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中國又一個創業高峰,也是又一個創富機遇,是中國真正的財富時代,因為其中包含了中國真正需要的創業精神和財富精神,這也必將構成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
與1980年代和1990年代相比,這是又一個創業高峰,或許也是中國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道路上,在市場經濟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時代性創業機遇。如果再次失之交臂,這樣的創富機會將可能再也不會出現。在全民創業浪潮中,知識分子作為最后覺醒的創業群體,將有望成為打造未來中國經濟實力的中堅力量。
李熙德的“中國夢”
李熙德對他的中國名字很自豪:李是中國的大姓,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王朝唐朝的族姓,熙是光明的意思,德嘛,對中國人來說,是最不能缺的,我又是德國人,正合適。

2007年3月一天的早茶時間,在北京CBD的一個差不多完全中式茶館化的星巴克咖啡廳里,李熙德操著熟練的漢語,面對《小康》記者的好奇,娓娓道來。他的德國名字叫弗郎克#8226;杰根#8226;瑞奇,是定居在瑞士的地地道道德國人,但他說話的神情早已沒有德國人的刻板、嚴肅和矜持,而多了分中國人的熱情、靈活和包容。現在,他的公開身份是歐亞思(HORASIS)國際構想集團總裁,他在亞洲10多年的居住、學習和工作經歷,讓他除了白膚黃發藍眼證明自己是個“老外”之外,他對亞洲尤其對中國的了解一點都不“外行”。
“許多德國人現在普遍比較喜歡到知名大企業工作上班,但我更喜歡冒險,喜歡創業,在達沃斯和中國的工作經驗,使我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潛力和機遇。現在我創辦的這家公司業務的重要內容,一個就是舉辦中歐商務論壇,已成功舉辦2005年和2006年兩屆了,一個就是為中國企業到歐洲發展做商務咨詢,現在中國不是鼓勵走出去嘛!那我得先走進來,才能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像李熙德這樣懷著“中國夢”的外籍來華創業者,在國內已經越來越多。不僅北京CBD到處閃耀著他們的身影,在北京望京新區,甚至形成了一個韓國人聚居區,韓國人來華創業為韓國人服務的包括醫院等各色韓式風格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就連中韓對照的生活指南類出版物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中國每年僅引進的海外專家就超過44萬多人次,在華就業的外國人超過6萬多人。自1989年至2001年,共有67名外國人取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拿到了中國“綠卡”。自2002年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致公黨中央和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向大會聯合提案,建議給予來華工作的外籍人員永久居留證后,北京、上海、西安、廣州、深圳、安徽等地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對來華外籍創業人員給予優惠。由于中國“綠卡”制度的實施,也極大地激勵和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到華創業投資。
丹尼爾“出口轉內銷”
丹尼爾的中國本名葉東生,在中國河南出生長大,但已是在美國呆了20年的旅美華人,1986年隨著第一波出國留學潮“托福”出去的。平穩安定的生活,以及擁有世界實力最雄厚的醫療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高薪,并沒有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優越感。
“我要是早點回國就好了。”6年前,他專門回國參加應聘剛成立的上海創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時就開始后悔,后來幾乎每年都要回國至少兩次,結果到了2006年,他終于義無返顧地幾乎放棄在美國的一切,簽了半年的簽證,回到國內,試圖尋求事業上的合作伙伴,把他在美國的所學所長回報給生他養他的祖國。“在國外,也就是一份工作,但我想在國內創業。”
徐朝龍顯然比丹尼爾更果敢,更先一步。這個可以說已經融入日本上流社會的旅日華僑,幾年前從世界500強企業日本京瓷集團駐華首席代表一職辭職后,就著手組建了中日合資公司——花美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出任總裁。幾年間,他的美容連鎖機構就開了100多家,遍布三線城市。
像丹尼爾和徐朝龍這樣類似“出口轉內銷”的海歸回國創業者,現在已經屢見不鮮。據有關部門的一項調研成果表明,目前80%以上的留學人員希望回國創業。“國內現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并不亞于國外,尤其是互聯網這條信息高速路的暢通無阻,國內外的差距正在極大地縮小,加上中國正處于轉型期所創造的事業和商業機會遠遠多于國外,這就極大地吸引了海外留學人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美歐亞國際商務咨詢公司董事長王輝耀,作為回國創業較早的“老海龜”,對海歸回國創業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實際上,近幾年國家對海歸回國的激勵政策也起到了相當的吸引力。北京市幾年前就規定:即使加入了別國國籍,高層次的歸國留學人員,在申請創業基金、子女回國就學、購買房產和社會保險等方面也將享有國民待遇。北京一直是留學人員歸國創業的首選,其中60%以上的海歸人員希望在北京發展。據統計,目前北京地區歸國留學人員有11萬余人,約占全國1/5;來京創業工作的留學人員4萬余人,約占全國的1/4。
沒畢業就創業
2006年9月,年僅21歲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2003級學生吳瑩瑩,被美國軟件公司Topcoder公司聘為年薪50萬元的亞洲區副總裁兼CEO,成為目前在中國的美國名企中最年輕的高級管理人才。2006年底此事披露后即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據說,當初,微軟和雅虎等一些全球知名企業均向吳瑩瑩發過邀請。但最后她還是選擇了不甚有名的Topcoder公司。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坦陳,相對而言,Topcoder則是一個創新型的企業,在中國剛剛從零開始,無論對于公司和個人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與一個高管人員相比,她更喜歡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創業者,“一個從零開始,扎扎實實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的創業者。”
近幾年來,大學生創業幾乎成為一個社會熱詞而為人們關注。幾年前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現在逐步出現了“沒畢業就創業”的跡象。
更讓人吃驚的是,一批“80后網絡新秀”尤其“后生可畏”。康盛世紀CEO戴志康(26歲),PCPOP公司的CEO李想(26歲),MySee公司的CEO鄧迪(26歲)、技術主管張鶴翔(24歲),163888翻唱網CEO鄭立(25歲),MaJoy總裁茅侃侃(24歲),非常在線首席執行官趙寧(24歲),“創智贏家”暢網科技首席技術官陳曦(25歲)……這些生于1980年后的網絡新富豪,他們憑借著自己的執著與專注,憑借一股創業精神,憑借獨特的創意和網絡虛擬空間,20歲出頭就管理上千萬的財富,以親身的實踐抒寫著21世紀網絡創業神話。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擇業指導處處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畢業生就業指導分會秘書長曹殊研究員透露,2007年預計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從2006年的400萬人增至480萬人左右,預計2007年實際需要就業的人數在500萬人以上。但勞動力市場需求增長并不大。“就業人數增加,崗位卻基本不增,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曹分析說。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極為嚴峻的情況下,創業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解決就業的途徑,而且大學生創業利于促進科技創新與有效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在繁榮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大就業。”不少專家對此指出。目前,復旦大學在設立創業學課程的基礎上,成立了創業中心,對促進大學生創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學生創業有望成為創業大軍的一股新生力量。
知識創造財富
已過花甲的知名經濟學家陳瑜教授早已從政界退休,但不甘寂寞的他,繼續了他從大學時代就已經開始的研究,終于在2006年將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新時期的經濟難題——消費疲軟,推出了他獨創的 “消費資本化”理論。為了更好地將這一理論付諸實踐,他成立了專門的業務機構——世界新經濟研究院。一年多來,僅這本專著就為他帶來幾十萬元的收益,“知識創造財富,這是我工作的時候還不能真正體會得到的。我的余生,就是著力將這個理論通過實踐造福于國家和社會。”
1999年3月,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啟動,由此正式揭開了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工作的序幕。從最初的技術開發類,即應用型科研院所,到后來的社會公益類,整個改制的范圍不斷擴大。在此大的背景下,不少科研人員通過種種方式和渠道,成立面對社會和市場的研發機構,甚至經營類的公司。以科研人員和學者專家為核心的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到創業的價值,他們不再不屑于“發財致富”,而逐漸擺脫過去所謂“清高窮酸”的形象,努力通過將知識轉化為財富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生命意義,一批新式“儒商”群體已開始登場中國的企業家階層。

機會來了
伴隨著創業規模的發展與壯大,中國成為眾多海外創業投資基金覬覦的熱土。
VC概念1985年引入中國后,幾經波折,到2005年前后才又開始重新火熱。 據統計,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投資金額高達17.78億美元,這一數字創出中國創投史的新高,也把中國推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僅次于美國)。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投資總額達到129.73億美元。VC投資324個項目,PE投資129個項目,由VC/PE支持的31個項目實現IPO。
以整體退出情形來看,從1994年到2005年11月(問卷調查截止時間),共有108家創投基金所支持的企業實現了上市(IPO)或并購(MA)。從行業的類別來看,以廣義IT(包括電信、互聯網、軟件、IC、IT服務)及傳統產業的企業退出案件為最多。以地區分布來看,投資在浙江地區的企業所獲得的退出回報最高,回報算術平均數高達24.06倍。以個別行業退出的報酬率高低來看,投資在網絡企業的退出回報率最高,其中算術平均數為13.70倍。
調研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在未來5年,外資VC將會持續性地把中國視為投資重點,TMT(電信、媒體和網絡科技)和新能源是VC更看好的領域,而VC之間對于好項目的競價和爭奪會更激烈,投資項目的總體質量和VC業績都會得到提高,同時,投資退出活動也會更加盛行。
“在美國,創業被視作經濟高速增長的秘密武器,即創業是發動機,創新是汽缸,創業投資是汽缸的高速燃料。創業投資的動向往往是投資的晴雨表,這無疑在預示著,中國已經并正在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創業投資熱地之一。”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金融處副處長、北京大學創業投資中心原副主任劉健鈞博士分析說。
經濟增長新引擎
“這是有宏觀背景作支撐的”,國內知名經濟立法專家朱紹平對《小康》解釋說,“與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密不可分。”
他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已處于起飛階段,如果說1980年代~1990年代,中國經濟是在奠定基礎的話,現在已到了展翅欲飛的時候了。十幾年的市場經濟機制建設使競爭更加激烈更加充分,國有、民營、外資三類經濟三分天下,現在逐漸處于同一發展競爭平臺,一個旨在公平正義的越來越好的法律環境正在形成。中國全面入世已開始迎接全球正面的國際化競爭,但勞動就業的嚴重不足,都促使創業成為了更加理性的選擇。而國家從發展戰略上更加重視打造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從過去注重生產規模的創業逐漸轉變為注重創新的創業。
早在三年前,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單祥雙就公開提出,“目前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投資時代和新創業時代。”深圳創業投資公會會長王守任認為,“創新與創業精神已不再是過去二十年內少數人掀起的幾朵誘人浪花,而是正在成為中國億萬民眾踴躍參與的一股浪潮,特別是生命力旺盛的龐大中小創業企業群。”

據了解,到2006年10月底,中小企業數已達到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個體工商戶達到3800多萬戶。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繳稅收,分別占全國的58%、68.3%和50.2%。中小企業的發明專利占全國的60%以上,研發新產品超過全國的八成,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可以說,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引擎。
下一個是誰
2006年12月15日,與阿里巴巴身處同城的垂直電子商務網站——浙江網盛科技(002095.SZ),以“純互聯網第一股”的概念成功登陸深圳交易所,股票一開盤即報價68.10元,漲了383.32%,之后連續三次被深交所強制停牌。
而在兩年前,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同時標有中國市場和Google技術概念的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每股27美元,開盤價每股66美元,當日沖破每股150美元,收于每股122.54美元,成功募集了8660萬美元。
李彥宏創造了納斯達克的一個奇跡,網盛科技創始人孫德良證明了中國市場電子商務的價值。同他們一樣,這樣的創富者在一個一個不停地誕生著。
2003年,梁建章奠定中國在線旅游服務新模式——攜程網,成為中國酒店及機票預訂市場的整合者;2004年,陳天橋開創中國網絡游戲產業創新模式的盛大網絡;2005年,江南春奠定在全球范圍內皆屬首創的樓宇聯播廣告模式的分眾傳媒;2006年底,季琦開創了中國酒店連鎖業…….
這些企業和企業家都有著他們的共性:由知識性企業家創立、在比較和借鑒國際商業模式基礎上做出重大創新、并構建起一個服務平臺的新興企業。他們在資本的催化下,在短期內快速實現蛻變。他們與傳統的制造業、以及技術性企業不同。無論網游、在線訂票,還是分眾廣告、連鎖酒店,在當年都奠定下一個全新的產業。

時事造英雄。從李彥宏、梁建章、江南春,到以陳天橋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知識英雄崛起,如果說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是借助政策、實業創業實現創富,那么這一代多半是新技術、新經濟,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
而他們之所以被稱之為時代精英,并非因為其擁有令人欽羨的財富,而在于他們的智慧和執著,他們沒有因為時局困頓而改變自己的追求,這是他們的人生使命。
中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更多的知識英雄將在大潮中涌現。下一個會是誰呢?
(《小康》記者張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