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村地屬東莞石排鎮,始建于增宋末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007年6月,塘尾晉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 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成為我國目前上榜的157年名鎮名村之一。而此前,緊鄰的南社村(地屬茶山鎮)已先期獲得了此項殊榮。兩座著名古村相距咫尺,名稟特色,相映成趣,共同印證了嶺南古村落文化的多樣性。
塘尾并沒有南社那種一望而知的奢華,然而它得以上榜歷史文化也并非偶然。在周長860多米的古圍墻之內,268座民居、21座祠堂、19座書房,7縱4橫的里巷以及3口池塘、10眼古井、4個圍門和19座炮樓,組成了保存相當完整的古建筑群,呈現出一幅聚族而居、古風盎然的村落文化景觀。村莊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布局全理,擁有良好的生態系統和完善的防御設施。古建筑群多為明清時期所建,保留了許多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構件,頗具嶺南古建筑藝術特色。
塘尾古時曾有一個雅致的名字——蓮溪,以東江邊有一個長約1公里的大蓮塘得名。如今蓮塘早已淤塞,村名只留下“塘尾”這個標稱地理位置的說法了。這個質樸無華的名字一如村子的簡樸平實。不過尋常巷陌之中,卻也難掩村人家境的殷實。從堅固的圍墻、眾多的炮樓,到建筑材質、結構和裝飾的考究,都說明當年村人的財力非同小可。據傳塘尾自古就有外出經商的傳統,生意遍及石龍、廣州及后來的香港等珠三角著名商埠,涉足的行業包括船運、藥材、糧食貿易和錢莊等,至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時期。
如果說南社古建筑群帶有濃厚的官僚士大夫氣質,那么塘尾所見,則是嶺南商賈富裕人家財不露眼、藏而不露的低調。當然,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塘尾村也讓我們見證了長期以來我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傳統對商人的壓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村中眾多的“書房”,是不是可以看出商人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呢?
塘尾村為李氏子孫所有。村中供奉康王(康保裔,北宋抗遼名將),康王金盔一年一換。每年還有過“康王寶誕”的民俗,流傳數百年之久,已成為莞邑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