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學習活動是外顯過程與內隱過程的統一,傳統的教育與學習理論只注重以理性思維為核心的外顯學習過程,卻忽視了普遍存在的、無需耗費認知資源的高效內隱學習過程。本文著眼于內隱學習并試圖對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作出探討與解釋。
【關鍵詞】外顯學習,內隱學習,無意識,人工語法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3—0042—03
一、引言
近幾年來,內隱學習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內隱學習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語法范式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其方法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帶來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反過來,理論上的深入又促進了方法論的完善。但是內隱學習的研究仍然是一個亟待開拓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其在實踐中的應用研究。不論是從研究范圍、對象、方法還是從研究人員、設備來看,都不完善。在這個階段,不足與彎路不可避免,討論與爭議勢在必行。
二、內隱學習的提出
歷史上第一個明確通過實驗對內隱學習進行研究的學者是Reber。該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復雜知識的無意識獲得問題。所學材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任意排列但事實上卻符合一定“語法規則”或者說是由某些語法規則生成的字母串,這些語法是人工語法或狀態限定語法,與被試掌握的自然語法并無關系。由于這種語法相當復雜,被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意識地學會,所以Reber認為它特別適合于用來研究內隱學習問題。
具體研究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習或記憶任務,要求實驗組被試學習并記住由人工語法生成的一些字母串,字母串打印在卡片上,每張卡含有四個字串,稱為一組(set),但并不告訴被試這些字母串順序蘊含一定規則,只告知他們這是一個記憶實驗;另外,設有一個控制組,學習由同樣一些字母構成、但順序隨機的字母串,方式完全相同。對第一組字母串,實驗組被試在能完全復述出來之前的平均錯誤數為18,而隨著學習的進行,對第七個字母串,平均錯誤數低于3;但對新學字母串沒有規律的控制組,錯誤數從第二組開始就一直在8個左右起伏。
進一步,在第二部分,也即測試階段。告訴實驗組被試,說他們先前所學的字母串雖然看起來沒有規律,但事實上順序上存在著一種復雜的規律,并要求他們對新的合語法和不合語法(即合規律與不符合規律)的字母串進行分類,結果發現,他們正確分類的比率為69%,顯著高于50%的機遇概率。綜合兩部分結果,Reber認為,被試在實驗中確實已經無意識地獲得了字母串所蘊含的語法規則,從而證明了“內隱學習”的存在。
在接下來的十余年時間里,Reber和同事們用人工語法進行了多項拓展式的研究。同時,他們還用概率學習的程式進行研究,也產生了基本類似的結果。
三、內隱學習的研究歷程與趨勢
1.研究歷程
60年代后期,包括整個70年代,人們并沒對Reber的這個概念和有關的研究表現出多少興趣,沒有太多的人引用他的成果,也很少人去驗證或模擬他的研究。然而,在80年代中期之后,奇跡出現了,內隱學習成了心理學界、尤其是學習和認知心理領域最熱門和最受關注的課題,成了“將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的最重要課題之一(楊治良,1994;劉耀中,1998)。
2.研究趨勢
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未來應著重以下幾方面問題的研究:
首先,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實驗研究方面,應更精細地對內隱學習的認知加工各子過程進行劃分和研究,更系統地探索內隱學習的特征,以及與外顯學習的區別。
其次,進一步深入地開展跟內隱學習現象相關的神經心理學研究。
最初正是由于對健忘癥和腦損傷病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實驗性分離使人們發現了內隱與外顯認知的差異,并引發了后來大量的研究。
第三,進一步開展內隱學習的計算機模擬研究。
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四種類型模擬人工語法內隱學習任務的計算機模型:分別是Druhan和Mathews提出來的THIYOS分類器系統,Scruan-Sehrieber和Anderson的競爭組塊模式,Brooks和Hintzman等人的例子模型, 以及Dienes,和Cleeremans與McClelland等人分別提出來的聯結主義模型(BerryDienes,1993)。
四、內隱學習的特點
五、關于內隱學習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內隱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關于內隱學習的研究
(1)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關系
樊琪(2001) 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被試,以真實的自然科學概念形成過程及其中的內隱與外顯學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①概念形成過程中存在著內隱學習;②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不僅在概念形成路徑的形態和趨勢上非常一致,而且在效率上也相當接近;③外顯學習的效率高于內隱學習,但內隱學習的潛力很大,可忽視;④用言語啟動的內隱學習效果明顯。
綜上可以發現,在知識的獲得中,內隱學習不同于外顯學習,且在很多方面優于外顯學習。內隱學習的潛力很大。
(2)內隱學習的影響因素
邵志芳(1998) 以大學生為被試,利用自行設計的復雜規則產生出不同難度的任務系統,進而以實驗闡明了內隱學習的三個特征:① 在任務難度極大的情況下,內隱學習并不發揮作用;② 在任務難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內隱學習開始發揮作用,這仿佛是一個閾限;③ 隨著任務難度逐漸降低,內隱學習效率也隨著提高,但最終停止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不再繼續上升。
內隱學習表現出不同于外顯學習的特點,其影響因素也有所不同,可以簡單地將影響內隱學習的因素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材料因素(包括材料的難度、序列位置等) 、學習者因素(練習程度、生理特點等)和環境因素。
2.國外關于內隱學習的研究
國外對于內隱學習的研究主要是以人工語法的方式進行的。
Mathews、Russ和Stanley等人也一直在探索內隱學習過程,他們研究的重點是當內隱學習發生在下述幾個復雜任務中時,檢驗言語知識和任務操作之間的關系。這幾個復雜任務是:The Bathlet task;The Reber Grammer;The Berryand Broad bent task等。在Reber語法的研究基礎上,他們檢驗了學習者用言語傳達人工語法知識給另一個人的能力,使用了一種稱為“Yoked techniquc”的技術,其做法的顯著特點是在設計內隱學習任務時以一個簡單的記憶任務為匹配。實驗表明:被試能成功地把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的知識傳遞給連接部分即“看不見的伙伴”的被試。研究者使用的字母串是從擴增的有限狀態語法形成中產生的,它是在Reber語法上增加了一個步驟,這樣在不增加環路特點的情況下能產生更多的正確串。
六、內隱學習在生活中的體現及相關現象的理論解析
1.嬰幼兒期言語規則的無意識習得
人類的許多知識,尤其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驗,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無意識地習得的。如在母語的習得中,嬰幼兒一開始學說話往往是不合語法的,但卻能逐漸地變得合乎語法,并能準確地表達;而孩子本人并沒有留意這些語法規則是什么,并且也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學會的,或者說意識不到學習過程的存在。即使在課堂教學環境下,學習者的許多語法知識也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獲得的。這種現象是一種典型的內隱學習。
從信息加工角度分析,這一時期嬰幼兒對記憶信息內容的編碼可以被認為是以一種無意識的自動編碼方式進行的,這種不可控的編碼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在知識獲得與提取過程中所用的有意識控制性的信息編碼方式。這兩種編碼方式的不匹配導致了成人難以有意識地以外顯記憶的形式去提取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內容,但這些不可提取的記憶內容卻能以內隱記憶的形式對他的行為產生無意識的影響。
2.思維決策過程中的內隱加工
人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決策,兩難問題的取舍是經常碰到的問題。在學習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在選擇題模糊選項的取舍上。由于時間限制。當學生無法有意識地從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并給予準確分析時,往往憑“直覺”作出判斷。這種直覺可以說是內隱學習的外現,因為其中滲透著內隱記憶中相關知識經驗在無意識中發揮的作用。其他方面的決策也有類似的特點。
七、內隱學習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類的許多知識,尤其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驗,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無意識地習得的。外語學習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教授外語時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外語教師更加關注的是有意識的外顯學習,對無需耗費認知資源的內隱學習則關注不多。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
1.大學英語教學不可忽視內隱學習的作用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就是要力圖使學生成為規范自如地使用語言的人,而不是分析語言現象、挖掘語言規律的語言學家,所以要淡化語言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結合心理學家對內隱學習的研究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語感正是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人們獲得語感的過程是自動的, 即沒有有意識努力去發現語言結構的規則卻可以在言語行為中準確地使用它們, 人們對語感并非不能意識到,只不過難以完全地說明。
因此,應重視朗誦、熟讀、背誦等方法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這正是通過內隱學習獲得語感的好方法。
2.外顯的指導和已有知識經驗是大學英語能力提高的關鍵
英語教學的內容有模糊的一面,也有清晰的一面:最為基本的問題就是,哪些內容是可以不用直接言明的,即使學生不能清晰地解釋也不妨礙他們的語言運用?哪些內容是必須有意識地傳授并讓學生深入領會的?該運用內隱的方式讓學生自動獲得的偏偏要采取外顯的方式去有意識的傳授,該模糊的偏偏要弄清楚,造成英語教學的方式緊張生硬,非必要的“學科知識”的膨脹,加重了學生的負,又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本應有意識的傳授和弄清楚的又模糊不清, 比如,不同年級的學生應重點糾正的言語技能有哪些?不同年級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狀況究竟怎樣?我們能否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量化和考核?內隱學習的研究表明, 外顯指導的效果依賴于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知識狀況的全面掌握。可現狀是對很多問題教師仍然是霧里看花。這樣,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素質難免會成為空話。
八、結語
我們從事內隱學習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使其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這一點也是內隱學習研究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這方面的研究應包括以下幾個層次:其一,進行將現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的研究。其二,繼續開拓與實際生活有關的內隱學習的研究領域。再次,對內隱加工現象進行深入、系統、徹底地研究。努力克服當前研究中只追求領先、第一的不良傾向,從宏觀上確定研究方向,求專,求精,進行長期縱向的系列研究。這是克服當前實驗材料堆積,無法系統化的途徑之一。總之,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各種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使內隱學習研究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
參考文獻
[1] 張翔,楊治良(1992).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比較研究[J]. 心理科學.
[2] 樊琪(2001).自然科學概念形成過程中外顯與內隱學習的比較[J].心理科學.
[3] 邵志芳(1998).在內隱學習條件下任務難度對于判斷準確率的影響[J].心理科學.
[4] 楊金鑫(2002).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研究教學的啟示[J].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
[5] 孔維民(2002).內隱學習理論與學校教育[J] 教育科學.
[6] 任杰,章建成(2000).運動技能獲得中的內隱學習進展[J].體育科學.
[7] 郭秀艷,楊治良(2001). 內隱學習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語法范式[J]. 應用心理學.
[8] 何曾豪,秦啟庚(2002). 內隱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J]. 心理科學.
[9] 黃旭光(2006).內隱學習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第25卷第1期
[10] 張衛(2001).內隱學習及其特征研究[J].教育技術通訊. 2001年第5期
[11] 劉耀中(1997).內隱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12] A. S. Reber(1993).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o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50, pp.88-123.
[13] M.J.Nissen, P.Bullemer (1987). Attentional Requirements of Learning: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s.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19, No.1, pp.1-32.
[14] D.C.Berry(1997). How Implicit Is Implicit Lear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47, pp.195-240.
Discuss Plainly the Study Inside and the Apocalypse of It to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Tang Baochun1Zheng Xia2
1.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650092
2. Computer Department,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Anyang, Henan,455000
Abstract: Human's learning activity was the unification of explicit process and implicit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or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explicit learning process which took the rational thinking as the core, but they neglected highly effective implicit learning process which was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and was not needed to consume the cognition resource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implicit learning and attempted to discussion and explain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Explicit Learning, Implicit Learning, Unconsciousness, Artificial Gram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