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德國舉行的八國首腦峰會上,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成為中心議題之一,西方國家將氣候變化問題政治化趨勢明顯,氣候變化開始成為多邊外交和國際政治博弈中的一張王牌。
多年來,控制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是歐盟國家內政外交的一面大旗,各種減排計劃和法規在國家政策文件和戰略報告中頻頻閃現。今年3月,歐盟首腦會議通過了《歐盟關于2012年后國際氣候制度目標》文件,倡議在2012年后建立新的全球減排目標和制度。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案,今年八國峰會東道國德國修訂國家氣候保護計劃,并把氣候變化列為此次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的核心議題。在英國的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今年4月17日首次把環境問題作為討論內容,就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公開辯論。英國外交大臣貝克特呼吁建立一個盡可能廣泛的國際政治聯盟,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來解決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英國把氣候變化問題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進一步增加了環境問題的政治色彩,標志著環境問題的政治化趨勢上升到了新高度。
西方國家政壇人物和媒體近來也熱衷拿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做秀”。據報道,不久將成為英國首相的布朗在自己的競選綱領中承諾更加注重環保,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他的“競選綱領中惟一較具體化的部分”,即建造5個“生態鎮”的計劃。他宣稱,這些“生態鎮”都將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標準。最近,法新社記者發自北京的一條題為《中國媒體低調處理廢氣排放新聞》的消息,說中國主流媒體對前不久在泰國曼谷舉行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家會議未作報道,并將此事與今年“五一”期間北京經歷40年一遇的非正常高溫“掛起了鉤”,言下之意,中國媒體在刻意回避全球變暖問題。不管這位記者用意如何,但其報道反映了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環境問題存在偏見。
實際上,中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并將此視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前不久,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并批準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胡錦濤主席在5月9日與美國總統布什的通話中也有意就氣候變化問題交換意見,表示中國愿與美方及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動能源及環保問題的國際合作。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開展的環保事務,參加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等50多項涉及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并積極履行這些條約規定的義務。中國加強和推動與周邊國家或相關地區的合作,建立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機制,定期進行政策交流,討論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中國積極開展環境保護領域的雙邊合作,先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等42個國家簽署雙邊環境保護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中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贊譽。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逐漸成為政治話題,氣候變化問題政治化凸顯,減少污染排放已從環境保護問題上升為大國較量的新領域,環境問題已成為國家間政治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環境問題涉及各國的利益,因此,隨著環境問題政治化程度的加深,國家之間將圍繞環境問題產生新的沖突與合作。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國際關系內容的變化,傳統安全問題逐漸減弱,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從而使得國際關系格局愈加復雜。西方國家出于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把能源、氣候變化與安全聯系起來,大做文章,除了爭奪產業調整的先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主導權外,還可借此渲染“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責任論”,對中國施加壓力。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覺,積極開展雙邊、多邊外交,多做宣傳和解釋工作,同時,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認真履行我國應承擔的國際義務,以減緩國際社會壓力,并爭取在未來的大國之間的非傳統安全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