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迷航”是網絡學習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信息迷航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嚴重的;其產生的原因既有網絡環境方面的因素,又有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所應采取的對策自然也要從網絡環境建設和學習者自身素質培養兩個方面雙管齊下,以提高網絡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網絡學習,信息迷航,網絡信息素養,元認知技能,成因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3—0061—03
在網絡通訊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環境中,由于時空限制的突破,使得學習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學習資源共享得以實現,從而為學習者提供了平等、開放的學習條件。網絡學習環境具有傳統教學無法媲美的優勢,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是相伴而生的“信息迷航”等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基于此,網絡學習中信息迷航的成因及對策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一、信息迷航及其危害
在網絡環境下,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學生的學習常常會被一些與學習目標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尋著“超鏈接的路”走下去,偏離最初的目標越來越遠。學習者常常會不自主地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是在哪里?”“下一步該做什么,到哪里去?”這樣的情況,我們便可以診斷為發生了信息迷航。
所謂“信息迷航”是指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偏離網上學習的目標,認知效率降低,從而影響學生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現象[1]。信息迷航的常見現象是:(1)漫游。在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里,學習者不由自主地被屏幕上的視覺刺激所吸引,忘記了自己的學習目標,漫無目的地瀏覽和漫游,除了消磨時間外,并不能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2)迷失。網絡環境下進行學習,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習者具有選擇學習內容的自主權,幾乎所有的網上課程都為學生提供了這種自由,同時也就容易帶來學習時的迷航。如學習者從一個屏幕位置通過“超鏈接”跳到另一個位置時,可能會被不同的信息所引導,思維中出現對原問題思維的中斷。(3)排斥。學習者在上網學習過程中,在無人交流和監督的情況下,如果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不清晰,常常會感到茫然、困惑和孤獨,誤認為通過網絡課程學不到真正的知識,進而排斥網絡,希望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等。
在網絡學習中一旦產生了信息迷航,將會在諸多方面影響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教學的失敗。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發生信息迷航時經常會進行無效的注意投入,大大地耗費了有限的注意力,嚴重時會因為信息過載而導致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引發頭昏腦脹、煩躁易怒、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乃至神經性嘔吐、厭食等癥狀;當出現了信息迷航時,獲取信息的時間和學習的成本便會陡然增加;毫無目的地瀏覽信息,可能會造成瀏覽相同甚至不正確的內容,不僅影響了信息的獲取,而且影響到信息的加工,致使網絡學習失敗[2]。
二、信息迷航的成因
導致信息迷航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從網絡環境與學習者自身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信息迷航產生的原因。
1.網絡環境方面的因素
(1)網絡信息的海量特征是產生信息迷航現象的客觀基礎
網上信息資源除了具備其他一般信息資源的屬性外,還有其分布性、多樣性、時效性、豐富性、交互性等自身的特點。網上各種信息內容以多媒體、多語種的形式呈現,其信息容量之龐大、呈現形式之多樣、涵蓋范圍之廣泛,常常超乎人們的想象。而且,網上信息處在不斷增減與更新之中。面對海量的信息,學習者時刻要面臨應該選擇什么、如何選擇的問題[3]。可見,網絡為我們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成為產生信息迷航現象的客觀基礎。
(2)超文本的網狀結構的復雜性以及超媒體的內容豐富性容易使學習者迷失方向
網絡學習系統中的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為學習者創造出了一種由學習者進行自主選擇和控制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訪問信息有更大的伸縮性,從而更加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但是由于學習者被賦予高度的控制權,在網絡學習中,需要不斷地定位,回答“在哪兒”、“往哪兒去”、“怎樣去”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由于超媒體的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超文本的網狀結構又極其復雜,如果教學內容組織不當,很容易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迷失方向。
(3)網絡資源的組織和呈現方式繁復致使學習者產生認知超載
網絡學習者需要借助教學網頁呈現的學習材料進行學習。對教學內容的認知首先是對屏幕上的文字、圖標、按鈕、動畫等界面元素的理解,其次是對實際的教學內容的認知。由于很多的教學網頁存在圖標不明確、文字的可識別性差、構圖不合理、學習內容組織方式不清晰,以及屏幕呈現信息量過多等現象,造成學習者需要花費較大的認知工作量來理解屏幕設計元素的功能與用途[4],理解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結構,加重了學習者的認知負擔,也容易導致信息迷航。
2.學習者自身的因素
(1)注意力的局限性和穩定性不足等人性弱點造成認知超載和注意力發生偏移
注意的廣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圍,是指人在同一時間內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對象的數量。相對于網絡中的信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對信息的選擇和認知加工的能力也很有限。如果學習者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加工這些信息,就會產生認知超載,出現信息迷航。如何分配、利用有限的注意力,既快又好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做出準確的判斷,是對一個人學習能力的考驗。
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地保持不變,表現為間歇性地加強或減弱,這是注意力的起伏現象。注意力的穩定性受到很多條件的影響,包括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刺激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確定性,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個體本身的情緒、態度等。在網絡學習中,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人的注意力同樣會發生一定的轉移,有時可能從學習內容轉移到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物上,從而出現迷航。
(2)信息素養較低導致信息迷航
信息素養是指能清楚地意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迷航者的信息素養一般較低,首先表現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不足,即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處理、呈現交流信息的技能缺乏,例如學習者缺乏相應的網絡知識,對網絡工具使用不熟練等;其次表現在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不足,比如對所要檢索和利用的信息源、對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的評估能力差等;此外,缺乏對網絡學習的認識、技巧和經驗,不知道在網絡上如何尋求幫助,也容易導致迷航[5]。
(3)學習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導致信息迷航
在網上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多數時間和情況下處于自主學習過程中,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收集學習內容,進行自我評價等。學習者如果有較好的自我監控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和控制,就可以提高網絡學習的有效性,不容易偏離學習目標的主航向。而自我監控能力較低的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進展和取得的成果,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評估和監控,對學習的進程沒有客觀的把握,久而久之不僅影響學習興趣,也會產生迷航現象。
(4)傳統教學方式下所養成的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也會導致信息迷航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學習的自控能力較低,習慣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學習,對教師存在著很強的依賴心理。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教師的幫助是有限的,不能再依賴教師幫助選擇和理解信息。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獲得信息的能力,不能有效遷移到網絡學習的新環境中來,它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這也成為在網絡學習中信息迷航現象的原因之一。
三、信息迷航的解決對策
信息迷航是影響網絡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我們加以重視。為了克服信息迷航的問題,應從網絡課程開發與提高學習者信息素養方面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
1.加強網絡課程開發,優化網絡環境
(1)設計有效的導航系統
導航就是為學習者提供即時有效的引導,它是一種避免學生偏離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清晰、明確、簡單,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導航,可以讓學習者了解當前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所處的位置;讓學習者能根據學習過的知識、走過的路徑,確定下一步的前進方向和路徑;讓學習者能快速而簡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并以最佳的路徑找到這些信息;讓學習者能清楚地了解教學內容的結構概況,整體地把握學習內容。
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導航方式:在學習者瀏覽訪問教學內容的鏈和節點時,把學習者的學習路徑記錄下來,必要時讓學習者按原來的路徑返回;設置導航圖,以圖形化的方式表示出超媒體網絡的結構,如超媒體網絡中的節點及各節點之間的聯系;在容易迷航的地方設計幫助說明窗口,以方便學習者的訪問;在每一頁的下部設有上一頁與下一頁按鈕,以降低迷航的可能性和導航系統的復雜程度;在網絡課程中設計搜索功能等。
(2)科學地呈現教學內容
符合認知規律的良好的呈現方式能幫助學習者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和時間,迅速找到所需內容并有助于對所學內容的領會。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面應做到:教學內容結構清楚、分類明確、層次鮮明、循序漸進;呈現形式簡潔、一致、自然,屏幕的布局、信息的表現和色彩的運用要符合人的認知特性,一次呈現的信息量不宜過多,讓學習者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一定量的學習,盡量減少與學習無關的影響注意力和時間投入的因素[6]。
(3)注重評價與反饋
網絡課程中的評價與反饋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能幫助學習者自我定位、自我總結,對于學習者適應網絡學習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網絡教學中,仍以教師對學習者的評價居多,缺乏學習者的自評和學習者之間的互評。因此,在課程開發時,教學設計者必須考慮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評價與反饋,特別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同步異步的交互,讓學習者感到自己的學習活動并非孤立,并非只是在和自己對話,而是始終有人一起參與的,是人性化的。這樣既能達到評價與反饋的目的,又能真正營造出網絡化的教學氛圍,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2.加強網絡學習者的素質培養
(1)具備非線性的思維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單以書本傳遞教學內容的思維模式是順序地、漸進地、單向地、線性地,而網絡環境的信息是超媒體地、跳變地、交互地、非線性地組織在一起。學習者訪問網絡信息的自由度極大,幾乎沒有順序限制,可以隨興取舍。這就要求學習者能夠適應這種非線性的思維模式,具備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下,不拘于一種學習順序,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網絡學習效果。
(2)培養網絡信息素養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網絡學習者,必須具有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首先,學習者必須明確學習的意義和要求,判斷哪些是對學習有用的信息,即對網絡信息的組織創新能力。網絡中多媒體信息的呈現方式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向感官刺激本身,比如動聽的聲音、美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而這些現象后面所隱含的真正的學習內容和信息價值往往被忽略。其次,學習者要具備一定的網絡基礎知識和對網絡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能夠熟練利用文字處理工具、瀏覽器、搜索引擎工具、網頁制作工具和電子郵件等進行信息的獲取和交流。第三,提高選擇、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準確、迅速地接收信息,并進行分類儲存和檢索;能夠對所儲存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把信息有效地變成知識,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3)掌握自組織的學習方式
網絡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自我設置學習計劃、自我調控學習過程,以實現學習目標。網絡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但還需要學習者對這些資源進行檢索、篩選、過濾和整合。自組織方式的學習就是要求學習者能夠針對某一學習目標,按計劃檢索出各種相關資料,并將這些相關材料中不感興趣和沒有價值的去掉,把精華部分按照自己的邏輯思路整合起來,建構起對這一議題的認識。這種自己主動的探索活動完全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直接傳授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特定的內容領域提出假設和預期,尋找材料或利用課程提供的條件進行模擬操作來驗證假設,從而習得某一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
(4)提高自身的元認知能力
網絡學習中的元認知能力,是學習者以自己的網絡認知活動為對象的認知,是對自己的網絡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網絡學習中,元認知能力高的學習者能恰當運用自我調節和自我監控策略,有效地確定學習需求,評價、監督、審查和修正自己的網絡學習活動,及時調控自己的網絡學習過程,從而表現出較高的發散思維和對信息進行定位的能力[7]。學習者的元認知可以在學習活動開始前,激活情意系統和思維系統,啟動學習策略,并分析學習任務、學習材料的特點,識別自身的個性特征和學習風格,制定初步學習計劃;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和維持情意系統的運作,使思維系統處于最佳運作狀態,并不斷監控學習活動的進展,適時調整學習策略的運用;學習活動結束后,對整個學習進程反思和評價,為后繼學習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
學習者的元認知技能的提高,對于減少或避免網絡迷航現象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在網絡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豐富學習者的元認知知識,增強元認知體驗,培養元認知監控能力。比如要求學生制定嚴格的學習目標和實施計劃,提供有效監控的參照系;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注意排除內外干擾,加強自控,保證學習計劃的順利完成等方式;開展網絡協作學習,鼓勵學習者進行討論、爭論,最終達到彼此互教和提高網絡元認知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由于網絡自身和學習者兩方面的原因,網絡學習中時常產生的信息迷航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認知活動的有效開展。它不僅使得豐富的網絡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造成某種程度的浪費;而且也在人類學習的時間、精力、興趣、注意力等方面造成了浪費。我們應該對網絡學習中的信息迷航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在不斷優化網絡環境的同時,注重學生網絡信息素養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質量,讓網絡教育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8]。
參考文獻
[1] 吳偉敏.網絡學習中的“信息迷航”問題初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1(2).
[2] 鄭曉齊,董杜.大學生網絡迷航現象的調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3] 郭磊,郭華.網絡環境下學習者信息超載和迷航的成因及化解[J].遠程教育雜志,2004(4).
[4] 衷克定.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認知問題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2(3).
[5] 鄧湘琳,劉險峰.信息迷航與網絡信息素養教育的探索[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5).
[6] 胡凡剛.影響網絡學習質量的心理因素探析[J].教育研究,2002(7).
[7]周建新.淺論元認知在網絡學習中的作用與培養[J/OL].http://www.webil.net.cn/keti/elecbrief/10/yuanrenzhi.htm,2005--11-11.
[8] Beverly Abbey.網絡教育——教學和認知發展新視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3:69-81.
The Reasons and Strategies to Lost in Internet in Web-based Learning
An Suping 1 Bai Ran 2
1、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363000
2、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Hebei,050016
Abstract: “Lost in internet” is often occurring in web-based learning. The harms of“Lost in internet”are in many ways and serious; the courses of “Lost in internet” consist of two factors: web-based environment and learner himself. Of course the adopting strategies to “Lost in internet”consist of two fac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environment and the increasing of learner competenc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web-based learning.
Keyword: Web-based Learning, Lost in Internet, Networked Information Literacy, Meta-cognition Skill, Reasons and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