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吐字歸音是聲樂作品完美藝術效果不可或缺但同時又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之一。本文擬從實驗語音學及描述式語言學的角度,以現代漢語語音規范為基礎,結合語音學中的“音位”理論,對聲樂藝術中吐字歸音的重要性和規律性予以剖析和闡釋。
關鍵詞:聲樂;藝術語言;吐字歸音
中圖分類號:J6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2-0049-04
一
以淳美、華麗之“聲”(演唱技巧)來演繹富于激情之“義”(歌詞內涵),抒發情感叩響聽眾心弦,使之產生強烈共鳴,獲得審美愉悅,乃聲樂藝術的至“善”境界。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中的“聲”和“義”地位同等重要,不可厚此薄彼。
藝術是人工的美,是人類通過審美活動來象征現實、幻影真實、抒發情感、表達理想。任何藝術形式莫不以感染、打動自己的受眾為孜孜以求的目標,聲樂藝術也如此。其藝術之魂在于心靈表達、情感宣泄,這是古人業已明白的道理。我國古代文藝理論著作《毛詩序》就如此闡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這里已經明白地表述了“歌”與“情”的關系,即“詠歌”因“情”而生;“情”以“詠歌”而發。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都是傳情達意的載體,都是為渲染情感服務的。
人類交流信息、傳達情感最便捷、最準確,使用最廣泛的工具是語言,“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斯大林語)。各種藝術門類在長期的實踐中都形成了自身傳達信息、渲染情感的獨特“語言”。如:繪畫的色調、筆法;舞蹈的形體、眉眼;詩詞的平仄、對仗……。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幻影真實,傳情達意。音樂可分為聲樂(有詞音樂)與器樂(無詞音樂)兩大類,它們各自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器樂通過其特有的和聲、配器、對位、曲式等復雜技術的音樂性“語言”,來體現作曲家的審美構思和創作意圖,由于這類音樂性“語言”,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和虛擬性,其抽象性審美特征并非任何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讀懂,因而其“語言”所示往往游離于具象之外,呈現為不確定性,故聽眾亦常有“純音樂聽不懂”的遺憾之語。而聲樂則不同,其傳情達意、渲染情感的手段顯得直截了當,不僅具有音樂性“語言”,而且具有文學性語言,即:歌詞。歌詞具有明確的“語言”幻影指向和感動范圍。顯然,歌曲的這種雙重性語言特征,較之純音樂的單一性“語言”特征,其音樂藝術的易解性更強,比較容易將聽眾引入情景相融而非漫無邊際的藝術暢想之中。毋庸置疑,歌詞在歌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歌曲的靈性之所在。
人聲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聲樂,它是人“心”表達、情感抒發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古人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公孫尼子《樂記》)。“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白居易《策林》)。總之,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聲樂藝術之魂。“情”從何來?抑或說其依據何在?無疑,“情”之所依據的正是歌詞。歌詞中所蘊含的情節、意境、思想、情緒……首先感動歌者,歌者依詞而進行再度創作,通過精致、靈動地演唱,將詞之蘊涵、曲之妙趣以優美悅耳之聲傳達至聽眾,從而形成藝術震撼和情感共鳴。顯然,完美的聲樂作品,一定是詞、曲、聲三者的完美結合。其中,歌者的正確吐字往往是聲樂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只有使字音清楚才能使詞義明白。歌詞不僅對歌者的二度創作十分重要,而且對聽眾的聆聽欣賞也十分重要。聲樂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簡言之就是:將歌詞與曲調進行完美地結合。歌者以清晰地吐字傳達歌曲的意境,確立聽眾的想象范圍或空間;以優美地唱功渲染歌曲的意境,抒發歌者的真情實感。顯然,歌曲藝術的完美與否,關鍵在于歌者能否正確處理吐字與發聲的相互關系。就歌者而言,吐字與發聲,孰重孰輕?依我看來,吐字更重要一些。動人的歌手常因吐字清晰而動人,拙劣的歌手常因吐字不清而拙劣。一首歌曲的演唱,如若連聽眾都無法聽清楚歌者所唱的詞是什么,歌詞蘊涵何在?情節、意境、思想、情緒何有?共鳴何談?
二
優秀歌曲總因優秀歌手的詮釋而優秀,完美演唱常因吐字歸音的清晰而完美。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歌手,不僅需要在磨礪其音聲清麗、音調抑揚等方面下功夫,而且需要苦練其吐字歸音之技巧,以求“字正腔圓”的藝術境界。筆者擬在下文中展開對聲樂吐字歸音技巧的探討。
眾所周知,漢語是世界語言中典型的聲調性的語言,語詞發音常因其聲調的不同而意義不同,甚至全然反義。漢語語音的每個音節都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稱為:“聲”(聲母)、“韻”(韻母)、“調”(聲調),這三方面的組合,形成明確的語義。如“[ya ]”這個音節,如果加上漢語的四個聲調,就成了“鴨yā”、“牙yá”、“啞yǎ”、“壓yà”。因聲調不同,表示的意義也就不同。
有學者這樣描述四個音的音調:一聲,陰平:
5 5(從頭到尾都是高的);二聲,陽平:
3 5(從中間上升到陰平一樣高);三聲,上升:
2 1 4(開始由半低降到最低,然后上升到半高);四聲,去聲:
5 1(從最高降到最低)。為了能形象說明,還做了一個五度標記法的圖示如下:

由于這種描述事實上難以準確反映出語音的實際面貌,于是,又有學者嘗試借用音樂記譜法來標注漢語音調,如:“ 陰平:
;陽平:
;上升:
;去聲:
”(《現代漢語語音知識》見參考書目)。
據此,筆者也做過類似試驗,發現其中的“陽平”用“
”標注比“
”標注顯得更準確自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理論中,“
”是一個增四度音程,屬于較難唱準的音程之一,用它來標注“陽平”音調,似乎于理欠妥。筆者將上述記譜標識,采用能滑指的弦樂器(如:胡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來進行音調模擬試驗,獲得近似漢語聲調的模擬效果。
由于絕大部分漢語語音的音節都由聲(聲母)、韻(韻母)、調(聲調)三個部分組成,并且,其中的語音聲調也可以通過樂譜標記方式來模擬顯示。因此,優秀的作曲家在為歌詞譜曲時,會對旋律抑揚輕重與歌詞抑揚輕重的吻合性進行精心設計。不過,在歌曲中,為了使曲調連貫、流暢與優美,原本用來區別歌詞詞義的“聲調”,便不得不被忽略,多數情況下,“聲調”都被曲調取而代之。(雖說優秀的作曲家在為詞譜曲時,都會盡量注意避免因此而出現的“倒字”現象發生,但“倒字”現象在當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中,比比皆是)。換句話說,歌曲中的歌詞“聲調”,因受到曲調覆蓋或替代而顯得無足輕重。這樣一來,能夠區別詞義的只剩下了“聲”和“韻”兩部分了,客觀上要求演唱者做好這剩余的兩項,如果這兩項中再有一項沒做準確,聽眾就會感覺聽你的歌詞極其費勁,聆聽歌曲便可能成為“只聽其聲,不解其意”之事了。顯然,對唱詞“聲”、“韻”的準確把握,是尤其應該引起歌者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準確的吐字歸音訓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
藝術技巧是為藝術內容服務的。吐字歸音是聲樂藝術中的技巧之一。要想充分而完美地表現聲樂藝術魅力,首先必須掌握聲樂演唱的吐字歸音技巧。只有這樣,作品內涵才會得到充分的展現。依前所述,聲樂中所注重的“吐字歸音”,其目的有兩個:
1、強調詞義清楚,避免詞義含混或歧義。
2、強調美化聲音,避免僵化聲音。
通常,一個合格的曲作者在創作伊始,會考慮到歌曲的“詞”與“曲”相配是否符合“聲調”規則,會盡量避免因“倒字”而造成的詞義含混或歧義。不過,歌曲創作大都以曲調為主,忽略歌詞的聲調以保證旋律優美流暢,這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在歌者的實際演唱中,由于歌詞的“聲調”大都 已失去作用,想要完全避免含混和歧義產生有時是很難的。就歌者而言,若要避免這種種弊端的產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做到正確的“吐字歸音”。
吐字歸音是可以拆開分說的。吐字,指的是現代漢語音節中聲母的發音,歸音則是指音節中韻母的發音。依多年演唱及教學經驗,筆者以為,歌唱過程中,由于歌詞的聲調幾乎被曲調所覆蓋,吐字與歸音的正確性與清晰性,便成為歌詞表達的關鍵。
漢語語音中對聲母的“吐字”應引起重視。漢語語音中發音相近的聲母有好幾組,如:d、t;b、p;zh、z;ch、c;sh、s;n、l;f、h等。特別是后幾組,在南方一些地區比較混亂,如按一些方言發音唱歌,產生笑話和歧義則在所難免。如:sh、s 不分,則“詩人瑪依拉” 可能唱成是“死人瑪依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可能唱成是“吐魯番的葡萄餿了”; zh、z不分,則“你的舞姿是那樣的輕盈”可能唱成是“你的無知是那樣的輕易”;如: n、l不分,則“誰說女子不如男” 可能唱成是“誰說驢子不入欄”。漢語語音中對韻母的“歸音”也應同樣注重。如:a、an、ang不分,則“在東北松花江上”可能唱成是“在東北送花袈裟”;“每首歌都把你贊頌”可能唱成是“每首歌都把你葬送”。或許正因如此,我國傳統戲曲演唱中才有特別強調“噴口”一說。所謂“噴口好”,就是指聲母(戲曲中稱“字頭”)發音清晰、準確、有力度,并將之作為一名演員唱功優劣的一項重要評判標準。聲樂演唱完全可以借鑒戲曲演唱方法,每位歌唱演員也都應具備一個好“噴口”并且學會在歌唱時正確的使用它。
另外,漢語中有一類音節是沒有聲母的,語音學中稱為零聲母音節,如:a、an、ang、e、en、er、ou等。我認為它也應該歸入“吐字”這一范圍,盡管其沒有聲母,我們在發音的時候也要讓它從聽覺上像有聲母。如:大海西岸的“西岸”,我們就應該給它加上適當的摩擦音或頓音,不能讀成[ xian ],而要讀成[xi'an ],否則,在歌曲中唱出來,別人一定會聽成“大海鮮”;又如:“神情很激昂”如不加處理可能被唱成“神情很僵”,等等,這類詞還有不少,這些都應被納入“吐字”、“噴口”、“頓音”的范疇。
當然,強調吐字、“噴口”和“頓音”,并不意味著歸音不重要,如果前后鼻音歸音不好,“青青河邊草”在別人耳朵里就可能成為“親親河邊草”。只是吐字比歸音問題更顯得突出些罷了。
提到歸音問題,想借此說說語音學中的“音位”概念。什么是音位?音位是某種語言或方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語音的最小單位。舉個例子說明:普通話中的“啊”、“安”、“凹”這幾個音節中都含有元音“ a”,漢語拼音標注為 a, an, ao。但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則發現,三個音節中的“ a”發音是有區別的,開口度的順序依次變小,可用國際音標細致標出。三個音節用國際音標標注為:[a:]、[an]、[au]。為何三個“ a”發音不同,而漢語拼音卻用同一元音來標注呢?這是因為該元音沒有區別語詞意義的作用,起作用的是與之結合的“ n”、“ o”。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在不超出音位的范圍內,把開口度小的音發成開口度稍大的音,以增加樂音的響亮度和泛音度。由于發音位置,開口度等因素,漢語中有的音發出來比較暗,如 [i] 。當發這個元音時,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增加開口度,從 [i] 向 [e]方向靠攏,只要不發成 [e],就不會造成詞義含混或歧義,卻可使聲音較為響亮而富有光澤。如果嚴格按照實驗語音學的規范發音,會給演唱者的聲音潤色帶來影響,可能會形成“字”已“正”而“腔”不“圓”的蹩腳歌唱。聲樂畢竟是聲音的藝術,音色之美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時能否既使歌詞不產生含混與歧義,又能適當增大發音的開口度,以便盡量獲取較好音色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顯然,一個合格的歌唱演員,學習和了解一點語音學中的音位理論,對于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和藝術修養大有裨益。
四
本文所說的現代漢語語音概念,皆指普通話語音,不包括漢族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
我國地域遼闊,民間歌曲用方言演唱是一種正常現象。很多方言的發音是難以用漢語拼音來注音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筆者此論,決無蔑視或貶低中華民族千姿百態的方言俗語的動機,恰恰相反,筆者也十分注重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歌唱語言的多樣性。當代中國歌唱藝術一般用標準的普通話作為吐字歸音的標準,這也早已成為中國式“美聲唱法”規范。本文正是以此為據參與探討的。
責任編輯:郭爽
參考文獻:
[1]張靜.新編現代漢語(下冊)[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2]許寶華,湯珍珠.語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1.
[3] 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語音知識[M].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
[4]辭海[S].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5]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Discussion on the Aspiration and Pronunciation of the Art of Vocal Music
Cao HuiLi Xingwu
Abstract:Aspiration and pronunciation , which is the indispensable link to perfect artistic effect but alsoeasily to be neglected .On the basic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netics, and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phoneme, the authors analyze and expound the importance and regulation of aspiration and pronunciation in vocal music from the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an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Key words:Vocal music; artistic language ; aspiration and pronun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