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沂蒙農民”,憑著行者的執著和堅毅,在沂蒙革命老區建起全球最大的控釋肥生產研發基地,攪動了農業與化肥產業的“生態革命”。

出身草根,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苗木業開始,到“借蛋孵卵”的食品廠;從以“扒大皮”為主的“江北最大破爛王”,到化肥行業的“黑駿馬”;從“泥腿子”到創新研發出世界領先的控釋肥技術;從“零”起步到爭當世界控釋肥產業領軍人;從肥料行業“小字輩”到世界最大控釋肥產品供應商;從“沂蒙小民企”到為中國創造世界名牌——萬連步僅用八年時間完成了這一切。
鑄造“扒大皮”精神
1995年4月,萬連步拉起一幫原來同在食品廠(哪個食品廠)的同仁,注冊成立了以回收再生加工廢舊塑料、舊橡膠輪胎為主的臨沭縣科貿公司,坐地當起了“破爛王”。主要業務是回收再生塑料的主要原料——大皮(舊汽車輪胎),扒大皮看似簡單,卻非一般人能為。濃濃的膠臭令人作嘔,剔除隱匿在大皮里的鋼絲,需要很大力氣,人手經常被鋼絲勒得鮮血直流。
“這就是我們鑄造的‘扒大皮’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創業,追求卓越,永不言敗。有了這個共同的價值觀,還有什么苦難不能克服呢?”萬連步經常這樣激勵員工。領導魅力+團隊協作力=‘扒大皮’精神,初創者之一、現任金正大公司銷售公司經理的李華波,則用公式表示了這一精神。
1998年初,面對當地整個農資市場充斥著低標號的復混肥,剛剛注冊成立山東臨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萬連步,為生產出高標號的優質復混肥,與技術人員連續守在車間達70多個小時。40℃高溫、不間斷地大密度工作,人的鼻腔被燒出了血水,眼睛酸澀、臉上被滾燙的化肥顆粒燒起串串水泡……天道酬勤,試驗終成正果!
如今,“扒大皮”精神已成為金正大企業的靈魂。
賭命搏出奇跡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化肥上的投入占農業投入的1/2;我國化肥年消費量在4700萬噸以上,占全球總量的1/3;我國農民每年用于購買化肥的費用達1500億元,但化肥養分的利用率僅為35%左右。化肥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原料,其使用率和利用率之反差可謂驚人。同樣也是一組數字:我國化肥有效成分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多億元,相當于全國1000多家化肥企業的產品白白地倒進地里,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估量。
或許純屬偶然,但偶然中定有必然。在國外的大超市里,萬連步看到了“控釋肥”——一種被譽為“施肥技術的一次革命,21世紀的綠色環保肥料”的新型肥料,其售價竟然是自己生產化肥價格的10倍!萬連步的心動了!控釋肥不僅能掙錢,還節約資源,每使用一噸控釋肥,就可以減少一噸傳統化肥的用量。這樣的誘惑,萬連步經不住。 然而,控釋肥是世界上極其尖端的一種肥料。面世40多年來,這種技術一直被世界上少數幾家公司壟斷著,他們享有高額的利潤,對技術封鎖嚴密。這項工程前期投入就得上億,沒有巨大的財力、人力做支撐,無疑“天方夜譚”。萬連步又有多少錢呢?一年也就是2000萬元的利潤,五年,才能湊夠這個數。
萬連步沒有退卻。在真正決定投資控釋肥項目時,他的手一直在顫抖。要知道,一旦簽下這個字,公司的命運就從此改變。做好!是中國肥料一個先導者!做不好!金大地公司可能就從此消亡了! 萬連步像霧里看花一樣,有一種前途未卜的感覺。這是豪賭,是將身家性命都押上的豪賭!
萬連步賭命一搏,中國的第一條控釋肥生產線,啟動了!
工廠幾乎所有的技術人員,都天天泡在車間里,一噸一噸的化肥扔進去,一批一批的廢料生產了出來。 然而,沒有一個人見過控釋肥的生產線,外國公司的技術封鎖告訴萬連步一個道理:“想吃饅頭要自己蒸”,誰也指望不上。
因為實驗失敗產生的廢料,高達3000多噸,折合人民幣800多萬元。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萬連步的壓力也越來越重。天天泡在生產線上,技術人員凌晨兩點走,他就陪到兩點。三點走,他就陪到三點。
職工急,老總更急,但老總急要在心里,俗話說:帥穩兵心定,帥亂兵心散。萬連步不斷的安慰技術人員:慢慢試。
從2005年初上馬控釋肥,到年底,大把的鈔票扔進去,一粒合格的產品都沒有出來。巨大壓力之下的萬連步,只有咬著牙堅持、再堅持。
2006年農歷正月初八,一個讓萬連步終身難忘的日子。這賭命一搏,終于掀開了“底牌”。好長時間大家都不敢相信,控釋肥這條生產線真的做起來了。
這是一條由中國人自己一手設計,一手安裝,一切從零做起的能夠規模化生產控釋肥的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的誕生意義不在于中國能生產出合格的控釋肥成品,而在于終于打破了國外企業對這一領域的壟斷,并動搖了國外控釋肥生產企業的定價權。
這條生產線的誕生標志由我國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控釋肥產業世界尖端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發展。

這條生產線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的控釋肥產業進入國際市場,且以國外同類產品一半的生產成本,擁有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優勢。
這條生產線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的廣大農民也用得起被稱為“貴族肥料”的控釋肥。
2006年12月,年產80萬噸的控釋肥生產線在山東沂蒙山區落成,名不見經傳的金正大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控釋肥生產基地。
攪動 “生態革命”
作為一個對時代和歷史都負有強烈責任感的本土企業家,“窮不能沒志,富不能忘本”,萬連步心里時刻裝著家鄉父老。為了讓農民更好掌握控釋肥技術,萬連步在全國同行業中成立了第一個農化服務“110”平臺,并從各農業院校、農科院聘請了40多名專家組成咨詢團常年輪流值班,晝夜不停。同時,“110”服務還義務為全國各省市,特別是糧、油、菜、花卉主產區的土地建立了測土分析檔案,實現服務網點建設和銷售區域無縫覆蓋。通過這些服務,使多種技術得到推廣,提高了農民的知識水平,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大力推進了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水平。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曾言:中國不缺乏產品,不缺市場,而最缺具有戰略性思維的企業家。萬連步把放眼全人類生存與大農業發展需要作為企業發展理念,以敢于“第一”的氣魄搶占全球化肥產業的尖端制高點,成功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自主創新研發模式。
對一家企業而言,誕生8年尚屬“孩嬰階段”,涉足控釋肥產業不足一年的金正大還處于“襁褓之中”,萬連步卻打造出世界最大的生產研發基地。
萬連步利用創新體制成功實現控釋肥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其作用已不局限于企業行為或者商業價值,而是上升到全人類的生存意義。
萬連步攪動的是農業與化肥產業的“生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