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之本在人,所謂的小商販之亂,絕非解禁之錯,而是管理滯后之過。能否服務好管理好小攤販,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

“城管來了!”隨著尖叫,攤販如小雞看見老鷹一樣的“抱頭鼠竄”,水果滿地滾蔬菜散滿地……如此一幕,曾經在無數大中城市上演,如今還在許多城市繼續,而在重慶,隨著對擺設小攤點有條件的解禁,這將成為小商販們過去的夢魘。
路邊攤重得解放
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擺小攤成為街道一景。也正是這些小攤,成就了一批人的財富之夢和眾多人果腹的事實。隨著“城市文明”的升級,小攤點逐步被小區市場和超市所替代,而小攤販則在城管的大棒下,變得“雞鳴狗盜”起來。
2007年3月16日,重慶市細雨霏霏。
“允許我們擺攤就是政府給了我們一條生存出路”,下崗職工林女士在南屏區峰林大酒店附近,對《小康》記者說:“我擺個云吞攤,我們全家3口的生活就有了著落。”
“民生大于市容,比起市容來,民生更重要,過去對小攤販的管理,主要是驅趕加沒收,這既不人性,效果也不好。” 2007年3月19日,重慶市市政管理委員會主任郭汝齊在接受《小康》記者的采訪時說:“重慶的解禁正在逐步推進當中,2007年6月18日前,要完成。截至目前已經在主城9區和高新區、經開區規劃出443個攤區,可設置攤點11169個,計劃解決15754困難戶就業問題。現在已經擺設攤點8000多個,實現困難戶就業10000余人”。
談及解禁淵源,郭汝齊說:“近年來,重慶花大氣力整治市容市貌,有些市民認為他們生活都有問題,不應該這樣。結合對街巷的整治,響應市民的呼聲,我們就規范小攤販,允許在指定的區域擺攤設點,以解決市民的生計問題”。
在回答《小康》“如何既照顧貧困人群,又避免環境污染?”的提問時,郭汝齊解釋:“靠的是民主決策,科學規劃,還有嚴格管理。是否擺攤點,要取決于居民意見,由社區委會進行調查民意,多數贊同才算通過;在哪里擺攤,要先規劃,居民區密集的地方就不設攤點;對攤販的宣傳要跟上,保潔要做好,經營時間嚴格控制,不允許超過半夜12時”。
郭汝齊介紹,工商、城管等都不收攤販任何費用。
“在市場經營,要交納多種費用,現在不收任何費用,是否有不公平競爭問題?”面對記者的疑問,郭汝齊說:“當然有,但攤點的容量有限,我們迫切要解決的是貧困人群的就業問題,對象也是有要求的。”他還解釋道:“審核特困人口的權利交給了居委會,他們最清楚基層情況。”
贊同多于反對
對解禁的看法,自然難以異口同聲,但在《小康》調查“對于解禁,您如何看待?”時,67%的人表示贊成,僅有21%的人明確表示“反對”。
在重慶市巴南區李家沱,一位拎著塑料袋剛采購歸來正在歇腳的李姓老者,告訴《小康》記者,他家離市場遠著哩,通常是一次購買較多東西,放在家里慢慢吃。他希望本地也能像其他區域那樣,能夠有小販在小區門口賣蔬菜。他還說,只要管理好,就是一箭雙雕,既方便了居民,也增加了就業。

“我們是下崗的50多歲的弱老工人,開店,缺本錢,打工沒有人要,只有靠這一雙勤勞的手擺攤。” 重慶市高新區蘭花小區王師傅指著身邊的李師傅對記者說。
《小康》調查中,81%的贊同者,贊同的理由是“解決就業,便利居民”。
在表示贊同的時候,也有一些居民表示擔憂,“攤販們給我們提供了方便,但是也給環境造成了污染。”重慶市高新區南方花園社區的居民李大媽告訴記者:“商販只把錢帶走,而隨隨便便把菜葉扔下,環境會很臟很亂,看著不舒服,聞著難受”。重慶市大渡口區的張師傅則認為:“方便好啊,可是商販的運輸車輛,還有大家的嚷叫聲,也很要命的。”反對解禁的人中,23%的人擔心“既擾民又損害市容”,13%的人認為“不利文明城市建設”。64%的人表示“不好說”。這64%的“不好說”應該就是政府管理的彈性空間。如果能管理好,自然就沒有反對了。
學者們在接受《小康》采訪時,則表達了對解禁更深刻的認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叢虎認為,過去文明城市的標志是沒有小攤;而擺小攤是貧民的生存需求。為了達到所謂文明城市的目標,政府就堅決取締小攤,侵害民眾的謀生權。謀生權與文明城市,孰輕孰重?這根本就無需爭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市容管理與市民謀生之間尋求平衡。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多年來一直呼吁對馬路設攤“開禁”。他認為,謀生權是第一位的。一個城市的市容,固然很重要,但是與老百姓吃飯的問題相比,就只能排到第二位,這種排序不能顛倒。政府倘若既沒有能力解決好“就業難”問題,又沒有能力為老百姓提供生活基本保障,也沒有能力將老百姓力圖通過自食其力解決生存問題的行為納入相應管理渠道,會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行政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張鋒教授指出,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講,馬路攤點解禁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之間的權利平衡問題。如果政府主管部門采取得力的監管,破壞市容、公共衛生、交通秩序等問題也可以避免。
解禁后如何管理

十年前,記者就在新疆庫爾勒夜市,看見了讓人驚奇的場面,一望無際的夜市,地上居然沒有亂扔的垃圾。攤主告訴記者,自己的范圍,自己清理,自己保持,衛生不合格就要被取締。
歐美發達國家,同樣也面臨怎樣對待小商販的問題。他們對小商小販的管理,絕非棒殺,而是嚴格保護積極管理。
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市場,聞名世界。攤位沿塞納河而建,一半架在河堤上,對著道路的一半可以靈活打開。攤位上主要出售古董、書籍、小玩意、各種風俗畫等等。看得出這些攤位多年前設計時,就考慮了市政需要,給行人留出了足夠的行走或駐足的空間,游人們在攤邊或淘寶或留影,都能各不妨礙。這些攤點有的白天營業,有的入夜開張,氣氛輕松隨意。而警察的主要任務是監管交通與治安。
留學美國的張先生告訴《小康》記者,在美國的小商販,經營方式多種多樣,申請經營所必備的“許可證”手續簡便易行,而且多數城市是免費的。通常,商販要整齊地在人行道邊上或廣場四周排列,且十分注意衛生。在美國,警察是唯一的執法人員。他們對于無照經營的小販,所做的主要懲罰是開罰單,并不沒收他的物品。但絕不允許屢罰屢犯,否則就有“牢獄”之災。
“有人認為馬路上沒有小商販,全是鮮花草坪和名貴樹木,還有香車美女,叫和諧;也有人認為在馬路上擺個小攤賺點活命錢,讓肚子不饑餓叫和諧。”事實上,共同富裕、秩序井然、環境優美的境界,才是大家所追求的和諧。城市管理之本在人,所謂的小商販之亂,絕非解禁之錯,而是管理滯后之過。而能否服務好管理好小攤販,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