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于衷,訴之于筆,濡墨揮毫,畫由心出,是為心跡,故畫為心聲而感人至深,當是蘊真摯內美迭于繪事之崇高境界所至。
翰墨一道須有潔凈、靜謐之心境,且必先靜后凈,由靜至凈。靜者即是使一切有辱心靈良智之欲求雜念逐漸淡化而至止息,得以從世俗塵垢中脫出濯凈,則心靈神思亦就由躁動而漸趨恬淡寧靜,再由此升華至純凈無染之超脫境地,以具有高智之心靈駕馭自我,遂人自在之化境。此種摒棄功利欲念之心境非常人所能企及,而以寫心為實質的中國繪畫之崇高境界,非長年艱苦修煉不可。
遣興、抒情、寫心,此為中國繪畫之實質與本性,知此者方能領悟中國繪畫之真諦,而能有感人之作。
藝術實踐上之頓悟,來自長時間的苦求,始能獲得智慧之閃光,逮住感悟之契機,始能步人新境界,呈現新面貌。藝術之成敗乃在于觀念是否正確,思維是否科學。
繪畫之性質不外乎悅目(狀物、敘事)和賞心(述理、抒情、言志、明心、見性)兩者。
藝貴有情,有情則行遍天下皆能得識者,獲共鳴,遇知音。乏情或無情者皆因忘卻藝術之本意和使命,則只是徒具技藝的匠者。真情須由身心之投入而得,甚至以血淚之傾訴而激越,方能牽人情懷,撼人心靈,達到藝術追求之最佳最高境界,乃能情意雋永,精神長存,從藝者若能達到此境地,無異于成仙得道也。

藝術必須真誠,真誠必定臺乎情理,任何人均無法背離這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所以一切的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全離不開合情合理,即合乎人情,切乎事理,以此為核心,加上藝術的技藝和藝術家的才華,才臻于完善。
從創造和探求角度言,否定自己比肯定自己困難,但更為重要。人們通常習慣于也熱衷于肯定自己,而怯于否定自己。藝術創造的成敗關鍵在于如何克服來自自己的障礙和阻力,即自滿與自迷:因為自滿而不思變革進取,因自迷而不辨發展方向。所以只有敢于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不斷獲得肯定,成為有自知之明的智者和有創造精神及有建樹的藝術家。 所謂時代性就是對于時代變革和由此而產生的時代面貌與時代氣息新舊更迭的深刻反映,是藝術作品具備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關鍵,是成為千古不朽之作的根本。

只有既在思想觀念上不趨于老化、僵化,又熱愛生活,投身時代,勇于創造的智者、強者才能達到此佳境,舍此別無捷徑。所以還是必須付出辛勞,經過磨煉,才能修成正果,達于成功。風格獨具必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卻不等于風格。
風格乃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和作為表現對象的客觀世界的溝通和融合。并以個性鮮明的藝術語言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它既要做到“有我”,即能排除客觀對象阻礙的主觀表現;也要做到“無我”,即不讓主觀表現脫離客觀對象。所以藝術風格的創立應在于“有我”和“無我”之間。
藝術特色離不開藝術家自身的天賦秉性,這種與生俱有的本質是他人難以模擬的珍貴素質,是藝術特色的內在要素。如果藝術家不認識不珍視而忽略甚至舍棄這種天性特質,卻去追求那些偏離自身內在要素的外在時尚,必然失去自我,從而失去自己的藝術品質和藝術風格,最后喪失自己的藝術生命。所以,自知之明,乃是藝術家必不可少的思想素養。
為人須有骨氣,即應有高尚之思想情操和精神品格,作畫貴有骨氣,即應有厚實的功力根柢,從藝者于此缺一不可。
如果認可“畫無定法”之說,那么中國畫的水墨寫意畫法就不能囿于“水墨為上”這一觀念,而應在色彩表現上有所探索,有所變革,而使之有所推進,有所發展。上天既然恩賜人間如此五彩繽紛的視覺世界,我們怎能面對五光十色的絢麗璀璨的景物視若無睹?放著色彩豐富的齊備的畫材顏料避而不用?
著名美學家、詩人宗白華在其所著《美學散步》一書中說得很精辟: “中國畫注重飛動姿態之節奏和韻律的表現。這內部的運動,就是用線紋表現出來的物的骨氣。”其所追求的是“一種建筑的形線美,音樂的節奏美,舞蹈的姿態美”。而節奏美、姿態美有賴于形線美才能體現出來,形又須由線來表達,歸根結底必須研究線的美感,線的特性和線的規律,因線由筆現,歸結至最根本處,也即須追求骨法用筆,乃中國繪畫生命真諦之所在也。
沒有心靈境層的持續自我叩問,就沒有真正的藝術獨創性和持久的藝術感召力。
綜觀中外之藝術歷程,無論古今,凡在身后留下永難磨滅的不朽蹤跡的藝術家,必是視藝術為生命的殉道者,也多是滄桑人生的演繹者,乃是命運之神的造就,決非人為塑造所及。
真情實感是藝術創造之根本,由衷誠摯之言語,必出自坦蕩純真之心靈,成于艱辛堅毅之耕耘,此即藝術創作之圣潔原則。
藝術家最大的精神享受在于通過自己的作品能與觀賞者獲得溝通和共鳴,既愉悅了自己也愉悅了別人,這便是目的,便是成功。
夏永良1937年11月生于浙江鄞縣。1962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和指頭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和上海以及紹興三地魯迅紀念館、中南海、日本皇宮、梵蒂岡藝術博物館、西泠印社等處收藏。出版“吳永良畫集》、《意筆線捕人物畫集》、《吳永良書畫集》等。電視專題片《吳永良畫魯迅》、《藝術與心靈——吳永良教授畫牛》由浙江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多次播映并送至日本、美國、澳大利證播映。業績入編《中國美術全集·現代編》、《當代中國美術全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大型書畫個展。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潘天壽基金會理事、浙派中國書畫研究員、新加坡墨瀾社、嘯濤篆刻書畫會等藝術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