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普京總統發表2007年國情咨文,內容涉及俄羅斯的整體狀況和國家內外政策的基本方向。很多內容引起俄羅斯國內外的關注,如:強調了反對外來資金干涉俄羅斯內政;指出比例代表制的重要意義;表示進一步加強俄羅斯武裝力量;建議俄羅斯考慮停止履行《歐洲常規力量條約》;并再次正式表示不再謀求下任總統任職。然而,就國情咨文內容傳達的根本目的而言,普京在向世人傳達了一個政治信號:俄羅斯的發展需要繼承性。
“繼承性”的“潛臺詞”:已有的模式與未來的發展
普京認為他已經找到適合俄羅斯發展的政治經濟模式,在后普京時代俄羅斯的最高政權繼任者只需要堅持已有的發展模式,繼續保持俄羅斯政治經濟的穩定。俄羅斯學者也認為: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已經確立“普京傳統”。
普京當前關注的焦點,當然有2008年政治接班人的問題,也不乏對首次按比例代表制進行國家杜馬選舉的擔心,但他更加關注的是俄羅斯的未來。“繼承性”的潛臺詞就是:俄羅斯不應只關注在今明兩年的選舉,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俄羅斯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一個歷史時期的發展。
正如普京自己強調的:在他發表的8篇國情咨文中,幾乎每篇都不只是評估了國內形勢和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且還明確了社會、經濟、外交內政、安全和國防等領域的優先任務。也許沒有涵蓋所有內容,但它實際上仍是相當具體的、有根據的、理性的俄羅斯發展計劃。這項計劃的完成需要全社會共同進行創造性的工作,需要在未來投入大量精力和財政資源。
“繼承性”的政治基礎:當前俄羅斯的政治形勢
當前俄羅斯的政治形勢極大地堅定了普京在國情咨文這樣一個“風向標”式重要場合公開作出這一總結性和前瞻性的政治表態。
俄羅斯當前政治價值觀的保障。2006年12月2日,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召開七大,已經明確將“主權民主”思想定位為黨的意識形態基礎。這一政治舉措有著重要意義,普京在今年國情咨文中兩次對此做出積極回應。咨文一開始就強調:對于俄羅斯的發展而言,人民精神上的團結以及道德準則的一致與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同樣重要。一個社會只有有一套共同的道德綱領體系,才能夠設立并最終實現偉大的目標。在咨文的結論部分,普京再次重申:俄羅斯要利用所有相關的最現代的方法,能產生新事物的最新穎的渠道來處理面臨的問題,同時還應該依靠俄羅斯人民在幾千年歷史中凝練出來的道德、精神財富。只有這樣才能明確國家正確的發展方向,俄羅斯才能走向成功。
決策的政治過程中存在分歧與沖突是很自然的,是政治體制的特征之一。權力之爭常常是因為政治精英對如何管理社會,如何分配資源等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引起這些分歧的重要因素是政治精英在目標和價值觀上的不同以及實現目標和價值觀的手段不同。當前,以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為主要代表,大多數俄羅斯政治精英在價值觀問題上的一致,無疑將對俄羅斯的政治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政權黨的政策保障。在“統一俄羅斯”黨的七大上,大會針對2007年國家杜馬選舉通過的綱領性聲明中提出了在主權民主原則基礎上復興俄羅斯的戰略,包括三大優先任務——人口、反腐敗和創新性經濟,以及十大發展任務——消除貧困、醫療、教育、青年政策、工業政策、農業政策、發展地方自治、加強護法體系、加強政黨體制、為非商業性組織活動創造條件。
這與普京今年國情咨文的內容,尤其是經濟部分的很多民生內容相互對應。普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經濟的優先發展任務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性經濟與經濟現代化。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是一個經濟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普京擔心的是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缺乏這種適應能力,尤其擔心不能適應技術創新的挑戰。普京認為,沒有科學領域的發展,俄羅斯經濟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俄羅斯需要打造與世界科技發展挑戰相適應的科技實力。普京在咨文中尤其強調,俄羅斯必須要按部就班地加強武裝力量,要把這項任務同國民經濟力量相比較,同國際局勢的潛在威脅和進程相比較。
政黨格局的有利態勢。2007年3月11日,在俄羅斯14個地區舉行的議會選舉以“統一俄羅斯”黨的勝利告終。惟一一個沒有獲勝的選區是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該選區的大多數選民將選票投給了“公正俄羅斯”黨。本次議會選舉活動“統一俄羅斯”黨得票率最高,得票率超過50%,俄羅斯共產黨、“公正俄羅斯”黨與俄羅斯自由民主黨得票率都在10%左右,這四個政黨均跨過法定的7%的門坎。這被認為是今年12月國家杜馬選舉的預演。根據此次選舉結果,最有可能進入新一屆國家杜馬的政黨為“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俄羅斯共產黨和俄羅斯自由民主黨。
國內政治版圖的有利格局。“統一俄羅斯”黨目前擁有120多萬黨員,是俄羅斯共產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以及“公正俄羅斯”黨黨員的總和。當前69位聯邦主體的行政長官是“統一俄羅斯”黨黨員,在65個聯邦主體的議會中“統一俄羅斯”黨占據多數。
“繼承性”的政治內涵:歷次國情咨文和第二任期政治舉措
就普京歷次國情咨文而言,2000年強調強國之路的途徑是國家制定規則;2001年提出整頓憲法秩序,加強對地方權力治理;2002年明確提出把懲治腐敗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并提出兩條具體辦法:一是進行行政改革,二是加強法制;2003年強大的現代化國家的三大任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消除貧困、武裝力量現代化;2004年提出了俄羅斯新時期“富民、改革、強兵”的發展戰略,其實現途徑是繼續轉換政府職能,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2005年的國情咨文被總統的政治幕僚概括為主權民主;2006年強調穩定的政治形勢應該轉化為革新本國工業的動力。就普京第二任期的政治舉措而言,有兩點尤為重要。第一,2004年8月,對549家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限制私有化;第二,從2005年開始到近期,在銀行、飛機、船舶、鐵路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組建國家控股的大型企業。
從以上兩個方面,至少充分表明四點繼承性的政治內涵。
第一,強調國家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國家及其體制和機構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著強大權力的國家對于俄羅斯人來說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不是一件要去反對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是任何變革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力。”
第二,強化政府職能的同時,避免行政臃腫,努力進行行政改革,精簡機構。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轉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
第三,加強國家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人員掌控戰略性企業,不等于說官僚掌握經濟命脈。就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就俄羅斯核能源問題表示:建議創建一個聯合所有核能源工業企業的專門團體。這個團體將在國內、外市場開展活動,同時還將負責解決有關國家安全利益的問題。對此應該制定專門的法律。
第四,全國性政黨是防范地區分裂促進國家統一的最重要工具,可以保證親普京選民有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核心,可以進行改革和使方針政策具有繼承性。
“繼承性”的外交特點
就今年國情咨文而言,普京在臨近俄、美選舉年時,針對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言詞犀利,這在以往的國情咨文中很少見。這至少表明三點:第一,俄羅斯對美政策的強烈反應是對200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以來美國對俄“圍堵”政策的反抗表現。第二,俄羅斯國力近年得到迅速提升,而美國陷入了伊拉克戰爭以來的全球困境。同時,在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俄羅斯對美戰略需求也在下降。在這樣的戰略態勢下,俄羅斯從2006年以來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第三,普京可能希望通過國情咨文的外交表態,為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大選制造麻煩,從而為美國傳達一個信號:下任美國總統必須調整對俄政策。
普京尤其就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整體取向明確表示: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傾向于采用實用的、非意識形態的、協同合作的方式解決我們面臨的迫切問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指的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文化,不強迫他人采用不適合的發展模式,加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自然進程。國際生活的民主化問題,國家和人民間交流的新道德標準,以及擴大國家間經濟與人道協同合作的問題具有特殊的作用。現代俄羅斯恢復了自身的經濟潛力,意識到了自身的力量,努力與各國建立平等關系,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一切。俄羅斯只是像世界所有國家一樣,捍衛自己的經濟利益,利用自身的實際優勢。
就國情咨文的“繼承性”主旨而言,普京在外交領域的用意在于:第一,為繼任者留下必要的外交遺產,框定俄羅斯對西方以及對美政策的基本方針;第二,強硬態度為了迎合俄羅斯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為繼任者爭取民意。類似退出《歐洲常規力量條約》的表態,其對國內民眾心理的影響大于國際反應,這也是普京政權希望看到的。
“繼承性”的歷史意義
其一,普京戰略有相當連貫的一致性。普京執政之初鞏固國家憲法秩序,解決國家生存問題,但他從一開始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俄羅斯在政治經濟模式上必須有重大的改變。只有制度改進,才能確保經濟發展,而社會發展的績效對于一個轉軌國家而言比政治承諾更重要。普京曾經在2002年表示:“國家完善的進程,它的鞏固——這自然是優先方面之一。實際上,從1995年開始,我們就處于所謂的改革進程之中……但革命到一定時候應該結束,而應開始建設進程。這一建設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應是在新的基礎上鞏固國家機構,在當前的情況下,是在新的民主的基礎上。從這個意義上講,鞏固國家基礎,完善聯邦關系,加強司法體系,完善管理原則,自然列入議事日程。這里最重要的任務是加強多黨制和為國內各政黨的發展創造條件。”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同樣作了如下總結:無論俄羅斯處在哪個時期:革命動蕩時期,抑或是蕭條時期——俄羅斯幾乎總是希望變革。所有人都希望能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而當代俄羅斯的政治家們不僅有義務要知道這一點,還有義務去研究、執行具體的實施計劃。隨后普京強調了他在任8年中國情咨文所制定計劃的可操作性。普京的言外之意就是俄羅斯拒絕任何革命,需要繼承他的已有戰略和策略。從本次國情咨文來看,俄羅斯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將俄羅斯建成現代化強國,有強大的經濟、先進的技術、發達的社會和具有影響力的主流價值觀。總之,普京的意義在于留下了治國理念,后普京時代將帶有深深的普京傳統的色彩。
其二,從俄羅斯政治轉軌的歷史進程看,葉利欽時代完成向三權分立憲政制度的轉變,普京時代是對憲政制度的鞏固,是一種治理國家模式的重大變化,并且普京努力確立了以主權民主為代表全社會的價值觀。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政治轉軌經歷了制度變遷——制度鞏固——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政治轉軌進程。
其三,俄羅斯避開西方式自由的民主化,而以建立符合俄羅斯民族特性和實際情況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實現強國目標,至少目前看來是可行的。當然,俄羅斯雖然以現代化取代民主化以圖發展,但也只有通過長期的艱苦的非對抗的努力,才能實現經濟與政治的現代化,才能重振雄風。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本文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