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縣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的意義在于,突出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模式和機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使農民真實地感受到一個新生的服務型鄉鎮政府的存在。
“要錢、要糧、要命”的“三要干部”,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這是對鄉鎮干部的流行稱呼。但是,農業稅全免以后,許多鄉鎮干部因為沒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出現了“本領恐慌”,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上產生了迷惘和困惑,常感到“對上難交代、對下難為情”。

從2004年5月開始,浙江省慶元縣開展“培養技能型干部,建設技能型政府”活動,歷時3年,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群眾長期得實惠”的有效載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慶元機制”,初步形成了符合現代公共服務政府建設潮流的新型鄉村治理模式,創新出了鄉鎮政府的“第三條道路”。
在摸索中創新
養的100多只兔子“蔫”了,但又搞不清病情,慶元縣江根鄉的養兔專業戶遇到了難題。根據縣里發給村民的《干部服務指南》,一個電話過去,縣農業局干部就趕了90公里路來到這個專業戶家里,結果發現是因為缺少新鮮草料所致。喂了新鮮草料后,兔子又活蹦亂跳了。這個專業戶感嘆說,政府真是服務到家了。這是慶元建立技能型政府之后的一個縮影。
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的思路,首先在慶元縣一些鄉鎮基層萌芽。江根鄉干部積極學習花菜種植技術,促進花菜產業發展,使該鄉從邊際爭端不斷、宗族糾紛嚴重、干群關系緊張的落后鄉鎮,一躍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穩定的“三無”(無賭博、無上訪、無重大刑事案件)鄉鎮。隆宮鄉圍繞“學技能、強服務、促發展、保平安”工作目標,帶領群眾立足當地筍竹資源,做活“竹”字文章,形成“村村機器響、戶戶加工忙”的可喜局面,年產竹筷8億雙,成為遠近聞名的竹筷之鄉。江根、隆宮等鄉鎮為求實效,鼓勵干部學技能、用技能,幫助農民開拓致富之路,對密切干群關系,轉變干部作風起了較好的作用。
2004年初,慶元縣委認識到基層鄉鎮的實踐與做法對新時期鄉鎮政府建設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于是認真總結提升,提出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培養技能型鄉鎮干部,建設技能型鄉鎮政府”。
在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工作中,工作重心下移,創新服務模式,把鄉鎮黨委政府在新時期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經濟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基層黨建等五個方面。充分發揮出了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把鄉鎮黨委政府建設成為直接面對老百姓提供公共產品、社會治安等服務的實體性政府。
技能型鄉鎮政府的主要內容
最近,鄉鎮干部周雨波參加了一次考試,為的是獲得“鄉鎮干部技能證書”。和他一起參加考試的還有133名鄉鎮干部,結果113人考試及格。2006年11月,慶元縣對鄉鎮干部實行技能認證制度,干部根據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提出認證資格申報,由鄉鎮進行初步考核,再向縣里申報參加統一考試,通過的可以獲得“鄉鎮干部技能證書”。
在創建技能型政府的過程中,慶元全縣共組建了85個技能學習小組,舉辦黨員干部技能培訓3560多期,受訓人數達125600余人次。通過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干部技能培養,全縣絕大多數鄉鎮干部都成為“有所長、有所專、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干部。截至2006年年底,全縣各鄉鎮共舉辦了2560期干部培訓班,培訓干部超過7.9萬人次。
要建設技能型政府,技能培訓是基礎,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能力。慶元堅持把有技能、會服務作為當前培養鄉鎮干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三農需要什么,干部學習什么”的思路,把公共知識、崗位需求技能及本地主導產業發展技能確定為干部的必學技能。同時,每位干部結合各自專業特長,確定選學技能。干部所學技能主要有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做好新時期群眾和基層組織工作等三大類50多項技能,基本涵蓋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慶元縣20個鄉鎮已舉辦干部技能培訓班1450期,培訓鄉鎮干部17300多人次,黨員群眾14200多人次。
同時,以服務中心(站)為平臺,有效整合鄉村人員機構。打破傳統的上下對應機構設置模式,對鄉鎮原“七站八所”履行的30多項職能進行歸并整合,并根據鄉鎮規模大小,分類設置“一辦若干中心”,即黨政綜合辦公室和農村工作指導中心、工業發展服務中心、維穩調處服務中心、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村鎮建設管理中心。在條件成熟的鄉鎮,建立鄉鎮行政服務中心,推行“集體式辦公、超市式服務”,工作模式從過去的“分散服務”向“集中服務”轉變。同時,淡化干部行政、事業身份限制,開展全員競聘上崗、雙向選擇,優化干部資源配置。建立村級為民服務中心(站),以住村指導員、村兩委主要干部為骨干,兩委成員、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組成志愿服務隊。按照新農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村務質詢監督制度,為鄉鎮干部駐村聯系和村黨員干部構建了一個服務群眾的平臺。
在創建過程中,實現“重心下移、崗位前移、服務群眾、聯系民心”,促進人力、財力、物力向農村流動。慶元從縣機關部門選派了182名干部到農村、企業、鄉鎮,分別擔任農村指導員、企業助理、平安助理、科技助理、金融助理等“一員四助理”,為農村和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同時,從鄉鎮機關選派570多名干部任農村指導員和企業助理,服務農村、企業,使每個行政村都有1名住村干部,每個重點企業至少有1名助企干部,實行“吃住在一線、工作在一線、方法產生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的“一線工作法”,提供市場、技術、信息服務。同時還組建專業技能講師團和服務團,到鄉鎮、農村、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和“基層服務趕集日”活動,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上的一些實際困難。
技能型政府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慶元建立起按需所學、每學必考、學以致用三項“倒逼機制”,實行鄉鎮干部技能證書認證制度激勵干部。并且,建立了工作考評督查機制,實行“工作半月報制度”,建立民情檔案,完善干部技能“考核與服務檔案”。建立每周“農村指導員”的“3+x”和“四助理”的“1+x”工作制度(3和1為服務天數,x為隨叫隨到時間),著力構建起“干部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的長效工作機制。
“慶元機制”的啟示
3年來,慶元全縣鄉鎮干部接到群眾要求提供技能服務的電話57480多個,主動送技能下村進企74130多次,幫助解決群眾難題63250多起,代辦事項29850多起,為群眾節約開支近1350多萬元。另一方面,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所建立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體系,構筑起一種近距離服務群眾的平臺,為維護農村的穩定建立了良好的機制。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開展以來,全縣共解決矛盾糾紛1765起,調解成功率達98.7%。如今,有技能的干部成了最受農民歡迎的干部,以前干部下村群眾經常在背后指指點點地說:“他們又來了。”現在干部下村群眾笑臉相迎說“你們辛苦了。”
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為零賦稅時代鄉鎮政府的定位與職能發揮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代表了后農業稅時期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方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慶元的實踐證明,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必須堅持從“三農”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脫離農村發展階段、發展實際的職能轉變只會導致基層治理變革的失敗。脫離時代發展的要求強化或削弱鄉鎮政府的職能,都不是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應有方向。機構是職能的載體,當政府職能實現轉變時,作為職能載體的機構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相反,在職能沒有完全轉變時改革機構,機構遲早會反彈,這也是從多次的鄉鎮機構改革中得出的基本結論。慶元縣在開展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的過程中,成功推行鄉鎮內設機構改革正是源于已有職能轉變奠定的基礎。由此可見,長期以來對鄉鎮政府改革的許多爭論,不管是理論上的困惑還是實踐中的徘徊,在很大程度上講都是沒有找準突破口的結果。
作為鄉鎮政府,從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把服務“三農”發展的職能作為鄉鎮政府的重要職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最基本的智力支撐和相關服務,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難點和關鍵問題,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慶元縣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的意義在于,突出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模式和機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使農民真實地感受到一個新生的服務型鄉鎮政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