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在廣袤的青藏高原,氧氣,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在青藏高原的歷史里,無不充斥著“缺氧”這兩個字……然而,在巍巍昆侖山腳下,有這樣一群鮮為人知的軍人,正改寫著高原缺氧的歷史。
青藏高原被生物學家和地理學家稱為“地球第三級”,因為缺氧,多少官兵飽受肺水腫等高原疾病的威脅;因為缺氧,多少官兵長眠在這片冰川凍土上……近日,筆者滿懷好奇與疑問,走進昆侖山腳下的某制氧站,親歷了制氧兵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
責任:到制氧站上的第一堂課
走進制氧站,似乎置身于森林公園,幾座小樓房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香梨、大棗等累累碩果掛滿枝頭,綠化帶的三葉草嬌小的花朵,吸引著蜜蜂、蝴蝶盤旋飛舞,柵欄圈圍的制氧機房不斷傳出機器的轟鳴聲。步入制氧間,高速運轉的龐大機器和忙而不亂的制氧兵使原本莊嚴的軍營更添了幾分肅穆與神秘。得知我的來意后,現任制氧站王副站長嚴肅地把我帶到一張圖表前,悉心給我講解了一組組代表不尋常意義的數據。
200000(L):每年往喀喇昆侖上送氧氣體積數,因為有了這個數字,高原官兵的巡邏執勤、生命健康就有了保障。
95%:氧氣的純度,必須達到這一標準,對高原官兵的保障才更有效。
0:整個制氧間必須沒有一點火星,否則氧氣的強助燃性,加之140個大氣壓的高壓,極易引起爆炸……
就在王副站長講解的過程中,我的手機響了,我下意識準備接聽電話?!俺鋈ソ印?”王副站長臉色驟變,毫不客氣地對我吼道。我甚是不解,覺得這個小個子副站長太不給情面。
等我接完電話,王副站長走過來說,“實在對不起,進入制氧間,安全上絕不可以馬虎?!比缓螅v起了發生在別的單位的慘重教訓:就因為一個煙頭,引起爆炸,造成了近百萬的巨大經濟損失和極壞的影響。為了確保安全,制氧兵們每周要用兩個晚上學習制氧安全知識。每天他們進入制氧間前要仔細檢查火種是否留下,甚至身上不能掛鑰匙鏈,不能穿帶釘的皮鞋。再回頭仔細看那組數據時,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關系著官兵的生命安全,是那么莊嚴,那么神圣!不知不覺間,沉甸甸的責任壓在了我的肩頭。
驚險:制氧兵苦累生活的調味劑
我原以為制氧兵的工作很刺激,令人向往??墒峭ㄟ^短短的相處,就深深知道:在制氧兵的字典里,除了責任,還有苦累,更有驚險。不久,和制氧兵們混熟了,原以為沉悶的他們都打開了話匣子。來自山東鄆城的小姚對我介紹說:這個制氧站的建立緣于1962年那場邊境自衛反擊戰。每天制氧機一開就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連續幾晝夜運轉,而機器一運轉,室溫就高達50余度,噪聲高達100分貝,不管多么難受,都必須至少兩人全程監控,不得離開半步;每天裝氧、送氧,他們平均搬運40余瓶氧氣,按每瓶60公斤折算,每人每天搬運兩噸半的氧氣瓶。在制氧間才呆了半個多小時,我就感到衣服粘粘的,沉重的機器轟鳴聲和如蒸桑拿般的高溫讓我感到昏昏欲睡,渾身無力。經過親身感受,才真正體會到制氧兵的不易與偉大。
制氧的過程異常復雜。一瓶氧氣的產生要經過十幾項流程。對于制氧兵來說,制氧是一項極度危險的工作。長時間制氧,不僅使人聽力下降,反應遲鈍,最為重要的是,氧氣瓶在沖壓和運送過程中若處理不當,隨時可能爆炸。一瓶40L的氧氣瓶如果發生爆炸,威力將是1公斤TNT的5倍。
前不久,制氧站接到通知,要為某部守防的官兵緊急制氧50瓶。于是,幾名戰士早早來到制氧間,像往常一樣啟動機器。機器一運轉,室溫很快高達53度,隨著溫度上升,壓氧臺管線上壓力表讀數越來越高!危險迫在眉睫,情急之下,制氧班班長楊榮成迅速命令我和其他同志撤離,他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經驗,小心翼翼地關機、卸壓,然后大氣不敢出地打開制氧機,將隱藏在管道內的雜質及時進行了清除。經過緊張的忙碌之后,一場爆炸事故化險為夷。我和其他幾個戰友朝他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他卻不停地用紙巾擦著驚出的冷汗。
細膩:制氧兵情感世界的全部
制氧兵們深深理解“生命禁區”缺氧帶給高原官兵身體和心理的極大傷害,所以每個人都對制氧充滿了高度的負責和無限的熱情。
8月27日一大早,制氧兵們開始往運輸車上裝載氧氣。得知這次氧氣是送往神仙灣邊防連,他們一致推薦毛筆字寫得最漂亮的班長楊榮成代筆,把心里最想說的話寫在氧氣瓶身上,經過七百余公里的“天路”顛簸,捎給他們最為關心和敬佩的高原官兵。這些祝福和鼓勵的話語中,有一句話是“只有缺氧的高原,沒有缺氧的人生”!字跡不是那么工整,但看著他們一絲不茍的樣子,我的眼睛卻濕潤了……
把100余瓶氧氣安全地裝上車,制氧兵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才感到有些累。上等兵小張說,這批氧氣送上山后,又足夠高原官兵吸用一段時間了。送出了氧氣,他們又開始期待高原官兵早些還換氧氣瓶。因為高原官兵們每次也給他們捎回禮物。在制氧班的公用物品柜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99只紙鶴,五顏六色,煞是漂亮,是高原官兵們自發為他們折的。那是幾年前的一個秋天,高原官兵們組織大規模軍事演習,好幾名官兵因為嚴重缺氧生命垂危,就在這時,制氧兵們雪中送炭,帶著氧氣及時出現,挽救了他們的生命。而這批氧氣,是制氧兵們連續三晝夜不停機制造出來,冒著被漫天大雪淹沒的危險及時送到的。為挽救更多高原官兵的生命,送氧氣的二期士官楊明與新兵小姚,還有駕駛員三人冒著強烈的高原反應,硬是沒吸一口。看著嘴唇發紫的制氧兵,看著氣息奄奄的戰友,高原官兵們流下了熱淚,把他們緊緊擁抱在懷里。
因為紙鶴不平凡的來歷,制氧兵們將其視為至高榮譽。制氧老兵復員了,都要捧著它們照相留念,撫摩了一遍又一遍,卻舍不得帶走一個。一茬茬兵走了,這批紙鶴卻一個不少、完好無損地珍藏了下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紙鶴還會保存下去,直到永遠!
(作者單位:格爾木62217部隊政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