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不是什么》實質上是一部追尋當今政治經濟學“關鍵詞”的著作。
在這部討論自由市場、私有產權、經濟理性、發展、全球化、貿易等等重大經濟問題的著作中,作者憂心于一些人工構造的概念,比如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等等,簡單化地代表了今天西方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現實,然后把“資本主義”上述系列概念連接成一個“不證自明、自有永有的實體,有固定的意義并反映固定的‘現實’”。因為正是這些簡單化的概念扭曲了人們對于多元世界和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認識,也簡化了人們的思維。他擔心長此以往,我們會失去對世界本真認識的能力,失去我們說話的語詞,失去勘探現實真實的可能,失去社會的公共生活,甚至失去對于有意義的個人生活的理解。
在揭示這些概念真義的路上,首先而且重要的是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它要求我們時刻把問題放到“當下”、“當地”的文化、經濟狀態中考察,時刻把分析對象的“身份”置于不同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確立。所以,許寶強的文字明確地傳遞著這樣的信息:立場的正確與否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他追求的是思考對于現實問題的穿透力和思想的有效性。他從來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萬惡之源,相反,他試圖尋找其中的合理性。他要批判的是對資本主義的單一、化約、固定的理解。
因此,在許寶強的思想圖譜里,資本、市場、商品、私產、消費、效率、管理、利潤等并不是天然地與互助、合作、信任、自主、民主、本土、社區、好玩等相對立而存在的,前者可以為后者所用。他指出“資本主義不是什么”是為了打開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想象,使之成為一具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更為開放的“身體”,使之變得不那么有破壞性,甚至是生產性的,從而讓更多更“好玩”的策略產生。在這種“超越”固定概念的思維啟發下,許寶強放眼世界,看到了不被“全球化”所概括的,活躍在全球各地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更加開放的,更為人性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延續著沃勒斯坦的思考,他提出疑問:發展是什么?究竟為誰或為什么要發展?經濟增長是否就等于改善人們的福利、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價又是什么?對于改善人的生活狀況而言,除現代化和工業化之外,有沒有另類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