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初寄居天津的山東商人通過參與地方經濟、社會活動,不僅從經營管理層次上,而且從思想觀念上開始了向現代化的轉變,同時也凸顯了整個商人階層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山東商人;現代化;近代;天津
中圖分類號:F1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4-0117-04
天津作為近代開埠較早的城市之一,其“河海之要沖”和“畿輔之門戶”的地位吸引了各地客商云集于此,運河沿岸“南艘鱗集”。再加上租界林立,華洋雜處的特殊環境,進一步加快了天津新興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近代意義的工商企業從1900年以前的4家增加到107家,民族企業家也從1900年前的4人增加到82人。到1928年天津工業資本家隊伍已發展到二千人以上,涉及行業達六十多個。因此,研究天津商人的活動是研究天津現代化進程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
本文擬以山東商人為研究對象,對其作為客商在天津的興起、發展及其社會影響進行探討,進而考察其在近代城市發展中是如何實現自身現代化的。
一、在津山東商人興起的背景
山東商幫崛起于明末清初。明代嘉靖年間,青州臨朐縣就出現了“好造曲交易以為利,亦或養蜂收蜜懷資者”。到了清代則出現了“山東濱海,漁鹽之利甲天下”的情形。物產的豐富促進了集市的繁榮,當時的萊蕪縣“為集于七,斛斗秤尺,官為之謹。又有牙役以分之,集斗以楤之,故貿易平,而爭者鮮少”。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四方商賈群聚于此,物流的繁盛也促使山東商人的經商足跡遍及山海關外、直隸、山西、天津、北京、上海、蘇州、南京、蕪湖、漢口、開封等地,并與晉商、徽商、陜西商等并稱中國十大商幫。可以看出,這時的山東商人已經類似于馬克思所說的“特殊的商人階級”或希克斯所說的“專業商人”,已經開始出現現代化因素的征兆了。
除了擁有較繁榮的商品經濟作后盾外,便利的交通條件也使得山東商幫如魚得水,馳騁商界。明代,京杭大運河循山東西境穿魯西平原而過,是西部商品流通的干線;清代海禁開放之后,東部綿延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將人們的目光從運河運輸吸引到了既便利又低廉的海路運輸,沿海貿易得以迅速發展問。因此,當天津開埠后,各種型號的民船,如蒸汽輪船“廣濟”號(313噸,客貨兩用)就開始往來于羊角溝(小清河出海口)、龍口、虎頭崖等未開放口岸與煙臺之間。
發達的公路與鐵路也為山東商人對外發展提供了條件。青島到濟南膠濟鐵路的開通,不僅使山東內陸地區加快了與沿海地區的商品流通,而且與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全國鐵路網交匯,進一步加強了與港口城市的聯系。不僅如此,1919年山東省政府還在魯中和魯西修筑數條公路,并修筑了煙臺至濰縣的公路干線。據1935年山東同鄉會的統計,來津的章丘人為178人、掖縣123人、福山為113人、無棣為78人、惠民為66人、蓬萊為31人。他們主要分布在現在的濟南地區、煙臺地區、威海地區、德州地區以及濱州地區,而這些地區的共同之處就是占據發達的交通地理位置。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低廉的水路運費以及較低的內地稅率也為山東商人的發展提供了優勢。作為山東重要的通商口岸——煙臺,其海運(煙臺—利津)一線,每匹洋布的運費不超過0.02兩,僅是陸路的1/5。煙臺經羊角溝再到濟南的全部水路運貨費用(包括裝卸、船腳、貨棧、雜捐)與后來膠濟鐵路的運費基本相等。而且,煙臺至內地沿途千余里沒有一個厘金稅卡,洋布商人納稅之后(每匹約0.05兩,稅率約2%-3%)便可憑著執照通行直隸和北方各地而不再受阻礙。由于山東內地與天津間的洋布貿易沿途沒有厘金的擾累,估計天津入口的洋布等洋貨的1/5被山東所吸收。
二、從傳統經營方式到現代經營模式的發展
從被視為從事“末”業的傳統商人,到取得“農民財而培邦本”地位的近代商人,其中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知被歐洲大戰結局而后足以亡人家國者不在兵馬炮火之爭,將恃其敲骨吸髓之工商業也的觀念深入人心。因而,近代工商業的興衰已經關乎到了國家的存亡。
1、加強本土傳統產業優勢.增強新型行業競爭力
傳統商品由于受到大量價格低廉、質量上乘的外國商品的競爭,銷路大減。當時有識之士認為,“凡百業如欲抵御外侮,而不力圖改進產品,實非競爭之根本辦法。”山東商人主要采取了“加強本土傳統行業優勢、提高產品質量、引進新式行業”的策略。
曾經作為山東商人拳頭產品的紡織綢緞業,由于洋線、洋布比土紗土布美觀耐用,導致大量綢緞布匹滯銷。為了取得競爭的優勢,迫切需要引進新原料和新技術。劉錫三經營的“盛錫福”帽莊,不僅采用澳洲進口或者西北上等羊毛做原料,而且還花了20萬元(銀元)從德國禮和洋行引進全套氈帽制胎機器,自制呢帽胎,不靠進口。宋棐卿的東亞毛紡廠,投產初期毛線日產量不過四五千磅,后該廠從英國訂購兩套480錠絨線機,使其資本從1932年的23萬元增至1936年的100萬元。1940年,宋棐卿又率先從上海引進一套黃麻紡織設備,開創了天津近代麻紡織工業的先河,時人稱其為天津工業界“沙漠中的綠洲”。
傳統的紡織大商號,如瑞蚨祥也不斷地購置新機器,改良產品,并增設毛毯、織布、毛巾及花邊等廠,從而實現了抽絲、紡線、織布、染色以及成品的機器化,實現了從人力設備到電力織機和寬面提花機的轉變。“駱駝”牌沙船皮鞋廠創始人劉景榮改進了四項工藝。“四遠香”的周世勛以冰激凌代替原有的糕點,以電動機帶動攪拌桶。技術上的改進使得山東商人經銷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再加上“老字號”的品牌效應,從而擁有與外商相抗衡的實力。
山東商人順應潮流創辦的新型行業,也增加了與國內外商人競爭的實力。岳福臣開辦的泰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本100萬元,以經營有價證券為主,專營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經紀人業務。天津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之后,萊陽的王丕煦任交易所的副理事長,牟平的曲卓新任監理。此外,還有張舜臣經營的寧紹保險公司。新藥業有佛慈藥房、中華德記藥房和華春藥行。另外據統計,由山東人作為法人代表注冊的行業,有汽水業1家、漁業1家、印刷業10家、堿業2家、膠皮車業33家、輪船業3家、報關業12家等等。這些僅是見之于檔案記載的企業,再加上那些沒記載的企業,其數量是不容忽視的。由此可見,近代山東商人在國外資本和國內同行的競爭下轉變思路,走上了“以工振商”的路子。
2、采取多種方式.擴大產品銷路
傳統的販運由于沒有現代意義的市場作為依托,其交易只能是單純個人之間的關系,遠非是由市場形成的網絡組織關系。因而,近代企業要想發展,物流的順暢是其成功的關鍵。針對這一點,山東商人采取“生產商即經銷商、擴大銷售網絡、多種銷售策略”來爭取市場。
生產商即經銷商。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和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東亞、瑞蚨祥以及盛錫福等企業都采取“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并同時在全國廣設分廠。盛錫福不僅在西北、東北以及津浦、京漢各鐵路沿線廣設分銷處或批發部,而且還在東亞、歐洲以及南美洲等地區設立批發部,從而形成一個從國內到國外的推銷網。
擴大銷售網絡,盡可能將自己的產品銷售覆蓋到社會各個層面。這首先要求生產商增加產品種類,滿足各個階層的不同需要。盛錫福經營的帽子共有200多種,四季所用齊備,應有盡有。四遠香則用罐頭菠蘿和草莓糖醬以及可可粉配制成三種口味迥異的冰激凌,任顧客選擇,備受歡迎。其次,宋棐卿還另辟蹊徑,實行“股本社會化”。他按照每個省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將全國分為4個等級,每等級有不同的股東份額。不僅如此,宋棐卿還將股份持有人的范圍擴大到教育界、醫藥界、軍界、政界和文藝界等各個行業,而且在每個行業里,上至領導層下至一般職員都持有東亞公司的股份。宋棐卿還鼓勵本公司的員工購買股票,然后根據每個員工持有股票的多少以及每個員工推銷股票的多少來確定每個員工的年終分紅。這樣一來,持股人的利益就與公司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保證了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額。
采取多種、有效的銷售策略也是山東商人爭取客戶的重要舉措。除了運用一般的宣傳手段,如報刊、電臺廣播、電影院幻燈、霓虹燈以及馬路游行宣傳等外,山東商人還注意利用全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情緒。東亞公司為了與日商、英商競爭,推出“抵羊”牌,同時在社會上突出宣傳“抵羊牌”毛線是“國人資本,國人制造”。“抵羊”即“抵洋”,此商標一出,一語雙關,很快就馳名全國。
3、重視人才引進.加強員工的科學化管理
近代山東商人在選拔、任用和引進人才方面也較傳統行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前山東人主要通過同鄉、親朋的介紹來津做工。像章丘縣的人大部分在綢緞店里當學徒。所以,祥字號的買賣十有八九都是他們本鄉本土的人。而在近代企業中,這一現象大有改觀。
在員工的選拔、培養和管理上,與傳統行業相比,新型工商業管理更具現代化特征。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員工流動性的寬容。早期的人事管理,像瑞蚨祥,由各聯號經理親自管教學徒,從中挑選經理候選人。(即后來的謙祥益)綢布店更是將伙計分為內外兩種,內伙計可以逐步升任為各部門管理人員。而對外伙計來說,只能充當專職售貨員,憑本事吃飯罷了。新型工商業則以用人唯賢代替了用人唯親。像華信銀號的經理徐子恒曾擔任過上海福泰銀號經理,副經理譚風翔也曾擔任過義生源營業主任。劉錫三的盛錫福帽莊還直接聘請國外技師為設計師。宋棐卿在其創立的化學廠專門聘請了六位留洋的化學和醫學博士擔任各部門主任,并為之建筑博士樓,給予優厚待遇。
第二,對員工培養的開放性。新型工商業因為規模較大、對技術更新要求快,所以一對一的學徒式培養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規模化企業的需要。因此,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成為新型工商業的培養方式。宋棐卿根據員工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對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管理層,通過夜校等方式使其掌握管理技能;對車間人員,則舉辦速成學習班,進行實戰練習;對營銷人員則規定其年底必須回廠學習,熟悉生產程序;對普通工人則設立夜校民眾教育班。
第三,對員工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型行業,強調員工的忠誠度是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早期的企業采取“家號分離”的做法,變相扣留本鄉掌柜家室作為人質。隨著企業的發展,維系員工與企業關系的已不再是血緣而是利益,其中的紐帶就是股份制。宋棐卿鼓勵公司的員工入股,并以此作為獎勵標準。此外,宋棐卿還在廠內設有圖書游藝室、子弟小學校以及免費中學和大學獎學金;設立職工醫院,職工可免費診病和住院;為單身職工提供住宿和食堂;每逢年節還為職工舉辦各種游藝會,并給予勤奮工作者以獎金。
可見,近代山東商人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在與國內外同行的競爭中,在保持傳統行業優勢的同時,努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創建了一種適合自己發展的市場運行機制,逐漸成為擁有現代化程度較高企業的一批企業家。
三、從傳統到現代化觀念的轉變
近代山東商人歷經多年經營,逐漸在天津站穩了腳跟。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山東商人在同業公會中的地位逐漸得以提高。在1942年天津特別市米業公會的成員中,山東商人經營的米行共有28家,占總會員的1/4。在綢緞棉紗同業公會中,魯籍會董人數占全體會董人數的1/8,魯籍會員占全體會員人數的將近1/2。在織染同業公會中,魯籍會董人數占全體會董人數的1/2,會員也占到了1/5。在1943年貨棧業同業公會中,由山東商人經營的有25家。其中13家甲級會員,占總數的1/3之多;7家乙級會員,占總數的1/4;丙級會員4家。除此之外,山東商人經營的行業還涉及銀號(像山東人經營的同興銀號、啟明新匯銀號、裕長厚津分號以及福順德天津辦事處,總資本額達到50萬元,年獲利潤均在10萬元以上)、雜糧業、日用品業,以及鞋帽業等等。
其二,在山東商人中產生了一批名揚津門的民族企業家。對產品質量近乎苛刻的把關是山東商人贏得顧客的王牌;靈活而實用的銷售策略——“生產商即經銷商、擴大銷售網絡、多種銷售策略”是山東商人取得競爭勝利的法寶;重視人才引進、加強員工的科學化管理是山東商人創建企業品牌的重要手段。他們不僅使自己的生產經營順應了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逐漸擺脫了封建家族式管理的束縛而實現了向近代民族企業家現代化觀念的轉變。
首先,體現在吃喝穿住等基本日常生活方式上。根據山東旅津同鄉會保留下來的老照片,我們可以發現現代氣息已在山東商人身上顯出端倪。男性以禮帽、西裝、文明棍代替長袍馬褂,女性則著束身半袖改良旗袍,燙發、放足,小女孩更是身著西洋套裙、白襪皮鞋,儼然是一派現代模樣。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作為在津魯人聚集地的標志性建筑——山東會館,其建筑風格也已脫離了傳統高宅深院的特點,而代之以現代西洋特色。高大的羅馬柱支撐著兩層小洋樓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叢中,裝飾著鏤空雕花的天臺配著簡單明快的線條,使整個會館別具風格。
其次,現代管理經驗同樣也影響了以工商界為主體的同鄉會管理制度。從入會成員身份上看,成員亦不再局限于工商,而擴大到其他各界。根據1947年同鄉會名錄,其成員行業涉及佛教界、教育界、醫界、政界、軍界以及報界、慈善界等17個行業。從厘定規章制度上看,積極采用民主主張,公開會議議程,不斷厘定章程以臻完善,使同鄉會的組織更加規范。嚴格的入會資格入會程序,如介紹人制、每年更新制等等,從而在會員來源上防止了出現類似“會道門”等組織的可能性,保證了同鄉會的純潔性。在管理制度上,則在普通會董制度的基礎上,增設查賬董事來監管會務的一切支出,同時與常務董事、保管董事以及執行代表——主任互相協商、互相監督,保證了同鄉會機制的良性運轉。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理監董事制又代替了會董制,從而把單一的會董決策制改為董事會和監事會兩個互相監督的機構,同時下設文書、會計、庶務以及交際各股。同鄉會成員各盡其職,從而保證了會務制度的規范性。
最后,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山東商人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在思想意識上逐漸改變了傳統商人狹隘的“義利觀”。在商言商只是作為商人經營的初級階段,企業的經營規模一旦達到一定程度,商人所追求的就不僅是生產上的利潤了,如何成為社會公認的“儒商”,則是其所追求的新目標。簡而言之,儒商就是以儒家理念為行為準則的民族企業家。具體而言,就是以德為立身之本、以義利結合為經營價值觀、有愛國熱忱的商人。
“救亡圖存”、“收回利權”始終是近代中國政治上的主旋律,身居其中的工商業者憑借著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及愛國熱忱也積極投身于這股浪潮中。他們直接參與到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中,支持愛國學生運動。天津商界在章丘籍商會會董李春亭的挽詞中,對其是這樣評價的:“五四運動,君奔走其間,赴京請愿,故釋馬駿諸人,君實與有力焉。當學界激蕩之際,君倡商界自決策風靡一時,天津市面賴以安謐,亦君之力也。”由此可見,“唯利是圖”、“在商言商”等狹隘的商人觀念已為廣大商民所不齒,相反,大家則更加贊許像李春亭這樣有愛國熱忱的商人。除了李春亭外,山東旅津同鄉會也積極響應南開校長張伯苓和吳達詮發起的“廢止內戰大同盟”征函活動,竭力為國出力。
他們不僅直接參與反帝的斗爭,而且也發揮其上通下達的作用,積極為各商號爭取權益。瑞生祥聯合二十九家商鋪為津埠貼水復萌事致函天津商務公所:“叩求府憲大人俯恤商艱,出示嚴禁。”此外,包括“八大祥”在內的山東商號還參加了全津商號聯名上書“請勿在津試辦印花稅”的活動,聲明:“天津厘金驟增致使津商務大受影響。”津商會執委徐新民為替遭受炮火損失的各商號爭取利益,而向政府直陳“關于債權債務救濟辦法意見”:擬請政府以最低之利息貸給損失金額1/2(例如損失10000元者,由政府貸款5000元),規定6年付清。最大可能地為商號恢復營業創造條件。
在津山東商人還以會館為依托,積極投身到天津的慈善、救濟事業當中。他們幫助會員及同鄉解決糾紛、爭取權利。某一會員以飼養魚鷹為生,但卻被人所奪。此會員起訴數年未果,最后通過會館聘請律師得以解決此事。對于孤苦生活無著的同鄉,會館協同紅十字會及施材社按月給予救濟。為了解決同鄉客死他鄉、無所歸依的問題,會館專門購置地皮,建筑義園,總共存柩54間、占用義地112.65畝。趙子久等魯北同鄉商人也在西郊區子園村附近購置義地l處、平房3間,辦理掩埋同鄉死者和浮厝棺木以及待運原籍等事宜。
他們還購置了30間房屋成立小學,從而能夠使津門一些貧困兒童得以免費入學。正如宋棐卿本人所說的:“如果中國的工業界都有此覺悟,一個工廠能培養十個大學生,那些貧苦而肯用功的學生就不致于失學了。在饑饉災荒之際,患病之人非常多,會館全體會董一致表決,先將會館內全部樓房充作病房,并倡議旅津全體同鄉以及各熱心善士慷慨解囊。最終得以創辦山東醫院(后改名為津光醫院,并擴大為紅十字醫院)。民國六年,天津水災,僅李春亭一人就勸募一萬余元,并得到天津紅十字會嘉獎。
作為近代商人,山東商人在企業管理上還存在著“地域觀”。如前所述,大部分的山東商人來自章丘縣、福山縣、掖縣等地區。就連宋棐卿的東亞公司,其所選拔的管理人員,絕大部分是跟他一起從山東來的人。他本人就認為,這些人知根知底、忠誠可靠,能跟他一起搞好東亞事業。這些都表明,當時的雇工與老板之間,以及雇工與雇工之間還存在著同鄉和血緣的關系。從整體上看,相對于商業經營來說,山東商人從事工業的數量較少。而且大部分是以小工廠居多,大工廠相對很少,并缺乏相應的經營規模。盡管如此,近代山東商人還是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商人到現代商人的轉變。他們摒棄了傳統商人經營的封閉性、排他性以及因循守舊的管理方式,使其生產管理更具開放性。同時,他們的眼光也更具現代性,這種現代性不僅體現在其日常生活習慣的轉變,而且他們以一種開放性、廣泛性、民主化的現代特征,特別是“儒商”道德理念的形成,實現了向現代化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