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一中湖南岳陽414000
向量融數和形于一體,具有代數和幾何的雙重身份,是求解代數和幾何問題的新工具.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和應用好這一有力的工具,以拓展學生的想像力,激發他們創新活力,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開辟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遇。向量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引入,不僅增大了高中數學知識的容量,而且由于立足于向量這一新的視角,進一步拓寬了思維的渠道.下面就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向量解答空間幾何問題舉例如下:
1 求點到平面的距離
點P為平面α外一點,A為平面α內一點,n為平面α的法向量,則點P到平面α的距離為
例1 如圖1所示,在三棱錐P-ABC中PA⊥平面ABC,∠BAC=90°,點D、E、F分別是棱AB、BC、CP的中點,AB=AC=1,PA=2, 求點P到平面DEF的距離.
解析:以A為原點,建立如圖的坐標系A-xyz,則:A(0,0,0),D(1/2,0,0),E(1/2,1/2,0),F(0,1/2,1),P(0,0,2)
∴=(-,,1), =(- ,0,1),=(0, ,-1)
令面DEF的一個法向量為n =(1,y,z), 則
·n =-+z=0·n = y+z=0
∴解得y=-1,z= ,得n =(1,-1,)
則P到平面DEF的距離
評析:當用等體積法不好處理時,法向量方法比幾何法簡捷得多.
2 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設n為平面α的一個法向量,a為直線l的一個向量,直線l與平面α的夾角為θ,則
例2如圖2所示,在長方體中AB=AA1=a,BC= a,M,N分別是AD,B1C1的中點,求直線A1B與平面A1MCN所成的角的大?。?/p>
解析:建立如圖的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設 n=(x,y,z) 為 平面A1MCN 的一個法向量, θ 為
A1B與平面A1MCN所成的角,則sinθ=
∵AB=AA1=a,BC= a,∴ (a,0,0),(a,0,a),
(a,a,0), (0,a,0),( a,a,a),
=(0,a,-a),=(a,0,a),=(- a,a,0)
所以可得:n·=ax+az=0,n·=- ax+ay=0,
令x= 則y=1,z=-1n =( ,1,-1)
∴ sinθ=即θ=450
∴直線A1B與平面A1MCN所成的角為450
評析:運用法向量方法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可以免去作輔助線,構造三角形的繁瑣.
3 求二面角
設n1、n2分別為二面角α-l-β的面α、β的法向量.
1) 當n1、n2均指向二面角的內部或外部時,
二面角等于π-< n1、n2>;
2)當n1、n2分別指向二面角的內部和外部時,二面角等于< n1、n2>.
例3如圖3所示,已知四棱錐P-ABCD的
底面為直角梯形,AB∥DC,∠DAB=900, PA⊥底面ABCD,且PA=AD=DC=1,AB=2,M為PB的中點。求面AMC與面BMC所成的二面角的大?。?/p>
解析:以A為原點建立如圖3所示,的坐標系A-xyz則A(0,0,0),B(0,2,0),C(1,1,0),D(1,0,0)P(0,0,1) , M(0,1, ) , 所以AM=(0,1,),
=(0,-1,), =(-1,0,)
令面AMC的一個法向量n1=(1,y,z)則 ·n1=y+z=0, ·n1=-1+z=0
解之可得y=-1,z=2
∴n1=(1,-1,2)
同樣令面CBM的一個法向量n2=(a,b,1)可求得:
n2=( , ,1)
又因為n1、n2均指向二面角的外部∴ 所求的二面角等于π-cosarc.
評析:用法向量方法求空間二面角的大小,把用向量法解空間幾何的方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向量法的簡便靈活,使復雜的幾何問題具體數據化了,完善空間幾何的解題方法,我建議新版的高中數學教材,應把平面的法向量編入教材里.
4 求線面垂直
設a是直線L的方向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是n,若a∥n則L⊥α.
例4 如圖4所示,在四棱錐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側面VAD為正三角形,面VAD⊥面ABCD.
證明:AB⊥面VAD.
證明:以D為原點建立如圖4所示的坐標系D-xyz設正方形的邊長為1則
令面VAD的法向量n=(x,y,z)則
解得x=0,y=0,令y=1
∴面VAD的一個法向量n=(0,1,0)=
∴AB⊥面VAD
總之,向量的引入為初等數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使學生的視野大為擴展,把原本復雜抽象,難以想象的空間幾何變得簡單明了,由抽象的空間圖形轉化為具體的數學運算,把幾何問題代數化,尤其是平面的法向量,使數學更加完美,把代數與幾何融合為一整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