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首富,37歲的黃光裕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次,人們似乎對黃氏家族的財富故事更感興趣。
黃光裕出生于廣東省汕頭市鳳壺村。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黃光裕一家是這個村里最貧困的一戶。
黃光裕小時候,父親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母親曾嬋貞自然成了家里的頂梁柱。黃家有四個兄妹。黃光裕本名黃俊烈,1969年出生,排行第二,哥哥黃俊欽比他大3歲。大妹妹叫黃秀虹,小妹妹叫黃燕虹。由于村里可耕地很少,黃家的田地也就兩畝左右。全家主要的收入,就是靠母親做一些小買賣,賺每月十幾塊錢。家里三天兩頭斷錢斷糧。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使黃家兄妹從小就立志走出困境,最終憑著聰明才干成就了“國美”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二弟黃光裕:帝國教父
北京東方君悅酒店大宴會廳,由多家媒體共同承辦的“最聚人氣企業家”頒獎晚會正在進行當中。休息時間,與會人員三五成群聚在過道里閑聊,只見一個留著寸頭、身穿淺色西裝的年輕人走過來,目不斜視地穿過人群,向貴賓室走去。有人反應過來:他不就是中國大陸首富黃光裕嗎?
上百億的財富賦予了黃光裕耀眼的光環,但他顯然沒有閑心去享受這一切。他說:“有人勸我說,你這么大企業的老總,走路慢點行不行?但我覺得那樣太浪費時間了。”有人問他:“你覺得自己做得最奢侈的事情是什么?”他想了半天才勉強答上來:“可能是現在想吃點什么好吃的東西,不用再先問價錢了。”
有時間,黃光裕也會上網去看看關于自己的報道。從17歲開始創業,19年時間里他和他的“國美電器”受盡了同行的排擠和媒體的非難,黃光裕已經修煉得寵辱不驚了。
去年,關于黃光裕及其國美帝國太過霸道的報道屢見報端。有意思的是,黃光裕干脆給自己剃了個光頭,擺出一副完全無所謂的態度,似乎對“教父”、“價格屠夫”之類的綽號心安理得。但有知情人透露,那段時間他壓力特別大,以至于頭發掉得太厲害,只得“剃度”了事。
黃光裕做事、做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看1+1是否大于2。國美從家電零售行業拓展到房地產業和投資業,是基于這個理念;他在處理與部下、家族成員的關系時,同樣也是基于這個理念。
黃光裕及其統率下的國美電器,一直在爭議甚至非議中前進。
2006年初,國美電器在全國各地開了200多家門店,準備應付愈發激烈的“商戰”。同時,關于國美電器殘酷擠壓利潤的責難甚囂塵上。
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黃光裕動作不斷:先是與“華平投資”結成戰略性合作聯盟,華平投資將認購國美電器發行的1.25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及2500萬美元認股權證;緊接著,國美以69.87億港元收購黃光裕持有的國美母公司35%的權益最后,黃光裕通過“鵬泰投資”陸續增持中關村的股份,持股總數將達到17.07%,一躍成為中關村第二大股東……
經過19年的拼搏,黃光裕建立起自己龐大的商業帝國。
有意思的是,在胡潤的中國大陸百富榜中,黃光裕高居榜眼,但在同時公布的中國大陸慈善家榜單中,卻沒有黃光裕的名字。面對人們的“為富不仁”的質疑,黃光裕似乎有點不屑:“做一些慈善事業是應該的,但我不想公布,因為做慈善事業是修心,而不是修名,說出來沒有意思。”
據了解,黃光裕及其家族有據可查的善舉有這樣幾宗:從2005年1月13日開始,國美電器出資1000萬,啟動援建海嘯受災國孤兒院的計劃,其中黃光裕家族捐贈700萬元;據《汕頭都市報》報道,2004年黃光裕家族捐贈400萬元在家鄉修建了一條“國美大道”;黃光裕兄弟兩人先后捐資254萬多元,建設銅盂鎮鳳壺村敬老院、幼稚園等;捐資13多萬元支持鳳壺村曾厝的水改工程,圓了該村幾輩人的自來水夢;2002年初,在原潮陽市舉辦的“情系民心”水改義捐活動中,黃氏兄弟還現場捐資100萬元;與此同時,他們還先后捐資500多萬元支持汕頭市各縣區的社會福利事業。
至于為什么不站出來給大家起一個號召作用,黃光裕解釋:“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他覺得,作為一個企業家,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社會責任,也不要回避社會責任;到一定程度企業做大了,企業家就自然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家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自己的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投入到社會上去積極地運營。”
大哥黃俊欽:無冕之王
與弟弟黃光裕近年來聲名鵲起相反,大哥黃俊欽的曝光率幾乎為零,以至于他的名字出現在2004年胡潤的百富榜上時,黃光裕笑稱:“這回胡潤總算把他揪出來了。”
一直有傳言,說黃俊欽、黃光裕的關系曾經鬧得很僵,甚至一度叫各自的保安互相對峙。黃光裕對此傳聞進行了澄清:“那是手下人不懂事。”黃光裕認為,兄弟之間意見不和,從而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沒有根本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兩個人有各自不同的企業。
對于黃光裕來說,黃俊欽不僅是大哥,更是他走上商業道路的“領路人”。在家人的眼里,黃俊欽有技術方面的天才,從小就對組裝電器著迷。有一年春節,黃俊欽花了200元買了一個電視屏和一堆配件,在大年三十晚上鼓搗了整整一宿。初一早晨全家人一醒來,驚喜地發現他們可以用黃俊欽組裝的電視機收看節目了。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的經濟政策還不是很明朗,但“地下經濟”已冒著隨時可能“踩雷”的危險蓬勃發展起來。廣東開風氣之先,很多人投入了經商的浪潮之中。據知情人介紹,1986年,17歲的黃光裕便跟著19歲的黃俊欽開始出來闖蕩了。兩兄弟于1987年來到北京發展,經過一番波折,共同創立了國美電器。做生意之余,黃俊欽通過自學,掌握了高深的無線電技術和計算機知識。1988年,當時只有三四家門面的國美就開始用電腦收款,這在當時北京的很多大商場也是不可想像的,而電腦上使用的程序就是黃俊欽自己編寫的。
1993年,黃氏兩兄弟分家。黃俊欽創辦了新恒基集團,開始以罕見的低調在房地產業疾速擴張,先后在北京和外地相繼開發了新恒基國際大廈、北京靜安中心、鵬潤大廈(后轉讓給黃光裕)、沈陽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廈、皇家里茲飯店等項目。除了房地產,黃俊欽還涉足生物醫藥和網絡通信等領域,于2002年收購了上市公司“山東金泰”。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貧困的農村家庭養育的兩個兒子,竟然都名列中國富豪排行榜前列(在2005年胡潤的百富榜上,黃俊欽已經以55億的資產升至第13位)。當記者當面詢問黃光裕“兄弟倆到底誰更有錢”時,黃光裕回答:“他比我有錢,只不過他沒有上市罷了,他產業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諳熟房地產業務的黃俊欽,加上資本操作高手黃光裕,其效應該是1+1>2。
二妹夫張志銘:國美大將
“‘明天第一城’就如同我的電影一樣,走的是大眾路線,因此我對它有一種信賴。”2005年8月29日,著名導演馮小剛出現在“明天第一城”的新聞發布會上,對該樓盤極盡溢美之詞。
如此高調亮相的,正是已經單飛的國美二號人物張志銘及屬于他自己的地產品牌——明天地產。在為黃光裕打了12年工后,張志銘終于從一個職業經理人變成一個老板。
當年,黃光裕把國美電器交給二妹夫張志銘全權打理后,自己則開始從事房地產和投資業務。在張志銘領導下,國美1997年以后快速發展,并于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當時中國的家電零售業有“三張”之稱:南京蘇寧電器的張近東,山東三聯集團的張繼升,北京國美電器的張志銘。而國美的真正老板黃光裕卻很少有人知道。
張志銘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于1993年加入國美,曾是黃光裕的司機。黃光裕看他踏實肯干,日漸委以重任,一直做到國美電器總經理,是僅次于黃光裕的第二號人物。1994年,年僅21歲的黃燕虹也加入了國美,歷任鵬潤旗下萬盛源物業總經理、北京鵬潤房地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國美集團監察中心總監等職,后去國外讀書。黃燕虹和張志銘兩人因為工作關系經常接觸,產生了感情,于1998年結婚。
雖然面對黃光裕時顯得謹小慎微,但在國美員工的眼里,張志銘是一個善于納諫、博采眾長、眼光敏銳、處事干練的能人。據說,張志銘善于聽取每一個人的意見,在與員工溝通時,他從不打斷任何一個人的講話。而他的工作量大得嚇人,“在很多情況下,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即使如此,張志銘在國美頻繁的人事調整中,已經“不止五起五落”,但張志銘的成績也得了應有的回報:他從黃光裕那里分得了一定的股權。當黃光裕再掌國美電器后,張志銘已經積累了不少財富和資源。
張志銘2004年開始擔任鵬潤房地產總經理,具體運作開發“國美第一城”。據說,鵬潤房地產是黃光裕和張志銘兩人合股,黃光裕控股。2005年元旦,“國美第一城”開盤銷售,取得了巨大成功,給了張志銘不少信心。
9個月后,張志銘成立明天地產,攜“明天第一城”公開亮相。“明天地產”是張志銘100%擁有的房地產公司,年底要在立水橋和昌平分別開發各50萬平方米的住宅項目。有意思的是,明天房地產公司的LOGO與鵬潤的LOGO十分相近——紅黃基色不變,但是沒了麥穗,只突出了中間那只大鵬。
大妹黃秀虹:以二哥為榜樣
對于國美來講,上海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地方,黃光裕把這片區域交給了自己的大妹黃秀虹打理。
1991年來到北京后,黃秀虹從一般的財會人員,迅速升到現在的大區總經理,難免有人會質疑兄長對她的刻意提拔。但黃秀虹覺得不盡其然,因為一個人的發展平臺別人也許可以為你提供,但你能力的大小、發揮得好與壞,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黃秀虹認為家族企業最大的好處,就在于互相之間有一個天生的信任基礎,而不好的地方,在于別人總會以一種別樣的眼光去看你。黃光裕經常對黃秀虹說這樣一句話:“千萬別把這個企業看做是自己家里的,不然你絕對做不大。”黃秀虹最欣賞二哥的一點,就是他的責任感和寬容度,以及用人的獨到之處——他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重用一個人,什么時候不該重用一個人,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
國美像黃秀虹這樣級別的地區總經理,全國有十幾位,另外集團總部還有一大幫核心管理人員,而她又處在上海這樣一個敏感的地方,一絲半點的成績或者失誤,別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也是讓黃秀虹感到壓力特別大的原因。與事業的成就相比,黃秀虹的婚姻狀況卻不盡如人意。
黃秀虹的丈夫也在國美工作,兩人起初度過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時光,但后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他對自己在公司所處的職位越來越不滿。這種在工作中的不快后來演變成對妻子的抱怨。黃秀虹覺得很委屈,她感到自己的丈夫太狹隘,兩人的矛盾逐漸升級。
2001年,黃秀虹無法再忍受彼此的傷害,兩人結束了僅7年的婚姻。
黃秀虹生性是那種不喜歡交際的人,現在的職務越來越高,再加上前一次婚姻的失敗,所以對感情問題很是慎重。她想通過自己10年時間的奮斗,達到自己的事業目標,然后就退出來做一個專職的家庭婦女,在家相夫教子。黃秀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辦一個慈善機構,做出一番類似于德蘭修女的事業——黃秀虹家里幾代人都是天主教徒,兄妹一出生就受過洗禮,她覺得冥冥之中總有一種神的力量在召喚她。
(責編:杜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