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創業時代的比較,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出新的創業時代留給知識分子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希望。
1980年代——政策型創業期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國家戰略決策后到1989年的10年間,集中于1980年代的前中期。由于改革最初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力度遠大于城市,因此農村的致富機會也遠多于城市。當初一些因為“出身”問題而被打倒的所謂“黑五類”等極度貧困生活無著落人群,因為迫于生存問題而于絕境中冒險一搏而崛起,或者由于承包集體資產嘗到甜頭逐步積累起了原始財富。從農村專業戶發家的農村萬元戶和由城市最初下崗工經商發家的城市工商個體戶是其代表性人群。主要以粗加工制造業為主要財富積累載體。他們更多的是靠政策、靠勇氣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們追求財富的初衷和目的也主要是“為了生存”。這個時期基本上是勞力與財富的結合,大多是“被迫的非理性致富”。突出特征是借助政策優勢,靠勞力積累財富,而以個體戶為創業形式,因此可以稱為“政策型創業期”。由于缺乏創業的基本組織依托,個體戶形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1990年代——實業創業期
從1990年后鄧小平兩次南巡到2000年的10年間,集中于1991年~1993年。當時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標志拉開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浪潮。典型事件是海南大開發“淘金熱”,深圳證券交易所“買股風”,以及因為經濟過熱實行的宏觀調控“硬著陸”。改革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城市,尤其是國有企業。這時許多城市居民尤其是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的“公務員”,一方面看到了巨大市場利益,一方面比普通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且已經掌握了較常人豐富的市場和社會資源,從而毅然決然地“辭職從商”或“辭官下海”,“下海”幾乎成為一時的風潮和時尚。與此同時,由于與市場經濟體制本應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法律體系不健全,他們有更多的依靠“權力尋租”而致富的時代機會。這也決定了他們主要是靠商業和貿易進行原始積累。他們更多的是靠關系、靠交際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們追求財富的初衷和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活”。這個時期普遍存在權力與財富的結合,大多是“狂熱的非理性造富”。我們不妨稱之為“紅頂商人時代”。突出特征是通過商業貿易積累財富,而以公司為創業形式,因此可以稱為“實業型創業期”。
21世紀前20年——知識型創業期
從2001年到2020年20年間。這不僅是一個年代的變化,更是一個世紀的轉換。這個階段是中國經濟從規模增長型向質量進步型的轉變時期。一個典型事件是中國已全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已開始全面的正面接觸。互聯網、交通、通訊使普通人的信息溝通日常化生活化,一個虛擬世界開始與現實生活交融。
對于經常靠理性生活的知識分子,因為擁有相對平穩的生存狀態和缺乏足夠的冒險精神而往往比社會發展的平均節奏慢上半拍。他們往往需要在看得清、拿得準的時候才愿意付諸行動。而中國入世及以法治國更多地增加了社會發展的確定性,尤其是中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愈加清晰也排除了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與此同時,在衡量人生價值的貨幣化現實面前,在資本的力量日益強大的社會現實面前,自身擁有的知識智慧和社會地位與直接分配到的財富的不公平,尤其是同比與社會的差距以及社保的不足,也使他們產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他們開始改變過去對于金錢的偏見和對于財富的單純清高的態度。他們覺悟了,他們坐不住了,他們開始行動了。他們要把知識轉化為財富。
這批人將成為中國的第三個創富時代的主體人群。他們更多是通過把他們的技術、專利、創意等知識產權,與資本嫁接而進行原始積累。他們更重要的是靠智慧、靠知識挖到第一桶金。他們追求財富的初衷和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生命”的價值。到這個時期,文化和智力與財富真正開始聯姻結合,大多是“積極的理性創富”。我們不妨稱之為“儒商時代”。突出特征是依靠新技術、新信息、新思想、新創意以及入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新視野而積累財富,創業形式則更加靈活,甚至只是一個網頁,因此可以稱為“知識型創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