藝術家和男性藝術家一樣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創作作品,作品的內容和風格幾乎和男性藝術家一樣。在改革開放之后,拓展了視野,才漸漸意識到性別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和影響,才漸漸出現了有較強性別特征的女性藝術作品。
重讀古畫,尋找自我,使我在藝術探索的路上,走得充實。我們聰慧的祖先留給我們太多的財富,使我們用之不完,取之不盡,每次重讀古畫,都會有一番新的收獲。而當下女性意識的覺醒又使我在藝術創作中加強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和情趣,可以使我創作出既繼承傳統,又有女性獨特風格的作品。

古儀 原名勵國儀。l 948年生于上?!,F任杭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杭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日本國際水墨畫協會理事。在美同、日本、新加坡、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舉辦了個人畫展。作品曾獲瑞士第一屆國際邀請畫展銀獎、日本國際水墨畫展金獎、法國拉尼翁國際邀請畫展第二名、加拿大多倫多國際水墨畫展楓葉獎、美國世界婦女視角藝術展優秀獎、中國國家級、省市級獎項十幾起。作品收藏于世界銀行、中國上海美術館、德國漢堡婦女生活中心、美國海外華人藝術協會、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日本國際水墨畫協會、加拿大國際水墨畫協會、中國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等藝術機構。2006年-2007年,應法國西部出版社邀請,兩度赴法國旅行寫生,并由法國西部出版社出版《法國寫生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