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申遺”能否拯救漸淡的年味
■趙志疆
春節將至,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主任、中國年俗文化研究資深專家陳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激動地表示,“中國現在還不啟動春節申遺工程,還要待到何時?”“我們做這個題目,就是為了呼吁更多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每個人都可以為‘春節申遺’做出貢獻,只有申遺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報》)
我認為,要想“保護春節”,首先必須明確究竟要“保護”什么。
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迎財神、放鞭炮……這些儀式都是春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對此進行保護,難道僅僅是甄別出什么地方的儀式最為完整和典型嗎?社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千百年來,春節的外在形式也在經歷著不停地變化,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永遠停留于過去繁瑣的細節之中。春節文化的源遠流長,在于其構建了強大的精神家園,也只有依附于這樣的精神內核,外在的形式才會更加豐富而有意義。因此“保護春節”的關鍵在于保護人們的精神家園,而“春節申遺”關注的重心僅僅在于形式的完整,因此很難真正談得上“保護春節”,“只有申遺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之說更是無從談起。
民工一返鄉,血庫就告急?
■葉祝頤
學生放假、老兵轉業、民工返鄉,南京A型、O型血儲量連日位于警戒線以下,血庫不日即將見底。盡管各獻血點都貼出了昭示險情的“需求公告”,但由于上述獻血三大“主力軍”的缺失,前來獻血的市民依舊屈指可數。(1月21日《南京晨報》)
積極參與無償獻血,保障廣大公眾生命健康安全應該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獻血法》第七條規定:國家鼓勵國家工作人員、現役軍人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率先獻血,為樹立社會新風尚作表率。事實上,從報道來看,除了軍人、大學生踴躍獻血以外,國家工作人員幾乎成了獻血空白。而農民工更是在獻血人群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雖然無償獻血沒有經濟補償,但對農民工來說,為他人奉獻一份愛心,獲得一次免費體檢或者免費用血的機會就心滿意足了。這或許是他們健康需求無法滿足的自救行動,但這些絲毫掩蓋不了他們的厚道。農民工雖然在城市沒有獲得應有的權利,甚至遭受白眼、歧視,但他們仍然憑著一種善良樸素的感情在奉獻愛心。他們的樸實、厚道令人肅然起敬,農民工的自救行動更令人心酸。
因此,我認為,血庫靠外來人員支撐的新聞不僅值得市民反思、公務員反思,也值得政府反思。加強獻血宣傳、調動市民特別是公務員參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都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問題。而且政府還應幫助農民工完善醫療待遇。不能讓他們把無償獻血當成了體檢的通行證。
國際名牌為何敢“忽悠”中國消費者?
■易家言
國際名牌服裝遭遇“質量門”——繼上海市工商局日前曝光香奈爾、都彭等24個國際名牌服裝因甲醛超標、纖維含量不符等問題后,廣州市工商局隨即透露,該市抽檢國際名牌服裝質量的結果同樣很不理想,抽檢結果即將對社會公布。(1月21日《新京報》)國際名牌服裝質量問題被曝光后,有關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都在提醒消費者:不要盲目信任、崇拜國際名牌。可細想一下,崇拜國際名牌的又何止是消費者,有關政府部門對國際名牌的崇拜和放任,恐怕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位在工商部門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對“洋品牌”服裝的監管,大多是查處“假洋牌”,對于“真洋牌”特別是國際名牌服裝產品,則很少懷疑其質量有問題,因而也很少進行質量抽檢。
國際名牌服裝處于監管“真空”,是有關部門失職的表現,這種失職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對國際名牌的盲目信任乃至崇拜,總覺得國際名牌不會有質量問題,名氣越大、價錢越貴就越不會有質量問題。于是國際名牌被另眼相看了,被特別保護了,被放任自流了,變成了質量監管的“燈下黑”。首先是監管部門崇拜國際名牌,消費者才跟著崇拜,監管部門首先被國際名牌“忽悠”了,消費者才跟著被“忽悠”。如果監管部門能早一點曝光國際名牌的質量問題,消費者還會那樣盲目信任國際名牌?
鑒定含氟牙膏:只有真相,沒有權威
1月12日,央視《新聞30分》播發了一條消息:目前占據中國市場至少90%的含氟牙膏不但不會防齲,反而會造成牙齒斑駁,降低骨頭硬度,甚至導致氟骨癥。
緊隨其后,國家質檢總局1月19日發布公告,表示近日媒體報道的“中國市場90%含氟牙膏對人體有害”消息不實。質檢總局同時公布了含氟牙膏的最新專項抽查結果,市場主導的30種含氟牙膏中未查出氟超標,表示含氟牙膏安全,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人們不會忘記,就在不久前,由北大與清華兩所知名學府分別做出的宿遷醫改調查報告結論大相徑庭。而現在,質檢總局與央視新聞調查得出幾乎完全相反的結論。一個是國家的權威新聞發布機構,一個是國家的權威質量檢查機構,一面是專家質疑,一面是質量標準,在正謬之間,消費者聽誰的著實成了大問題。
只有真相,沒有權威。每個人都是時代見證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因時代之變做出自己的選擇。盡管我們每天生活其中,也不能獲得全部的真相,而是盡可能多地接近真相。倘使人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真相,怎么會在一管牙膏面前,顯得那樣困頓失措?
顯而易見,在公共生活中,當人們困頓于自己的抉擇,并不是因為自己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而是因為知識的貧困與真實信息的貧乏。在此意義上,無論是央視的質疑,還是質檢總局的抽樣反擊,只要雙方在發布信息時恪守自己的職業操守與公共準則,社會對此不必有過多苛責。對社會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從雙方的唇槍舌劍中獲取“信息增量”,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抉擇。只要可以選擇,人人都是自己的權威。
“劉胡蘭犧牲真相”不該有爭議
■亦菲
今年1月12日是被毛主席稱贊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就義60周年。然而,這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卻意外地在60年后,被人為地推進爭論的旋渦。
1月15日,《新民晚報》一則標題為《北大教授阿憶博客披露劉胡蘭死在鄉親鍘刀下》的報道稱,大家耳熟能詳的劉胡蘭,并非被國民黨所害死,而是死于鄉親們的鍘刀之下。盡管阿憶(本名周憶軍)在文中一再聲稱,這絲毫不影響劉胡蘭的偉大。但是,一些媒體言論馬上開始對過往宣傳的劉胡蘭事跡提出質疑。
其實,對于劉胡蘭犧牲的原因不應該有爭議。退一萬步講,即使她不是被國民黨反動派正規軍親手殺害,而是被國民黨武力脅迫下的其他人殺害,難道就能改變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劉胡蘭這一基本事實嗎?何況,阿憶的所謂“披露”,并非來自第一手資料,其“披露”本身就缺乏權威性。
改變就業觀不只是學生的事
■肖國忠
如今正是大學生就業的高峰期,很多媒體上有關大學生就業的報道占據了相當的版面。然而,奇怪的是,媒體的報道一面是為大學生就業難深表同情,一面卻是為大學生“另類”就業感到驚訝甚至不乏挖苦。比如,最近很多媒體報道了河南鄭州大中專畢業生招聘會現場電梯被擠塌變形、玻璃門被擠倒的消息,報道主要是表達了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切同情,對目前社會的就業壓力表示深深的憂慮;但繼而,同樣的媒體卻對清華學生餐館打工、某大學畢業生養豬創業熱炒不止,其報道措詞不乏譏諷、鄙夷。這種模棱兩可、前后不一的矛盾態度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對大學生就業持矛盾態度的決不僅僅是媒體,社會上很多人對大學生就業都抱有和媒體類似的態度:一面是同情,一面是鄙夷。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不健康的就業觀念。
緩解就業壓力、實現充分就業需要改變就業觀念,但改變就業觀念的不應僅僅是大學生自己,更應該包括公眾。只有公眾改變就業觀念,創造寬容、理解、和諧的就業氛圍,幫助大學生從“天之驕子”、“國之棟梁”的夢幻境界中走進現實世界,放下架子,端正態度,踏踏實實的在職場上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終實現大學生就業的健康發展。
(責編:杜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