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高校債務問題成了國內外輿論議論的焦點,特別是近來吉林大學自曝債務危機之后,更成了眾矢之的。我所看到的輿論幾乎毫無例外地在指責高校,似乎全國高校都在“敗家”。但是,人們很少認真想過,高校為什么會欠債?欠債做什么了?
對于這次“吉大債務風波”,人們普遍認為欠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校合并,包括吉大內部也多持這一觀點。高校合并并不是欠債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高校的合并使學校的建設和運行成本加大,浪費現象也是存在的。但是從全國來看,欠債是高校的普遍現象。據估計,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2000億元。保守估計,目前全國公辦高校的欠債總額至少在3000億元以上,欠債率也超過90%。而合并的高校不會超過高校總數的20%。那就是說,沒有合并的學校絕大多數也都欠債。吉林大學欠債按人均計算,并不是欠債最多的學校。
欠債原因的另一個流行說法是擴招。近幾年來,人們把學生就業困難、教學質量滑坡、高校欠債等都歸結于擴招。確實,近幾年來全國高校掀起了“大擴招運動”。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由1998年的340多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1738.8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20%。目前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已達到2374.1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8%達到2006年的22%。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在國家投入連年下降的情況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這樣一個增長速度,從而使中國迅速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普遍擴招確實是普遍欠債的原因,但是,這里首先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擴招是弊大還是利大?我認為,擴招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實在是利大于弊。促使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提高,無論如何,經過大學教育過程,任何一個人都會比原來有較大的變化和提高。雖說擴招使優秀人才的單位產出率低了,但是優秀人才的總量多了。要知道,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目前只占全國人口的5%左右,與美國的35%和日本的23%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遠遠低于印度、巴勒斯坦和越南等大多數國家。如果有一天,中國的學士或者碩士也能像美國有的博士那樣去開出租車或者燒鍋爐,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就真的是提高了。第二,欠債都做了什么?現行的高校管理體制使高校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管理人員甚至多于教學科研人員,這確實導致學校的支出加大。而近年來由于擴招,各個學校不得不大興土木,擴張校園,高校貸款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設需要。誰家的孩子都想上學,還都想上個好學校。宿舍舊了不滿意,寢室人多了不滿意,實驗設備少了不滿意……而高校的建筑一旦“舊貌換新顏”,立即遭來非議,人大食堂觀光電梯,聊城大學豪華校門等都倍受攻擊,但是很少有人熱議各級黨政機構的辦公大樓如何奢華。我國許多政府的辦公大樓奢華程度難以想象,“白宮式”、“布達拉宮式”、“天安門式”等等,占地面積最大的竟達2000畝!我看過一些中美政府機構建筑物的對比照片,一般鄉鎮辦公大樓比美國州政府辦公場所都不知要奢華氣派多少倍。細細究來,高校設施的配套和改善(多數還遠談不上奢華)主要是用商業性貸款和用學費換來的,因此也是學生自己應該享受的,比起國家各級管理機構用納稅人的錢蓋樓堂館所要正當得多。以吉林大學為例,過去的宿舍多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一間寢室要住12個甚至14個學生,床連窗子都擋住了。合校后學校新增建筑面積58萬多平方米,投入維修工程大約1.2億元,購置儀器設備和建設實驗室9.4億元。這些都是用來學校發展和師生需要的投入,你發展我發展,全國人民都發展,憑什么高校要受屈?可以說,中國高等學校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為國家和社會承擔責任,教師員工們是在超負荷地努力工作,而其中的壓力之大,外界是難以想象的。最后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又都由學校承擔。吉林大學屬于“211”和“985”學校,屬于國家重點建設的學校,得到了比一般院校更多一些的支持,但是北大、清華國家給了18個億,而吉林人學只有4個億。要知道,吉林大學是由6所院校合并成的,而合并之中國家和地方并沒有給予特別的經濟支持。國家每年的經費投入只夠全校教工的人頭費,目前辦學需要的教工津貼、離退休教師的“陽光工資”、基本建設、設備投入維護等諸多支出都要自籌。2007年吉林大學償還貸款年利息就達1.8億元,這些年國家銀行總共從吉林大學拿走利息四五個億!
說到底,高校欠債是由于國家投入不夠造成的,這是全國高校普遍欠債的根本原因。如果少數學校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管理不善和合并過大等原因,但是全國高校普遍欠債就一定有共同的原因,那么這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國政府1993年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提出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要達到GDP的4%的目標,但是,20多年來,這個目標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連年下降。2002年為3.32%,2003年為3.28%,2004年為2.79%,2005年為3.12%,2006年又降到2.82%。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了9%左右,而經濟欠發達國家為4.1%。無論是從發展目標還是實際情況看,中國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都是排名最后的幾個國家之一。
解決高校債務危機,其實很簡單,就是像國企改制那樣對高校進行所有制改造。中國的大學不能背離國家辦學的宗旨,但是要淡化意識形態“陣地”意識的過多忌諱,允許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入股經營,甚至進行體制性改造。否則的話,最終結局只能是國家和地方政府買單。對于那些資不抵債,效益低下甚至沒有效益的國企,國家為了穩定而沖銷貸款進而繼續貸款,那么同樣是國家資本的高校為什么不能享受這一待遇?但是這樣一來,對于那些貸款較少甚至沒有貸款的學校又是一種不公平。
高校欠債,債主和欠債人其實都是國家,把板子都打在高校的屁股上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