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2006
2006帶著那么一點忐忑和憧憬、帶著那么一點遺憾和鼓舞、帶著那么一點幽默和羞澀毅然決然地離我們而去,當我們看著時鐘冰冷的指針刻板的走向下一個新年時,心底里多少都會有那么一點淺淡的余味和感傷。2006,我們該怎樣記住你?
回眸2006,第一個醒目而碩大的詞匯就是“和諧”。無論“八榮八恥”,還是“十一五”,還是“新農村”,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這“和諧”二字的早日實現。盡管事實上,2006不和諧的因素和表現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但不論怎樣,我們的國家畢竟又健健康康地成長了一年,我們每譴責和砭弊一次“不和諧”,我們多少都能向“和諧”更靠近一點。
2006對于電視人注定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因為《大國崛起》,體現了一個民族自信的胸襟和開眼看世界的氣度。從《大國崛起》開始,中國人學習和借鑒的眼睛歷史性地找到了一個更加理性而開闊的視角,同時也見證了中國人不遺余力探索發展的決心和勇氣。當一個民族能擺脫困擾百年的悲情意識,開始用清澈的眼光和深層的智慧理智地正視和尋找國家強盛復興之路,我想我們最起碼找到了“大國”的入口。
2006的另一個身份標簽就是“草根”。草根的基本內涵是“基層民眾”,是那些平日里與我們印象中的精英、時尚、流行等詞貼不上邊靠不上譜的那么一群人。草根具有先天的民眾精神、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這一切都在2006得到了經典而完美的展示——超女、博客、好男兒、選秀、惡搞、郭德綱、《武林外傳》……2006無疑是屬于“草根”的一年,這一年里,我們為草根們瘋狂,為草根們驚嘆、為草根們感動、為草根們叫好,當草根和平民偶像就這么突然地站到了時尚和流行文化的最前沿,我們所有人都有點措手不及。
2006年的最后一個重要印象是“文化”。當余秋雨已成往事,易中天正如日中天。2006的文化圈,紛亂異常:國學、私塾、孔子、淑女、標準像、拜祖、炎黃二帝雕刻、梨花體、裸奔出書……不一而同。讓人心涼的是,一些人為名為利的這么窮折騰后,當讓更多的人由此而失去了對文化和民族精髓最基本的敬畏后,我們的精神脈絡延續向何處?(劉治良)
中國人為什么會誤讀世界
《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了一組名為《中國人誤讀的世界》的報道,列舉了一些被中國人“誤讀的世界”。比如“伊朗人恨死美國人”“韓國人愛國不買日貨”等。對于這些誤讀,《國際先驅導報》評價說:當“世界誤讀中國”為國人義憤填膺時,人們卻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著這個世界。
再怎么有心理準備,都還是會有一種被媒體長期愚弄的不快?;蛟S是百年積貧積弱的心態做怪,也或許是因為一些別的什么原因,國內的媒體轉載世界各國的報道時,往往只從自己中意的角度進行選擇。一組報道,國外不同的媒體會有不同的反映,但國內多數媒體的做法并不是選擇各個不同的意見一同刊發,而是將其中一點合自己意的意見單獨挑出來進行“特殊”包裝和大肆渲染。
由于所有的信息都是從媒體中得來,長期人為造成的信息單一,不僅使得中國人誤讀世界,還令國人的弱國弱民心態難以改變。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指出,弱國弱民心態的特點,第一是喜歡夸大自己的成就和優點;第二是不喜歡提及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第三則是很介意人家的批評,不能冷靜反思。弱國心態的本質是缺乏信心,對于國家來說是弱國心態,延伸到個人,則屬于弱民心態:虛榮、自卑、嫉妒、逆反,不能正視現實,無法正視自己。弱國弱民心態就像一劑鴉片,讓國人看不到他國的優點,也無法正視自己的弱點。
“寵辱者驚,大患者省”,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世界,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聽到贊揚之聲,也不該沾沾自喜,不可一世。不如別人,不該是去詆毀別人,而是想辦法壯大自己,真正從勢力上超過他。仇恨使人愚蠢,對強國和強者的嫉妒和仇恨于強國強民無益,只會使人開脫自己積弱的主觀責任,而將所有責任全部推給客觀原因。太過不自信,太在乎他人的好評,也只偏聽偏信他人的好話,便無法正視自己的弱點,無法反省和改正,出現的結果將是固步自封,離發達文明漸行漸遠。
(子夜的曇)
是制度羞辱了我們還是我們羞辱了制度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總能聽到對制度的呼喚:腐敗了,是制度不完善;任人唯親了,是制度不完善;假冒偽劣充斥市場了,是制度不完善……“制度”,成了我們堆積過失的筐,只要出問題,那就是制度不完善。那么什么樣的制度才叫完善呢,恐怕誰也回答不出來。
最近讀到兩個故事,忽然感到“制度”是冤枉的,因為再好的“制度”,我們不去尊重它,那也是一個擺設。
在德國慕尼地區黑森林的一個墓碑上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的一個冬天,幾個德國人為了躲避戰爭來到森林邊。天氣寒冷,他們需要生火取暖。自然而然,這幾個德國人走進森林,準備砍一些樹生火。就在他們準備動手時,發現森林邊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未經當地州政府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得砍伐森林里的樹??吹竭@個牌子,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悻悻地回去了。當時因戰爭州政府早就無法正常運轉了,換句話說,州政府不存在,也就無法得到許可。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望樹興嘆。由于天氣實在太冷,結果他們全部被活活凍死。
故事之二是中國一位老岳丈請五位女婿喝酒,要求他們每人都必須帶一斤酒來,五位女婿都打起了小九九:他們帶酒我帶水,四斤酒兌一斤水,還是有酒味的。結果五位女婿都想到了這個主意,五斤“酒”匯到了一塊,老岳丈置辦了一桌豐盛的菜,大家舉杯同飲時,喝下的只能是水。
讀這樣的故事,我就得出這樣的體會:這個世界,如果每一個人都過“聰明”,把對制度的成信丟在一邊,這個社會還有秩序嗎?由此我在想,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制度,任何法規你只要想鉆它的空子,就一定可以找到空子可鉆。中國一直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傳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向來不缺法律、法規、條例、規章、制度,缺的只是執行的原因。
走筆至此,我想十分痛苦的詰問:是制度羞辱了我們還是我們羞辱了制度?(羅宗華)
男女比例失調值得關注
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1月11日公布的我國首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稱:由于我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到2020年,20-45歲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十幾年后,我國將有很多成年男子面臨找媳婦難的尷尬局面,有很多家庭、父母將為兒子的“婚姻大事”飽受熬煎。
男女性別比例失衡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廣東省曾在農村地區做過調查,有45%的農村家庭抱有“養兒防老”的想法,有30%的家庭希望生育兒子以“傳宗接代”。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和遍地開花的“B超”檢測,讓男女性別比例失調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作為世界上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最高的國家,如果不能采取更加堅決、有效的措施,將給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引發的社會問題在我國已經開始凸現。在一些偏遠落后的農村,拐賣婦女的案例時常見諸報端。在城市,眼光高的“白領”女士因為擇偶標準高成為老大難;而低收入、低素質的男子,因為無人青睞而徘徊在婚姻殿堂的門外……調查表明,2005年以后,新進入婚育年齡的人口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婚姻擠壓問題顯現。專家提醒說,男女比例失衡所導致的社會秩序混亂,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嚴重隱患。
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迫在眉睫的大事。為了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很多地區都曾出臺相關措施。江蘇曾嘗試專項立法,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禁止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終止妊娠。廣東省的地市財政拿出???,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發放獎金。深圳市嚴肅查處違規鑒別胎兒性別賺黑錢的事件。
然而,這些政策和措施雖然產生一些好的效果,卻并沒有從根本上鏟除重男輕女思想的土壤。落后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使養兒防老思想依然有廣闊的市場??磥?,要改變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局面,除了嚴格落實人口政策、加大宣傳的力度,還要加快完善農民養老制度,讓天下的父母親少一點后顧之憂。(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