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文解字》教學存在著小篆形音義系統性資料不易顯現、大量《說文解字》例證資料難以獲取以及《說文解字》專家學習方法不易傳承等難題。本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嘗試構建完整的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方式,以期用現代人易于接受的思路和方法,輔助教與學問題的解決,進一步實現傳統漢語言文字學與現代的接軌,達到繼承與發展并重的目的。
【關鍵詞】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3—0025—07
一、問題的提出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成書于近一千九百年前,東漢許慎撰,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1]0,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研究和古代文獻閱讀必須使用的一部專書[2]。先代典籍,凡有價值者,均在一定時期引起社會的重視而出現多次研究的高峰,《說文》自著述以來,幾度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并在隋唐、宋代和清代三次達到研究的高潮[3]0,且以清代乾嘉時期為最盛。在中國學術史上, 以一本書而成一個“學”的,《說文》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說文》學或“許學”。
《說文》學體系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一直以來為學術界從事教學、研究所高度重視。我國第一批博士學科點中列入了漢語文字學專業,其中傳統《說文》學是這個專業中的一個重要方向[4]。目前,《說文》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古代漢語方向(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科目之一,部分院校中文專業本科生也開設此課,圖1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寧先生給出的《說文》自身所蘊涵的知識點,圍繞這些知識點,可以進行各類教學活動。
就研究生的《說文》教學而言,其目標是在認識《說文》的基本內容、價值、體例、局限及歷代研究簡況的基礎上,把《說文》9353字作為一個整體,認識小篆形、音、義單項資料的系統性,進一步三者關聯,達到小篆形、音、義的結合和統一。
基于此目標,《說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為通論教學——把《說文》視為封閉的系統,以《說文》講《說文》,對其中小篆形、音、義單項資料及總體進行描述,使學生對這種系統性有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同時,為深入講解某種現象或某一字,教師需引用例證,而例證除取自《說文》的文本外,還需要其它與《說文》相關的橫縱兩方面資料,其中橫向資料為許慎著《說文》時,為“信而有徵”所征引的通人說、經、子書和其他文獻;縱向資料首先是歷代《說文》學研究資料,即各家在校勘、訂補、體例的概括,形、音、義的考證及理論和規律探討方面的見解;其次是為講解字形音義的演變而選取的資料。因此,《說文》教學除借助《說文》自身文本外,一定程度上另需《說文》學資料及其它典籍資料為支持,如圖2所示。
然而實際《說文》教學中存在以下三點難題:
1、小篆形音義系統性資料不易顯現
在教學中,對《說文》系統性的揭示,需要教師展示《說文》系統性資料,盡管以往人文學者注重將《說文》各類知識集中起來進行研究,但是這類研究大多停留在對《說文》的個體關系闡釋上,而沒有全面描述小篆形音義關系的系統性。由于《說文》本身蘊含的系統性難以通過人力呈現,因此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個別現象舉證的方式將其形、音、義的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致使學習者沒有辦法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窮盡性地看到《說文》所具有的類聚現象或規律,從而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
2、大量《說文》例證資料難以獲取
《說文》教學中使用的例證,涉及到橫、縱兩個方面的資料,而無論哪一方面,都涉及內容豐富、門類眾多的典籍文獻和資料,教師需要掌握大量典籍文獻和工具書,如果資料不完整,人力上耗費太多時間找資料,勢必給教師備課過程帶來困難,導致對教師要求的提高。
3、《說文》專家學習方法不易傳承
《說文》歷經了一千八百多年的研究和傳承,已積累了許多非常好的教學方法,諸如黃侃先生、陸宗達先生等倡導的對《說文》各知識點進行系聯、對《說文解字注》進行標點等。此外,其他研究《說文》并有建樹的學者有關《說文》的學習過程及治學方法,也是非常寶貴和值得借鑒的,這些《說文》學習方法均強調學生不能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要做大量的功課,但受傳統課堂教學時間以及教師較難進行個別化指導的限制,致使學生對《說文》的學習未能達到期望的深度。
因此,迫切需要基于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使之滿足上述教學需求。
二、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的分析與規劃
要構建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首先有必要弄清教學系統的內涵及其結構,因為對教學系統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系統自身的設計。以下從“教學論”視野、“教育技術學”視野以及網絡課程與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的構成等方面,對教學系統給予了多方闡釋。
1、“教學論”視野中的教學系統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教育理論界就對教學系統要素問題時而熱烈、時而沉寂的追問了整整20個年頭[5]。期間,從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把凡與教學有關的要素,統統排列在一起的“單維說”,到3+6要素說、2+2+5要素說、3+4+2要素說、層次說等根據一定標準把與教學有關的要素歸以類別區分開來的“多維說”。其主要內容見表1所示。
2、“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教學系統
教育技術學研究者在教學論提供的對教學系統的認識基礎上,致力于將系統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的研究,逐漸形成教學系統方法,并應用于各層次的教學系統設計之中,建立起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這里所說的教學系統,同時包含課堂教學系統和媒體教學系統兩類。
教育技術領域幾種典型的教學系統定義如表2所示。
3、網絡課程與網絡教學支撐平臺
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網絡課程及網絡教學支撐平臺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就網絡課程、網絡教學支撐平臺與教學系統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網絡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系統[6],也有的贊同網絡教學平臺是網絡教學系統[7]。以下從網絡課程的定義和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的構成來分析二者的特點及與教學系統的關系,見表3。
縱觀教學論和教育技術學關于教學系統的認識,經歷了從重點關注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學生和教材構成相互作用的活動體系,到新的教學手段介入教學過程,其視角擴大至如何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匹配教學手段的變革,更進一步,將視角拓寬至大教學論視野,此時著重關注如何通過教學資源及相應工具等的提供,營造更佳的教學環境,方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其認識脈絡如圖3所示。
4、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規劃
基于前述分析以及目前《說文》教學中存在的3個難題——小篆形音義系統性資料不易顯現、大量《說文》例證資料難以獲取、《說文》專家學習方法不易傳承,本文所構建的數字化《說文》教學系統將只重點關注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支持教學活動開展的資料及工具這幾個要素。根據這一界定,本文所設計的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結構框架如圖4所示。
三、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的設計
1、設計原則
(1)開放性
#61656;《說文》知識庫
現階段《說文》知識庫只存儲小篆的形音義資料,為完整闡釋漢字形音義的系統性,需借助《說文》、《說文》學,并依序擴展到漢語言文字學研究領域,且此種擴展是一漸近的過程。因此,知識庫的構建是先以《說文》為核心,將《說文》視為封閉系統,構建《說文》小篆的形音義網絡;其次,補充其它相關文獻及其內容,逐步向《說文》學、漢語言文字學的縱深領域拓展。這種擴充使得《說文》知識庫不僅包含有關《說文》小篆形音義系統的內容,而且將包括漢語言文字學研究領域里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以字形為例,后續可將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字形收錄于系統內。
#61656;《說文》學資料庫
《說文》知識庫中的知識需從《說文》基本資料庫中提取,因此知識庫的開放性需借助基本資料庫中不斷更新的《說文》學資料。此外,如前所述,《說文》學是開放的學科系統,仍將不斷地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相應的“說文學研究論文”、“說文學名家介紹”等擴展資料單元應該及時更新。
#61656;其它
Internet廣域網在教育上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地域限制,能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使優秀學校、優秀教師、優秀課程能為更多的學習者創造受教育的機會[8]。因此,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未來必將構建在網絡平臺上,以有效地繼承Internet廣域網所先天具備的時空方面的開放性。
(2)交互性
#61656;資料生成
系統按照教學思路整理并生成《說文》小篆形音義的系統性資料及例證資料以提供師生使用。進一步,為滿足師生多樣化的資料需求,特別提供擴展的搜索條件和范圍,便于師生自己生成資料,并提供對生成結果的保存功能,以利于對資料的二次編輯。
#61656;資料回饋
《說文》學資料庫內容龐雜,資料的收集不可能由管理者單向完成,必須借助使用者的力量。系統支持使用者——教師和學生將資料回饋至資料庫,所提交資料經由管理者審核與組織后,方可歸入系統資料庫。這樣就使得資料的搜集從管理者單向,擴大至所有使用者多向,從而保持資料的完整性、新穎性與科學性。
#61656;學習的交互性
在學生自主學習單元中,通過設置《說文》學習活動,提供活動完成所需的資源、工具,以及支持學生與教學材料、學生與教師進行交互的多種工具,以幫助學生完成《說文》的自主學習。
(3)過程性
將記憶性的資料用計算機取代人力,是讓學生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去思考,這正是計算機用于教學最大的優勢,而它同樣存在著隱憂,即學習者獲得信息的數量太多,速度太快,存取太過容易,使學習者忽略了深度思考的過程,研習學問過程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五個步驟,其中審問、慎思、明辯,最容易在網路學習的環境中被輕忽[9]。
有鑒于此,系統在小篆形音義系統性的呈現及其它資料的生成上,盡量避免隱去過程的直接結果呈現,而是通過與使用者的逐步交互,呈現系聯機理與過程,最終展示結果。例如在實現單字構形分析功能時,系統先給出該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說解,再逐級、逐步演示拆分過程,其中提供說解的目的是給出拆分的依據,逐級拆分則是便于學生看到構形分析的過程與層次。
2、模塊劃分
前述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結構框架圖中,限于篇幅,有關模塊劃分部分僅以輔助課堂教學單元為例闡釋,共涉及說文概說、540部首、逐字閱讀、構形分析、意義系聯、依音類聚、信息檢索、檢字工具、術語詞典、保存和幫助10個模塊,具體劃分如表4所示。
以其中逐字閱讀、構形分析、意義系聯和依音類聚模塊為例,所實現的功能界面如圖5-8所示,依舊限于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四、結束語
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基于交叉學科的應用研究,其最終目的是立足《說文》的實際教學問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嘗試構建完整的數字化《說文》教學系統,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教與學方式,以期用現代人易于接受的方法、思路,傳播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事實上,對于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的設計,除了期望系統能夠完成上述結構框架圖中所呈現的要求外,尚期望窮盡性地闡釋一些《說文》、乃至《說文》學的學科規律,也期望根據一定的規則和知識表示,進行漢字構形規律的演進、漢字音韻規律的系聯、漢字語義規律的類聚等等動態過程的展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顯然可以增強學習者對《說文》系統性和科學性的認識。而這樣的系統顯然也帶有一定的智能性,這樣設計的教學系統本質上就是一個智能教學系統(ITS,Intelligence Tutoring System),而要達到這一目標,自然有關智能教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知識(包括教師模型、學生模型、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等諸多內容)應該借鑒。站在這一角度,數字化《說文解字》教學系統的設計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一旦有所進展,就會對整個古籍數字化領域提供強有力的借鑒,這也是本課題的另一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5
[2] 王寧,周曉文,齊元濤等.《說文解字》計算機研究系統與各類屬性的測查[C]. 北京:中國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現代化國際會議論文集. 1995:180-197
[3] 宋繼華. 基于超文本環境的《說文解字》教學、研究系統的設計[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9:22
[4] 王寧.讓傳統語言文字學為現代服務[N].中國教育報(語言文字版),1994-8-24
[5] 李如密,蘇堪宇. 關于教學要素問題的理論探討[J]. 當代教育科學,2003(9):10-13
[6] 王靖,劉志文. 網絡課程設計中的教學系統設計[J]. 中國電化教育,2002(9):30-32
[7] 黃勇.基于WEB的教學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2:6
[8] 師書恩. 計算機輔助教育原理[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5,(11)
[9] 羅鳳珠.華文電腦輔助教學資源[EB/OL]. http://cls.admin.yzu.edu.tw/cai-source/ch4-1.htm.2005-12-16
Design The Digital Instructional System of Shuowen Jiezi
Song Jihua1Li Guifang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 Office of A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XiCheng Economic Science College, Beijing, 100035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Shuowen Jiezi(SWJZ) instruction: systematic contents of the ancient seal character on pattern, sound and meaning are hardly visual, abundant exemplification material of SWJZ are difficult to acquire, learning methods of expert on SWJZ are not easy to transfer and inherit.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which modern can accept easily, this thesis us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up a SWJZ instructional system, thus provide a alter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to assist these instruction problem solv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connecting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ith modern one, and laying equal stress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ay be achieved.
Keywords: Digitalized, Shuowen Jiezi, Instruction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