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商行的初步重組方案即將呈報給銀監會。”2006年的最后一周,中國銀監會一位官員向《財經》記者透露了廣州市商業銀行(下稱廣商行)啟動重組的確切消息。
與此同時,廣州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15日成立,包括廣商行在內的一批廣州市屬金融機構,將統一由其控股。新公司注冊資本23億元,是從廣州市政府投資公司——廣永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分離而來,廣永旗下的金融類資產悉數劃歸廣州國際控股集團。后者將以廣商行第一大股東身份,成為這家銀行重組的主角。
消息人士透露,廣商行重組將納入廣州國際控股集團的統一部署,與后者控股的廣州農村信用合作社、廣州科技信托投資公司、萬聯證券等“打包重組”。其中,廣商行和萬聯證券的重組計劃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
與2006年11月最后落幕的廣商行引資重組同步進行不同,廣商行重組將采取“先重組,后引資”的方式。這家廣州市屬最大的金融機構在當地擁有超過80家網點,2005年末總資產達566億元,但不良率高達40%左右。
廣州市將繼續向其注資,同時剝離不良資產,以期完成資本充足率和不良率達標,政府在繼續保持對廣商行控股地位的同時,下一步再考慮引進外資。
重組緊迫
廣商行前身為廣州城市合作銀行,1996年由廣州市49家城市信用社整合組建而來;成立伊始,受兩家支行非法高息攬存造成的巨額虧空所累,一直背負巨大包袱,2001年一度瀕于關閉。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廣商行派駐監管小組展開清理整頓。廣商行現任董事長姚建軍為當時的監管小組組長。姚上任后,開始施行“刮骨療毒”式的管理變革。
此后,廣商行對外宣稱逐年減虧,至2003年底,首度實現盈利900萬元,2006年預計盈利可達1億元。但扭虧為盈后的廣商行仍背負大量不良資產。《2005-2006年度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廣商行不良貸款率高達40%。另一方面,廣商行資本充足率至今仍在6%左右,被銀監會歸于高風險處置的“第五類行”。
時至2006年,國內銀行業面臨重組“大限”,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必須在2007年1月1日前完成資本充足率達標,資產狀況先天不良的各地城商行備感壓力。當年10月底,全國各省市五類、六類城商行及當地政府負責人陸續赴銀監會,上報重組方案。12月初,銀監會再派出督導組前往廣東省銀監局聽取匯報。廣商行的初步重組方案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爐。
盡管“大限”在即,但“關掉一家機構是很難很難的”。銀監會一位官員對《財經》記者說,銀監會的態度是強調期限推動重組,但在2006年12月之前關掉所有的高風險銀行并不現實。
早在這一輪資本充足率達標“沖刺”之前,廣商行的引資重組也已提上議程。匯豐投行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匯豐在2002年即與廣商行有過意向性的投資洽談。后因考慮外資銀行至多只能入股兩家國內商業銀行的限制,遂將投資方向轉向了上海銀行和交通銀行。
香港東亞銀行則于2004年中開始與廣商行頻繁接觸,雙方一度簽訂了意向性框架協議。2005年10月,東亞銀行還對廣商行分行行長以上的高管進行了信貸業務培訓,這被外界視為參股廣商行的信號。期間,花旗、淡馬錫等多家國際戰略投資者也對廣商行表示出投資的興趣。
曾任廣東銀監局高層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廣州市政府自2001年起大力推進廣商行引資重組,數年來未曾停步,至2006年下半年“已有比較大的進展”,然而時至今日,廣商行的重組思路已與之前大不相同。
先重組后引資
長期關注廣商行重組的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廣商行最終確定“先重組,后引資”的方式,與廣州市政府成立地區性金融控股集團的籌劃直接相關。
2005年4月初,廣州市發改委頒布《關于大力發展廣州金融業的意見》(下稱《意見》)。配合這一文件,廣州市政府設立了金融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廣州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也從副局級單位升格為正局級。即將遞交銀監會的廣商行重組方案,正是在廣州市金融辦的主導下制訂的。
上述《意見》提出,廣州將整合地方金融資源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知情人透露,《意見》所指的“地方金融資源”,囊括同為廣州市政府控股的廣商行、萬聯證券、廣州科技信托以及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尤其是廣商行和萬聯證券,外來投資者一直都很感興趣,但廣州市政府不想拱手相讓,希望將其整合進同一個金融控股集團,壯大本地的金融力量。”
萬聯證券一位中層表示,《意見》頒布后,廣商行和萬聯證券的重組幾乎同步。萬聯證券曾在2005年提出過一套重組方案,但因市政府組建金融控股集團一事尚無定論,萬聯的重組和增資擴股計劃也一直沒有結果。
接近廣州市政府高層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成立廣州市地區性金融控股集團的初步方案早在2005年就提交給國務院,但方案至今未獲批復。廣州市政府轉而在2006年末先行成立廣州國際控股集團,可視為一種折衷性安排。
廣州國際控股集團由廣永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分離而來,廣永董事長李舫金目前暫時兼任廣州國際控股集團法定代表人。廣永是廣州市最大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此前的投資范圍涵蓋實業、金融等眾多領域。廣州國際控股集團成立后,將接收從廣永剝離出來的金融類資產。
目前,在廣商行總計30.02億元的股本金中,第一大股東廣永以21.21億元的出資持股廣商行70.65%。這一股東地位今后將被廣州國際控股集團取代。
另悉,廣州市常務副市長沈柏年將最終出任廣州國際控股集團董事長。在2006年底召開的中共廣州市第九次黨代會上,現年60歲的沈柏年卸任廣州市委委員、常委,其常務副市長一職也即將到期。
接近廣州市金融辦的人士透露,廣州市政府承諾,至遲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對廣商行和萬聯證券的重組,“目前先由廣州國際控股集團對廣商行的不良資產進行剝離,下一步才是引資談判。”
政府扶持
廣商行內部高層向《財經》記者透露,未來廣商行引進外資將“不止一家”。
廣州市金融辦公室主任周建軍在2006年末曾公開表示,歡迎有實力的外資銀行特別是港澳銀行,參股成為廣商行的戰略投資者。他預計,廣商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的工作將在2007年進入實操階段。
廣商行董事長姚建軍素來主張“在條件成熟時”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姚所指的“條件成熟”至少包括兩方面,即廣商行自身的資產質量足以賣出好價錢,以及出價者實力雄厚。
關注廣商行的投行人士表示,廣商行地處珠三角的核心,對港澳地區的銀行尤其具有吸引力,在業務上與廣商行多有合作的東亞銀行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可能。但最終誰能問鼎,還要看實力、出價等綜合條件。廣商行重組方案中,將如何解決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東亞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陳棋昌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已與廣商行“談了很多次”,但仍未有結果。“我們要考慮的是廣商行的壞賬多不多,收購價錢是多少。而且目前單個外資銀行最多只能參股20%,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廣商行的大股東。另外,如果我們參股了一家內地銀行,也不想有其他的外資銀行和我們一起進去。”
知情人透露,在廣州市政府眼中,東亞銀行未必是廣商行引資的最佳選擇,他們對于實力更強的外資銀行仍然有所期待。
“廣商行和國際戰略投資者一直在談判。”銀監會一名官員表示,城商行的風險化解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階段外資機構和廣商行的洽商很難有實質結果——“如果政府不拿出一個明確的剝離壞賬的方案,這么一個無底洞誰肯往下投?”
廣商行的巨大歷史包袱眾所周知。廣商行董事長姚建軍曾在2002年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歷史上形成的不良資產,都像水泥一樣凝固了,連灰都收不回來了。”
“廣商行不良資產規模上百億元,盡管它近年來有一些業務做得不錯,但僅靠自身力量解決壞賬還很困難。”銀監會一位官員表示,“一切都要看政府的力度。”
據悉,廣東省政府也一直相當重視廣商行重組,這將是繼深圳商業銀行、廣發行引資重組之后的省內第三大金融機構重組。而作為廣商行的控股股東,廣州市政府多年來也一直在著手消解廣商行的歷史包袱:2000年、2001年,廣州市財政局分別向廣商行注資5億元、7億元;2005年底,廣州市再向廣商行增資10億元,銀行注冊資本金增至30.02億元。
這次增資,正是當時廣州市政府常務 會議通過的廣商行重組方案的核心內容,意在盡可能消解廣商行的歷史包袱,為引入戰略投資者鋪路。
銀監會一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眼下他們正緊密關注廣商行的重組進展,敦促廣州市政府落實對廣商行重組的一系列財政支持。“本屆廣州市政府即將換屆,我們要求下屆市政府做好接手的準備——大的推動主要還是依靠政府。”
本刊記者于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