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勁 字子若,號八方齋主,轉業軍人,現就職予沛縣文聯書畫院,中國書協會員。作品先后入選全國第四屆新人新作展、全國第八代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二屆扇面書法大展、全國首屆行書展、“小欖杯”全國縣鎮書法大展、江蘇省書協“走進新世紀”江蘇青年書法篆刻精品展、當代江蘇書法篆刻精品晉京展等。獲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佳作獎、首屆中國書法篆刻大賽銀獎等。作品散見于《書法》、《青少年書法》、《書法報》、《青少年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畫藝術》等專業報刊。
當代書法已經成為更純粹的現代藝術。書法界呈現出根植傳統,張揚個性多元化發展的局面。這種局面的發展勢頭,不論死守傳統僵死形骸者與不懂傳統的俗書者怎樣說東道西部無法阻擋,最有活力的藝術創造依然故我,并向著更加深邃的方向發展。張勁就是一位用時代眼光來審視傳統、尋找自我的踐行者,是一位頗具創造活力的青年書法家。
張勁的書藝道路是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博觀善取是他的成功之道。在對傳統的挖掘上,他主張深入經典,正確地解讀古人,追求技藝的精湛與意味的雋永,從而真正知曉支撐書法的藝術構架,把自己的研習觸及書法藝術的每一個角落。通過一番漸悟和融通的功夫,建立起碑帖融合、開拓自我的個性張揚的書風。他醉心于二王系列的逸韻和秦漢的大度。力求打通與兼容。經過長期積累后勃發的靈感,使他胸中一片豁亮。他從精湛的筆意追求逐步蛻化到更質樸、更本質的人性追求,作品或表現為更加恣意雄強,或表現為狂疏不羈的散談,讓作品筆墨的張力拓展為意象上的“深”。但這“本性”又有分寸的,他以內蘊來節制,力求將理’陛與情感調和得更加融洽。劉熙載說: “論書者日‘蒼’,日‘秀’,余謂更當多益一個‘深’字。凡蒼而涉于老禿,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失于輕靡者,不深故也。”“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張勁在書法藝術上所追求和探尋的正是這個方向。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會虛擲自己的精力和光陰,不會遷就低劣庸俗的審美傾向。他的美學觀念,是綜合深邃的。而不能被一種形式套牢。其筆畫形態破隸而出,或變柔為剛,或化圓為方,既灑脫飄逸,又精美嚴謹,既行云流水,又斬釘截鐵,既雄強角出,又圓轉渾潤 氣象萬千,生機無限。
在張勁的作品中,書法線條可謂“軟硬兼旋”。他的線條藏骨抱筋,含文抱質。質感豐富異常,錐畫沙的樸茂,折釵股的渾成,屋漏痕的生澀 體現出一種由運行連續的點之間形成的外在張力。張勁書法的線條在其運動的過程中,使人產生多元化的感受和豐富的聯想,其挪讓、欹正、大小、緩急、險筆與拯救,鋒芒的外露與內斂 嚴整中求變化。縝密中見疏朗,確為按照運動所體現的規律賦物造型。
字體結構控制力,在張勁的智慧處理中,以綜合美術效果的面目出現。作品的視覺化,不僅是形態樣式上的翻新,也不僅是字象上的夸張變形,更是審美觀的本質上的改弦更張,為靈魂與生命找到全新的寄托。創造性地覽博取眾長,高古、沉雄、飄逸、道麗等美的范疇,統而攝之,綜合而運之,怪奇與矩度天然妥帖地融會,半是功力半是天成,功力墊底,面目天成。 他探索的前瞻性表現他頭腦的敏銳,而他踐行的力度又表明他創造的深邃。他在堅持發展自己的藝術個性以及碑帖兼收的基本取向的前提下,由北魏上溯秦漢,以篆隸為基,在傳統中吸納的對象比過去更為廣泛,對其中重點對象發掘的深度也在明顯增加。當然,這里既有一個探本溯源但求深入的問題,又有一個根據傳統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自我內在需要進行正確選擇的問題:既是態度,也涉及方法。“發揚自己的長處不如克服自己的短處”,這是否也反映了張勁在探索過程中的自覺性呢?
我們從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張勁對如何進步化取多方熔鑄自家風格,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索的足跡。在熔鑄過程中理性地舍棄保留。在堅持個性張揚的前提下,對傳統的研究與吸收必須有自己的史識、史觀。張勁注意加強文化史和藝術理論的修養,并有心通過參與交流等活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應該說,這對于個書法家來說整體素質的修煉作用,無疑是單純的閱讀式學習所難以替代的。
藝海無涯,學創未可以已,個中樂趣亦不可以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