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現已成為當代中國法律發展和法制建設所面臨的重點課題之一#65377;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妥善解決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與救濟問題,這不僅是實現社會公正和法律實質正義的基本要求,更是突出體現了人權保障機能法治理念的內在精神#65377;因此,加強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制度建設,健全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立法體系,是保證社會安定#65380;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65377;
關鍵詞:和諧社會;弱勢群體;法治;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6-0112-02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社會發展#65380;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首要而長期的任務,而“民主法治#65380;公平正義#65380;誠信友愛#65380;充滿活力#65380;安定有序#65380;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則突出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特征,同時,蘊涵著解決弱勢群體利益保護對于建立公平公正社會的重要意義#65377;目前,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普遍受惠之后正走向利益分割階段,不同社會階層呈現出不同收入和占有不同的財產,弱勢群體由此相繼產生,并呈逐年增長態勢#65377;這種現狀表明,這是一個急需法治保障#65380;尤其是需要健全相關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時代,在追求效率的提高和財富增長的同時,更要注重運用法治保障的手段關愛弱勢群體,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正常實現,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和諧#65380;健康地發展#65377;
一、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的理論分析
1.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認識及其權益保障定位的準確性,是建設和諧社會#65380;促使和諧社會有效形成的前提之一#65377;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分析現代社會的經濟利益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不協調#65380;不合理的概念#65377;從法學角度來看,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學解釋,即由于社會條件和個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礙而無法實現其基本權利,需要國家幫助和社會支持以實現其基本權利的群體,主要包括城鎮傳統弱勢群體#65380;城鎮新生貧困群體及農村弱勢群體#65377;當前,我國弱勢群體的規模在1.4~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并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增長#65377;弱勢群體的存在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文明主體意識,從而延緩了現代化進程#65377;解決弱勢群體問題,重新審視#65380;正確看待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與社會地位,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是建設政治文明#65380;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不可逾越的關鍵環節#65377;
2.對社會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與救濟,是法律保護的正義性訴求的價值反映,更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65377;法律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借助法律關注和保護弱者,更是人類理性的突出表現#65377;法律保護社會弱勢群體體現了法律正義,是消除個體痛苦的人道主義與消減社會痛苦的功利主義的雙重要求#65377;保護弱者是法律文明和進步的標志,是良法的基本要素,而良法是法治內涵的有機組成部分#65377;一個良好的法律必須是正義的法律,正義的法律必須是關愛和保護弱者的法律,保護弱者就必須通過制度建構與完善的努力使弱者的利益得到保護或者使弱者的利益得到補償#65377;保護與救濟社會弱勢群體,一方面可以體現社會對于弱者的人文主義關懷,改變弱者的不利境況?熏確保其生存?熏促進其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會矛盾,和諧社會關系?熏為經濟健康發展#65380;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創造條件#65377;
3.法治的人權保障機能體現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內在本質,是弱勢群體實現權益保護的重要手段#65377;人權的內涵豐富#65380;外延廣泛,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生命權#65380;自由權與平等權等權利在任何時候都是人權的最基本內涵#65377;而法治則是保障人權尤其是對社會弱勢群體權益的尊重和保障的重要手段,其法律價值的追求應充分體現人權保障機能#65377;弱勢群體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而法治的公正性要求對弱勢群體予以公平的對待,法治的普遍性要求對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視,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要給予例外對待和特別保護#65377;人權的法治原則要求通過相應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縮小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差距,進一步消除特權,依法尊重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和自我選擇,把權利關系明確地#65380;平等地賦予給全部社會成員,充分體現法律尊重個人價值,實現個人利益的本質#65377;
二、當前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現狀及其與構建和諧社會不相符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的立法工作,使弱勢群體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應有的維護,侵犯弱勢群體權益的行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65377;但是,由于舊機制中不合理制度的存在#65380;規則上的不統一導致的不公平現象及侵犯弱勢群體權益的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大量存在,弱勢群體的權益從根本上來講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維護#65377;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由于我國對弱勢群體權利憲法保護的不足,致使弱勢成員對法律穩定性#65380;統一性和公權力威信的樹立產生了信仰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沖突的發生#65377;目前?熏我國保護弱勢群體的手段主要依靠政策性措施而缺乏憲法司法保護?熏這樣的保護手段缺少穩定性#65380;連續性和權威性?熏尤其是還沒有建立起長效的憲法訴訟機制?熏這就導致現實當中許多由憲法規定的弱勢群體的特有權利得不到實現?熏以及弱勢群體權利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憲法救濟的情況#65377;其次?熏對于弱勢群體權利的實現缺乏程序性保障?熏致使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規定不具操作性?熏這不僅對健全和完善我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機制造成巨大損失?熏而且對法律和公權力威信的樹立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65377;
2.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民主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弱勢群體成員潛能的開發,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均衡發展#65377;由于弱勢群體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法律知識匱乏,在招工就業訂立合同時往往無法有效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者是沒有將自己的利益或權利主張通過合同等法律文件固定下來#65377;因而在事后發生糾紛時,一方面不知道通過怎樣的渠道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即使在仲裁和訴訟中也往往因為證據的缺乏或合同條款的不利造成自己應得權益的喪失#65377;從而使之缺乏正常的社會化環境,難以達到正常#65380;合理的群體化行為#65377;并且從社會角度來看,弱勢問題尤其是絕對貧困現象直接制約著弱勢群體民主自治#65380;民主參與社會事務的程度,致使弱勢成員潛能的開發受到諸多限制#65377;
3.司法保護的訴訟成本過大,致使弱勢群體由于經濟上的貧困使其難于支付昂貴的訴訟成本?熏不僅阻礙了訴權的實現,而且對和諧社會氛圍的形成造成了消極影響#65377;實踐中,弱勢群體權益被侵犯時因其沒有能力支付昂貴的訴訟成本而無法尋求司法的保護#65377;因此,導致司法對弱者的保護只是一種可能性卻無法及時轉化為現實性,法律賦予他們的訴權事實上處于虛置狀態#65377;這種狀況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弱勢群體將對法律失去信心,遠離法律,從而采取其他的手段意圖實現自己的權利,如上訪#65380;信訪#65380;報復#65380;犯罪等#65377;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而且延緩了社會法治化的進程#65377;
三、切實加強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法制建設
4.弱勢群體在主觀意識上的相對剝奪感比較強烈,其行為極易游離于社會規范范圍之外,導致其社會風險承受力脆弱,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系數#65377;當前,由于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65380;完善,而新的多種改革措施又相繼出臺,使得弱勢群體成為在改革中獲益較少但承擔的改革成本卻很大的一個群體#65377;在緊張貧困生活的壓力下,弱勢群體表現出強烈的受挫感和對現實的悲觀失望甚至是疏離#65380;懷疑社會政策和法律#65377;在缺乏自我調解和減壓能力的情況下,弱勢群體很容易產生各種攻擊性心理#65380;報復性心理及其他反社會心理,并可能采取過激行為或非法手段來達到目的,成為社會穩定#65380;和諧發展的一大隱患#65377;
5.法律援助制度不完善或者法律服務質量不高,致使弱勢群體利益未得到及時#65380;有效地維護#65377;由于法律援助工作未得到足夠重視,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無論在數量上#65380;還是質量上均顯欠缺,法律援助服務形式較為單一,法律援助管理機制也欠規范,抑制了法律援助作用最優狀態的發揮#65377;同時,以往的法律援助制度又主要著重于糾紛的事后救濟,而缺乏對弱勢群體事前的法律救助,因而造成法律服務的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消極社會后果#65377;
1.完善現有行政訴訟機制,由此建立憲法訴訟機制,以利于弱勢群體積極主張依憲法規定享有獲得救助的權利#65377;完善行政訴訟機制并由此走向憲法訴訟機制是我國走向憲政的必由之路,但是,建立憲法訴訟機制是一項綜合性的制度建設,需要各方面的制度加以配套,才能切實發揮其對弱勢群體進行救濟的作用#65377;
2.拓展憲法及相關法律中弱勢群體的范圍,重點是將農民包括在內,把農民問題的解決提升到憲法高度,作為政府長期的而且是義不容辭的義務#65377;有效促進農業與農村發展,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農民是我國最大的弱勢群體,如果農民這一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問題不予解決?熏任由其惡化下去?熏建設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65377;
3.完善對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實施機制#65377;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實施機制尤為重要,其中,最為突出的應是司法救濟問題#65377;首先,應當解決一些司法機關對弱勢群體所持的冷漠態度而令他們告狀難的問題,應該在簡化程序#65380;便利訴訟和減少訴訟成本方面探索出路;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完善訴訟費用的減#65380;免#65380;緩制度,盡量降低弱勢群體獲得司法救濟的門檻#65377;使弱勢群體能夠切實#65380;方便#65380;快捷和經濟地獲取公正的司法保護,充分發揮司法救濟在保護弱勢群體中的重要作用#65377;
4.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力度#65377;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是實現可持續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65377;首先,進一步擴充法律援助者隊伍,提高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其次,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機制,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規范工作運行機制及程序#65377;使法律援助制度切實可行,法律援助的現有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65377;
5.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的社會公平的制度保障機制,從根本上確保弱勢群體社會公平訴求的實現#65377;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社會公平制度保障機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涵蓋弱勢群體經濟利益#65380;政治利益#65380;文化利益#65380;社會利益的從國家到地方的法律#65380;法規#65380;政策等多層次的制度保障體系,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實現提供全面的保護#65377;
參考文獻:
[1] 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13.
[責任編輯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