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一路風塵,迎著新一年希望的曙光,本刊以全新的姿態、積極向上的特色風貌又和廣大讀者見面了。
過去的幾年,本刊始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服務柴達木大開發為宗旨,監視改革開放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突出言論的針對性、觀點的指導性、形象的典型性和信息的實用性。發表了大量的關于西部大開發和柴達木開發的理論研究、實踐運作進展和成果的力作。同時,不失時機地報道柴達木人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展示海西各族人民與時俱進、創造輝煌的巨大成就,匯集青海高原古代文化、民族風情的獨特品質,為西部大開發、青海大發展、柴達木大開發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經過不斷的創新和實踐,本刊以成為集理論性、實踐性、知識性、可讀性和資料性為一體的有一定影響力的經濟文化類綜合期刊。形成了具有柴達木風格的特色品牌,為廣大讀者和作者所喜愛。目前,本刊推出二十個包括政治理論、經濟文化、資源開發、金融調研、考古研究、民族風情、法治建設、農牧發展等主要內容的精辟欄目,為進一步打造柴達木特色品牌期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兩年來,本刊主要以大力宣傳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為已任,為廣大讀者闡釋了州委、州政府緊抓歷史性機遇,審時度勢,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運行,加快海西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合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海西和加快實施科技興州戰略以及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力爭在“十一五”末實現“六個走在全省前列”和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四個翻一番”。
柴達木資源豐富,是馳名中外的“聚寶盆”。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等特點,已發現礦產36種。產地1050處,已探明儲量礦產57種,產地281處,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約16.27萬億元,占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總量的95%。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鹽湖、煤炭、石棉、芒硝以及有色金屬等以成為全州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在全省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決定了“青海要發展,海西要先行”的論斷。為此,本刊每期大篇幅地刊登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理論研究文章,為州委、州政府提供了決策依據。
海西歷史悠久,早在二萬三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845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就在諾木洪、香日德一帶開始從事農牧業生產,已能建造房屋,冶煉銅器。都蘭熱水古墓群的出土和德令哈市郭里木鄉吐蕃棺的發現以及諾木洪文化遺址、香日德古城遺址、天峻關角的西王母石室和魯莽溝巖畫等足以說明柴達木的歷史是悠久而輝煌的。通過本刊報道,柴達木又一次名揚天下。同時,本刊刊登關于對西王母神話傳說的探討和昆侖文化的演繹,又給柴達木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令人神往。
報道為開發柴達木、建設柴達木作出突出貢獻的英模的先進事跡,為他們樹碑立傳是本刊的分內之事,展現柴達木民族風情、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風貌是本刊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后幾年,是海西改革開放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時期。本刊繼續以“關注中國西部大發展,服務柴達木大開發”為宗旨,緊緊圍繞“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各項奮斗目標,及時報道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注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實施進程和發展態勢,關注海西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海西的動態,真正發揮本刊在理論戰線上的指導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柴達木大開發,青海大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使本刊成為青海發,青海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使本刊成為青海乃至全國期刊陣線上具有柴達木和西部特色的知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