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戶籍的含金量,通過配套改革剝離戶口的福利含義,消除遷移過程中的非常規動機,將其還原于資源的重新配置過程。
居住證擬從“A、B”到“長、短”
早在2007年1月 19日召開的深圳市政法工作會上,相關領導強調要抓緊落實推行居住證的各項準備工作,進一步完善《居住證暫行辦法草案》,確保2007年上半年在鹽田區開始試點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向全市推廣。深圳市公安局負責人介紹說,《居住證條例草案》已經多次修改,最新一稿規定,居住證分A、B兩類。其中A類是由來深人員自愿辦理。該證“含金量”高,持證者可以在深圳享受一系列待遇和服務,對該證設置的功用涉及勞動就業、上學、就醫、租房等,將來還會延伸到工商、稅務、銀行等方方面面。如果沒有A證,辦理以上事項會被拒。B類為在深圳短期逗留人員辦理,居住期達到30天就需要辦理,有效期為半年,到期可以延續。此證功能單一,只是記錄來深人員的信息,不可享受A證所享受的待遇和服務。

“現在不能講叫什么A、B證,而叫長、短期證,因為叫A、B證有歧視之嫌,”深圳市公安局一警官向《小康》記者透露:“原計劃4月份深圳居住證進行試點,看來恐怕要在5月左右進行了”。
他解釋說,居住證牽扯到社保、醫療、公交等,科技含量高,工程巨大。將來,居住證,屬于萬能證,租房可以用,上地鐵上公交還可以刷卡,為了解決相關問題,春節前,由市政府牽頭,把相關部門集中起來進行協商了。但是,實施的時間表,始終沒有出來。
究竟哪些人可以辦到長期證,長期證可以享受哪些待遇?該工作人員回答說,在深圳務工、投資、自主創業、有合法住所、有海外人才居住證者等6類人,才可以辦理長期證。
常年在深圳擺攤賣菜的農民,不可以辦理長期證,必須具有營業執照的才能辦理,同時務工人員是指常年在工廠里工作的。拿到長期證后,孩子可以在深圳上學,但也不可能和有戶口的深圳居民的孩子絕對平等。這位工作人員補充。
戶籍和流動人口比例倒掛難題
“深圳是世界上暫住人口最多的城市,”一位不愿暴露姓名的深圳市公安局警官向記者透露:“深圳的暫住人口已經超過千萬,這還是警方可以掌握的數字!”
據調查,深圳市的戶籍人口,只有近200萬,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處于“嚴重倒掛”狀態。
這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極大關注。深圳市政協委員裘一民指出,深圳面臨三大問題:即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比例嚴重倒掛,環境逐步惡化,人口素質偏低。
按照深圳警方的說法,巨大的流動人口流量,還給深圳治安帶來巨大壓力。早在1984年深圳就采用了暫住證制度,對非戶籍人口實施管理。而隨著人口流動和人戶分離現象的日益普遍,暫住證制度的實施阻力越來越大。特別是2003年孫志剛事件發生后,收容遣送制度被廢止,暫住證制度的強制性失去了法律依托,辦證率直線降至50%以下,暫住證作為社會統計、規劃和管理之人口學依據的功能已喪失殆盡。
2006年8月,深圳出臺了旨在控制人口的“1+5”文件。但遺憾的是,“1+5”文件仍然沿襲了暫住證制度的老路。它并沒有對暫住證制度本身的合理性進行全面的反思,而是將人口管理的失控歸因于該制度貫徹得不夠徹底。
以居住證代替暫住證,是深圳對于外來人口管理的最新對策。
換湯不換藥?
自從深圳實行居住證的說法出臺,就引起強烈反響。
持有深圳戶口的李先生說:“如果沒有暫住證,也沒有居住證,政府用什么方法掌握人口動態進行管理呢!”
“居住證啊,聽說要辦理了,可是俺只能得到B證(長短證的最新提法,他還不知道),有啥用啊”,江西井岡山的趙師傅在深圳羅湖區某學校附近,邊賣水果邊講述了他的故事:“7年前我來深圳時花了300塊錢辦暫住證,馬上又要辦居住證。”年近50的趙師傅,在深圳漂泊了5年,卻沒有找到一份相對固定的工作,擺小攤每月的收入在2000左右,自然買不起房子也辦不了A證或者長證。
“認為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給深圳城市管理和服務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他希望靠一紙居住證,就解決深圳的社會治安問題。而居住證直接排擠出門的就是最弱勢的民工,顯然這是把民工當作了假想敵人。”山東臨沂籍的深圳某廣告公司職員李小姐認為:“深圳居住證制度與此前的暫住證制度,還有一字之差,其實換湯不換藥,而且加重了流動人口經濟負擔,有歧視流動人口的嫌疑,依然還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深圳工作5年的廣告公司員工李先生認為:“這項制度,還是沒有惠及深圳的最下層民眾,他們的養老、醫保等待遇依然無法解決”。他還說:“2001是中國戶口改革年,但之后,改革的步伐就像個小女人躑躅不前,無論是實行暫住證制度還是實行居住證制度,字里行間的核心就是一個管字,透出的是一種濃厚的對外來人口的歧視氣息,卻找不到外來人口應該享有的權利以及充分的尊重。居住證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別延續城市戶口與農村人口的出身性歧視制度”。
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王才亮認為,為搞好治安實行某種有針對性的制度,這本身就是“有罪推定”理念的產物,更是本位主義和本位利益主義的體現。假如實施,這就是一種隔離政策,歧視政策。平等權也是公民的一項憲法權利,政府政策不能差別化對待公民,否則必定有違公平公正與社會正義。
“居住證背后,掩藏的差別才是問題的實質。在現代法治國家中,憲法以最高權威的形式確認了公民的普遍平等權,但因為A、B證(長、短證)造成人與人的差別的標簽化,顯然與憲法的要旨相悖”,深圳的法律工作者胡先生在羅湖區某律師事務所告訴記者。

戶籍改革是根本出路
長期從事中國農村問題及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研究的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忠法認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與方向,是消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戶口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統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戶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都陽說,改革的配套性如何,決定了改革的成效。由于戶籍制度改革需要以其他配套措施的改革為前提,因此,簡單地從戶籍制度本身入手,采取城鄉一體化的辦法并不能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戶籍的含金量,通過配套改革剝離戶口的福利含義,消除遷移過程中的非常規動機,將其還原于資源的重新配置過程。
他認為,西方有些發達國家的社會安全號碼制度,很值得研究借鑒——每個公民,都有一個終生不變的社會安全號碼。這個號碼動態記載個人的身份資料、教育閱歷、供職變更、家庭情況、財產情況、納稅報告、信用記錄、違規違章違法記錄等,好像是一個活的個人檔案資料庫,然后全國聯網,在社會生活的各種場合發揮作用。由于這個號碼是不能偽造的,記載的內容是不可抹掉的,因此,人們通常會非常謹慎地對待有可能違規的問題,不愿留下不良記錄。在美國,不僅本國常住人口,其他居住相當一段時間的外國暫住人口,也要辦理社會安全號碼,很快納入到整個國家的管理體系當中。這樣,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政府部門以及銀行、保險等機構隱瞞自己的真實情況。
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實施“A、B證”,還是“長、短證”,深圳對于外來人口更平等、更有效的管理,更有賴于中國戶籍制度的改革。而在中國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時,期待著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也有同樣的速度。
公安部正在抓緊研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擬取消戶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逐步放寬大中城市戶口遷移限制,顯然這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