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單一干預到微觀規制與宏觀調控的辯證統一

2007-01-01 00:00:00陳婉玲
現代法學 2007年6期

摘 要:政府干預經濟的立法理念受到一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特征的影響,從直接的微觀規制到宏觀調控的不斷加強體現了立法理念追隨制度變遷的軌跡。在世界經濟日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干預的經濟立法理念也表現出從單一干預到微觀規制和宏觀調控的辯證統一發展趨勢。新時期中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關鍵是盡快提升法律手段干預經濟的地位和比例,力求對宏觀經濟從行政調控到法律調控的轉換。

關鍵詞:微觀規制;宏觀調控; 政府干預; 市場經濟; 立法理念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識碼:A

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現象;近現代的歷史表明:無論自由市場彰示出如何的活力,始終無法消除其“痼疾”;無論政府作用暴露出怎樣的局限,始終無法擺脫社會經濟對它的依賴。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政府作用的范圍、方式要求是不同的??v觀各國政府干預經濟的立法過程,大致經歷了從直接的微觀規制到宏觀調控的不斷加強的變遷軌跡。

一、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法治理念的確立

(一)市場經濟秩序對政府干預的訴求

市場經濟在全球全面地得到實踐的強勁勢頭,歸功于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功能,而市場經濟優越制度的運行得益于其內生的市場秩序。市場秩序是為保證社會經濟系統順暢運行的“社會共同約定” [1],市場秩序決定了市場效率。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動構建經濟秩序的功能,通過各生產要素在市場中自由交易,使利益最大化地、有序地分配到各市場主體,并按效益最優原則配置資源和創造財富,使生產力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保證利益的分配和消費具有連續性。

但是,市場秩序的自動構建,首先受到市場本身的制約,市場雖然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機制,但市場缺陷也對市場秩序具有破壞作用。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市場經濟是一個兩面性的經濟:市場創造功能和市場破壞功能,前者推動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者扭曲、抑制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市場缺陷是市場機制的內生性弊端,其直接后果是市場自動構建經濟秩序失靈,市場失靈的產生對一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其極端的情況便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出現。市場失靈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經?,F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否定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而只是表明,由于市場破壞功能因素的影響,僅僅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并不一定能夠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聽任這些缺陷對市場經濟秩序的干擾,必將瓦解市場經濟良好制度的運行,消減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最優狀態的實現??梢姡柚袌鲋獾牧α靠朔袌鍪ъ`是必然的,發達國家政府對市場秩序從消極到積極的維護證明了這一點。

經濟體制轉軌型國家(注:這里的“經濟體制轉軌型國家”,指的是20世紀70、80年代開始的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國家。)市場機制的脆弱性,要求政府積極、合理地干預和培植市場機制。轉軌型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發展的軌跡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綿延上百年的商品經濟使自由市場及其秩序、規則得以自然生成,而轉軌型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則是制度變遷的理性選擇,是國家自上而下倡導和創建的。制度變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雖然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但從完全的計劃到開放的市場并不能一蹴而就,政府也不可能從無所不包的“全能”狀態一下子銷聲匿跡。轉軌中“一些國家所推行的自由放任式改革,非但沒有導致市場規則和市場經濟的迅速建立,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和動蕩,使國民經濟出現了大的危機和倒退”[3]。作為體制轉軌型國家的典型代表的中國本著減少體制轉軌的成本的目的,政府干預經濟的職能在制度變遷中進行著不斷的修正,一方面逐步把原來對經濟生活全方位的調節功能讓位于市場機制;另一方面正視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未充分發展且秩序相對混亂的市場經濟現實,積極營造市場機制運行環境,保障市場經濟井然有序。

筆者反對以政府失靈為由否定政府干預市場的必要性的觀點,市場經濟秩序對政府干預的訴求是有目共睹的,市場“痼疾”無法依靠市場自動消化,而政府失靈卻可以通過政府建立對其自身的約束機制和國家構建的其他制度來克服。政府擁有征稅、禁止、懲罰等強力,使得其在幫助市場清除發展障礙上具有特殊的優勢。雖然過度干預導致的政府失靈問題始終存在,但人們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中還是能夠不斷找出“政府干預適度”的標準和措施的。政府干預經濟實際上基于的是國家的授權,國家可以通過立法對干預行為進行約束、對干預權力進行限制;政府也可以通過自覺的矯正和糾錯救濟機制的設置來減少甚至消除政府失靈??傊?,政府失靈問題可以通過國家和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加以解決,而市場失靈卻必須依靠外力的救濟。

(二)政府干預市場經濟必須以法律手段推進

政府必須干預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成為各國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的共同思路和選擇,但政府如何介入市場、采取何種方式或手段治理市場秩序?通說認為,政府干預經濟主要有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但這種把最具權威的法律手段放在與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同一層次上加以認識的觀念,對于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治社會的構建是有消極影響的。

首先,市場經濟的法治化要求政府干預經濟的行政手段必須轉化為法律手段。政府干預經濟的行政手段表現為以“行政權力”為中心的國家經濟統制,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行為 [4],這是一種典型的“人治”秩序?!霸谌酥沃刃蛑?,由于倚重個別精英的聰明才智或超凡能力,致使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處于不確定狀況,很大程度取決于個別領袖的判斷與偏好。” [5]事實上,政府的干預與市場主體自由的沖突在市場經濟中始終存在,行政權力的擴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現實需要,但也增大了個體利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因此,單純地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是一種無節制、危險的干預活動,政府失靈的產生正是源于行政權力無節制地行使。通過法律的規定,使政府的行政干預合法化、程序化、責任化,是杜絕行政手段隨意性的“良藥”;法律可以為行政行為提供規范,“使得法律的承受者可能對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結果進行計算”[6]。對我國而言,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受限制的行政化政府經濟管理所造成的經濟失誤和經濟停滯尤其明顯,完成政府干預經濟職能由行政化向法治化過渡,是我國目前民主法制建設中的重要任務。

其次,由經濟手段的抽象性所決定,其政策內容必須轉換為法律制度,才能得到貫徹和實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尤其是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往往習慣于經濟手段,如財政、貨幣以及產業調整等,這些具有杠桿性質的關鍵變量數據結構復雜、信息來源脆弱、可操作性差,而通過這些變量產生的調控策略對國民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在客觀上要求國家在運用經濟杠桿干預市場時必須盡“善良管理”義務,慎重行使權力。為防止政府在推行經濟手段干預市場中出現的決策沖動和混亂,有效發揮經濟手段在調控經濟中的作用,必須使經濟政策的內容、手段法律化。

再次,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規則,法律手段中法律責任的歸咎是任何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所無法效仿的,法律責任對主體行為的制約和威懾也是其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人的責任心與法律責任成正比,法律責任越重,人的責任心越強;相反,法律責任越輕,人的責任心越弱,沒有法律責任就沒有人的責任心 [4]。為了杜絕政府干預經濟中的馬虎草率、主觀任性、不負責任的現象,克服官僚制的惡習,必須追求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的法律化。無論是市場規制還是宏觀調控,都不是國家的任意行為。

總之,筆者認為,政府干預市場的三種手段不應是一種并列關系,法律手段較之于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更高的層次性和嚴肅性,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都必須采用法律形式。

二、從微觀規制到宏觀調控:以西方國家政府干預市場立法理念變遷為視角

(一)微觀規制和宏觀調控是政府干預市場立法的兩大方向

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分野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而逐漸明晰起來的。微觀經濟涉及的是單個市場主體及其經濟行為;宏觀經濟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表現為經濟總量關系。無論是微觀或是宏觀領域,僅僅依靠市場機制自我調節都可能導致運行偏差,解決和處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問題是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目的。西方國家政府干預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立法分別采用了“規制”和“調控”的不同理念與思路。

規制,即規范、制約,是一個具體化、微觀化、直接化的動作概念。微觀規制就是政府對市場上單個行業、部門的干預。對于微觀市場上某部門、某行業的經濟主體及其行為,只有通過具體的規章、制度加以規范和約束,才能克服主體利益追求多元化與市場秩序的沖突,才能建立一個統一行為規則、統一評判標準的平等、公正、開放的市場。政府對微觀市場采用“規制”的立法理念,是在對微觀市場結構、特征進行理性分析后的價值追求表現,其干預目的是彌補和治理市場機制的缺陷,規范和矯正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

調控,即調節、控制,是一種綜合化、系統化和間接化的行為方式。宏觀調控是政府為促進全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而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和控制。政府在宏觀經濟領域采用調控的立法理念,充分體現了對宏觀經濟利益主體多元而復雜、對象廣泛而不確定、內容抽象而不斷變動等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體現了政府作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高度責任心和駕馭市場全局的獨特優勢和能力。政府主要運用計劃、財政、貨幣和產業等調節工具,從總量上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其目的是“熨平”經濟的波動和促進總供求的平衡,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不同特點決定了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微觀領域,政府可以通過直接禁止和強制性要求干預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在斯蒂格勒看來,規制是國家強制權力的運用,政府的這種作用對清除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毒瘤”和“贅肉”是速效的、強硬的,留給市場主體的選擇余地較小。而針對宏觀經濟領域,政府只能通過間接倡導、鼓勵和利益誘導等手段,引導和促進各種利益主體的市場行為走向,從而達到實現全局經濟戰略、把握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的目的;因此,政府宏觀調控對市場主體的約束力具有柔性特征,留給市場主體的選擇余地較大。政府在微觀和宏觀上對市場經濟的干預作用,誠如學者所言是“西藥”與“中藥”對有機體進行治理的詮釋。

(二)強化微觀規制法與宏觀調控法的實踐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常常是學者們研究政府干預經濟及經濟法現象產生的界碑。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可以發現:政府對經濟干預的手段、內容以及干預經濟的立法理念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不斷調整的。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為背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全面深入干預國民經濟,其立法也經歷了從相對單一的微觀市場規制到微觀規制與宏觀調控并重的變遷過程。

1微觀規制:以克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競爭立法為核心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支柱,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在19世紀末達到鼎盛時期;但私欲的無限膨脹、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使商人社會建立起來的傳統市場規則遭受破壞。各國社會經濟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因市場失靈引起的競爭無序,以規范企業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為宗旨的競爭立法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最為集中、最為典型的干預經濟立法。

美國最初奉行自由放任主義理論,政府并不積極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但從19世紀末開始,日益嚴重的壟斷、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成為制約美國市場活力的主要障礙;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再不控制私人的經濟實力,美國憲法對個人自由的保證就會成為一紙空文 [7]。整頓市場秩序、規制微觀主體的市場行為便成為政府干預經濟的重點。1890年,參議員約翰#8226;謝爾曼提交了反托拉斯法案——《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法》(簡稱《謝爾曼法》)并獲得通過;1914年國會通過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由這些法律和大量判例法構成的美國反托拉斯法,成為美國政府自20世紀初以來規范市場的主要法律。

德國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為盡快提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借助公權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1896年德國率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法》;以此為基礎,1909年制定了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其立法目的就是為了排除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的大量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為。該法的頒布,標志著德國政府已經深刻意識到微觀市場的混亂和政府干預的積極作用。1932年和1933年,德國又分別制定了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特別法的《附贈法》和《折扣法》;它們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一道,共同維護著德國市場運行的安全和穩定。

德國政府對待卡特爾的態度一直受其經濟發展階段性和政策性的影響。1897年,德國最高法院在“薩克森木材卡特爾案”中指出:只要卡特爾協議未對同業者和非同業者施加不正當壓力,不違反善良風俗,不侵害營業自由,卡特爾協議就為有效;1910年的《鉀礦業法》本身就是德國運用國家權力扶助卡特爾的法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危機及社會輿論的壓力,使德國開始限制卡特爾的壟斷規模。1923年頒布第一部反壟斷法,即《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1933年魏瑪政府又頒布《卡特爾法》,旨在限制經濟危機時期出現的卡特爾組織重新活躍的趨勢。德國對市場競爭的規制以1957年的《反限制競爭法》最為完備,該法反對納粹時期的中央集權政策,反對經濟上的完全放任自由,反對卡特爾組織和國家對卡特爾組織的扶持和保護,至今仍對市場秩序的維護影響深遠。

2預防和應付危機:政府干預經濟全面深入之宏觀調控立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私人壟斷的出現,盡管喚起了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關注,但壟斷對大部分正在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講尤如“雙刃劍”,在破壞穩定和諧的市場秩序的同時,也加速了市場經濟的成長;也正因為如此,政府的作用僅僅是對市場失靈的“缺漏救濟”,即一種事后的補救和局部的影響,并未從宏觀上對國民經濟的運行進行干預。但1929—1933年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以及緊隨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改變了政府消極干預的立場。惡性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消費力的失衡等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形成結構性的破壞,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對微觀經濟進行規制不足以引導經濟全局的健康發展,必須從宏觀上采取措施來解決經濟危機,協調經濟發展。

美國是最早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國家,其以財政和貨幣調控政策為核心的宏觀調控立法一直引導和維護著美國自由市場的良性運轉。一般認為,羅斯?!靶抡笔敲绹ㄟ^宏觀調控立法大規模、經常性干預經濟的標志?!靶抡敝贫艘幌盗薪饷撐C、復興美國經濟的法律:(1)為整頓金融秩序,改革銀行制度,頒布《1933年銀行法》,把金融宏觀調控權由紐約儲備銀行轉移到聯邦儲備委員會,賦予其直接管理全國貨幣、信貸和利率的權力,以此穩定美國的銀行制度,加強聯邦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控制;(2)頒布《農業救濟與通貨膨脹法》,通過對價格波動幅度大的農產品的生產進行控制來保護農業利益;(3)頒布《產業復興法》,加強對工業的干預和調節,緩和勞資矛盾;(4)制定《社會保險法》,建立一套全國性的社會保險和公共福利制度。以對付危機為契機,羅斯?!靶抡睒嫿送晟频暮暧^調控法律體系,使美國政府對經濟干預的視角從微觀規制轉向對市場經濟總體發展的宏觀調控。此后的美國歷屆政府均根據社會再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交替運用財政和貨幣法律手段來影響投資、生產、消費的方向和增長速度,以實現宏觀經濟平衡。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選擇了“社會市場經濟”(注:“社會市場經濟”是1984年由路德維希#8226;艾哈德推行的經濟政策。根據該概念的提出者米勒#8226;阿爾馬克的解釋,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既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三條道路——經濟人道主義。其追求的目標是:1反對壟斷,不允許“一個部門只有一個生產者”;2“社會伙伴”關系,勞資各方都要有“明智的合作”;3“公平分配”關系,每個人都有根據擁有生產要素的多少,獲得公平收入的權利。)的發展模式,為消除卡特爾和限制競爭等對市場環境的影響,繼續完善市場競爭立法;同時,通過計劃、產業和貨幣手段的運用,加強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節。1949年頒布《聯邦德國基本法》,授權國家為保障經濟、生態和社會政策目標的實現,對經濟運行進行必要的適度干預,從而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法律基礎;1957年聯邦議院通過《德意志聯邦銀行法》,將聯邦銀行確認為中央銀行,擔負為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貨幣條件的職責;1967年頒布被譽為“經濟政策發展里程碑”的《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法》,該法把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將財政、稅收、金融、計劃等經濟政策和手段法律化、制度化,為聯邦德國政府宏觀干預市場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 [8]。尤其是德國《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法》的頒布,標志著德國經濟立法的重點從單純強調競爭機制的確立發展到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上,是德國政府干預經濟立法從微觀規制到宏觀調控理念轉折的重要標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日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同樣圍繞著卡特爾(財閥)、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問題而展開,通過1934年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1947年的《禁止壟斷法》、1962年的《不當贈品及不正當表示防治法》、1968年的《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法律,在市場微觀領域規范企業行為、完善市場機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工業現代化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政府采納了經濟學家的建議,確立了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尊重市場自我微觀調節,強化政府宏觀控制,逐步由統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政府主導型”混合市場經濟體制,其干預經濟的立法也從對企業的集中規制轉向通過計劃和產業政策手段,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此外,日本通過《經濟企劃廳設置法》賦予經濟企劃廳起草和推行中長期計劃的職能,甚至某些單行法也有計劃的要求,如《石油業法》中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的“農業計劃”等;日本政府還制定了各種產業政策法,如調整中小企業結構的《中小企業對策法》、應付經濟不景氣和石油危機的《危機及不景氣對策法》等,通過產業政策的法律化直接引導社會資源配置。

三、我國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干預經濟的立法安排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對舊體制“破”和新體制“立”的不斷調整、不斷消長變化中得以最終確立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及其立法,正反映了這種漸進式制度變遷。

(一)從政策治理到法律治理的嬗變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源于“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其制度安排呈現出一種漸進式、階段性發展狀態。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影響,1992年之前,政府與市場仍受政府管制觀和政策治理觀的指導,強調政府對社會生活的較多干預,強調政策的權威和行政的作用,強調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搖籃到墳墓”的管理和服務 [9];即使是新興的經濟立法,也淪為政府計劃控制市場、體現政策極端權威的手段;許多經濟立法也都不同程度上患有“能力缺乏癥”。直至今天,政策在治理社會中具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權威的觀念仍根深蒂固,除法學工作者不遺余力宣揚法治的理念以外,許多經濟學、社會學領域的學者尚未能扭轉傳統觀點,諸如“為發揮政府的作用,運用政策指導和調控經濟是非常重要的”[10]等觀點經常出現。

1992年,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在反思中國一度法治缺失帶來的弊端和西方社會依法干預市場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認知出發,政府意識到中國實際上缺少一整套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真正體現市場競爭精神的法律制度。而事實上,“承擔著許多任務的現代行政機關若不能依靠法制而依靠其他基礎,便不可能有效地發揮作用”[11];政府只有受到法律的約束并與經濟保持一定距離時,才有可能以中立者的態度支持和促進市場的有效運作。顯然,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和建立的過程,實際上是經濟法治化的過程,是政府治理社會理念革新的過程。

(二)適應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機的微觀規制立法

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背景下,“趕超”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內生的宏觀經濟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和自主權虛缺的微觀經營機制帶來的經濟體制低效率問題凸顯無遺;然而,扭曲的產業政策環境和集中的資源配置制度是體制的深層次問題,其負面影響具有復雜性,無法直接判斷和矯正,而市場活力和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則是新體制迫切需要的制度基礎。因此,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是從微觀經濟領域開始的,市場經濟的建立亟待政府供給的,首先是那些與市場主體、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秩序密不可分的法律制度。

構架多元而獨立的市場主體是政府干預經濟立法的首要任務。企業是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微觀主體,市場經濟不僅要求企業具有獨立人格,而且還要求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缺乏獨立的經濟利益和人格,因此,更新傳統企業觀念、賦予企業以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法律地位便成為培育市場的關鍵。

為滿足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條件,賦予各種市場主體以平等的法律地位,我國《憲法》確認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并以《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和“三資企業法”等,允許和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私營企業、外資企業進入市場提供相應的法律環境和依據;同時,20世紀90年代陸續出臺了包括《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在內的確立企業法律地位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市場主體立法,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平等競爭的平臺和條件。

其次,市場秩序的維護迫切需要構建和推行市場規則,而市場規則的確立,需要法律理念的培育和制度的供給。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形成的,而是構建出來的,不存在先于市場經濟的市場法則,不可能也不應該放任市場的自發性,因此需要用法律來超前性地創造市場,……等待市場規則自發形成并產生作用,似乎不符合實際”[12],因此,中國作為后發的市場經濟國家,現實使其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構建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像西方國家那樣,在漫長的商品經濟中自發生成市場規則。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必須站在各國有益經驗和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高起點上,所謂“高起點”,從根本上講就在于市場規則的先行制定;沒有規則就沒有市場秩序進而沒有和諧的市場。因此,“先規則后市場”成為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首要原則 。我國20世紀90年代陸續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等一系列旨在規范企業市場行為、構建和諧市場環境、保護弱者利益的市場規制法,就是遵循“先規則后市場”思路的結果。

(三)加強宏觀調控立法的實踐

自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市場競爭秩序、規則和理念逐步形成;市場主體在競爭中慢慢接受了優勝劣汰規律的評價,不斷規范自己的市場行為;市場規制法在實踐中日趨完善、成熟。但是,新的矛盾和社會問題也日趨凸顯,如,微觀經營機制的健全和資源配置市場的放開改善了企業追求利潤的外部環境,卻造成價格混亂、投機及“尋租”行為;經濟高速增長中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差距、失業和貧困等問題突出。轉軌中深層次社會問題的逐漸暴露,要求政府適時調整干預的方向,加強對宏觀經濟領域的關注。我國1994年頒布的《預算法》、《審計法》,1995年頒布的《銀行法》,1997年頒布的《價格法》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就是適應這些社會需要而出臺的。

近十余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領域曾出現幾次大的波動;對此,政府均較好地運用計劃、財政、貨幣和產業調整等手段,治理整頓“經濟過熱”和“經濟滑坡”現象,有效確保了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向持續、快速、健康的方向發展。如,1998年我國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問題,政府為實行“高強度”刺激需求的調控理念,出臺大量財政、金融法規、規章,尤其是央行的三次減息和對金融業務大規模的改革,止住了經濟增長下滑的勢頭。當然,這些宏觀調控的舉措也顯示出政策治理偏好的特點,法律治理的色彩不夠。今后,亟待注意的是宏觀調控法治理念的樹立,進一步提高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法律手段的運用比例。

四、結論

由市場機制的內在特點所決定,其在促使微觀經濟平衡的同時,也會產生調節失靈,導致微觀市場秩序的混亂。市場機制的局限性還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發展。首先,受市場機制作用的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微觀選擇,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的全局、從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角度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由此容易導致全社會的供求失調;其次,從社會總體考察,微觀經濟效益不等于宏觀經濟效益,微觀上資源最佳配置不等于社會資源總量的充分利用;企業個別成本也不同于社會成本。這些均意味著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不能真正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和資源的最佳配置。市場機制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的調節失靈要求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

西方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立法理念的演進表明: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主要依據和背景,微觀經濟領域的市場失靈導致政府的微觀規制,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呼喚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引導。政府干預經濟的立法由偏重微觀規制向既注重微觀規制、又強化宏觀調控的轉變,這已成為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制度設計的主導價值觀。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待完善,市場主體發育還不健全,且一如他國的情況,市場主體的有限理性同樣會使市場產生失靈;因此,政府尚不能放棄對微觀經濟的適當干預。另一方面,微觀領域的市場規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社會總量失衡等問題,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宏觀調控法也是中國健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可偏廢的工作??傊?,新時期中國政府干預經濟的立法理念,也應當是微觀規制與宏觀調控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 陳淮關于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若干思考[G]//何偉,等發展的智慧——中國經濟學家縱論中國經濟前沿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239

[2] 李光玉,宋子良經濟#8226;環境#8226;法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326

[3] 周軍市場規則形成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32

[4]邱本簡論宏觀調控法治化[EB/OL](2006-11-17)[2007-06-15]http://www.iolaw. org. cn/showarticale. asp?=1132.

[5] 高鴻鈞法治:理念與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68

[6]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世駿,譯北京: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 三聯書店,2003:177

[7] 魏瓊西方經濟法發達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5

[8] 葉秋華,宋凱利,郝剛西方宏觀調控法與市場規制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42

[9] 李林立法理論與制度[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411

[10] 楊堅白,陳東琪宏觀經濟調控與政策——中國的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5

[11]布萊克 C E現代化的動力[M]段小先,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1

[12] 葛洪義,陳年冰法的普遍性、確定性、合理性辨析[J]法學研究,1997(5)

From Interference to Micro regulation and Macro control:

Change of Government’s Legislative Ideas in Intervening Market Economy

CHEN Wan ling

(School of Law,Hua 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11,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in economic law is assessed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and by comparing western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a’s improving economy,the conclusion of which is that government’s legislative notions in intervening economy are subj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which indicates a change of the interference from micro regulation to macro control.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y,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egislative concept is changing from sheer regulation to a way of integrity of micro regulation and macro control. The key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macro regul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o try hard to lift and raise the status and ratio of interference in economy with legal means and effect the change from executive regulation to legal regulation.

Key Words:micro regulation;macro control;official interference;market economy;legislative notion

本文責任編輯:盧代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免费三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韩精品资源|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99热|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91色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青青草视频| 97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色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毛片网| 午夜不卡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黄色成人|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激情午夜婷婷|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视频在线网| 欧美色伊人|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欧美亚洲欧美| 在线无码九区| 色偷偷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欧美不卡二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色综合婷婷|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