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管理者而言,研究被管理者的特點和行為特征,是施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條件之一。下面從五個方面討論分析中國現代社會管理對象的特征。
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居民平均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百分比)已降到50%以下,城鎮居民平均恩格爾系數降到40%以下;分別達到了國際標準的“小康”和“富裕”行列。近年來,我國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如油、肉、電器、服裝、汽車)占有量不斷上升;人均壽命和人均居住面積逐年提高。改革開放政策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被管理者的追求就會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又云“飽暖思淫欲”。豐富的物質生活之后,既有可能產生智力投資、追求高雅、注意修養和自尊自強;也有可能產生空虛無聊、揮霍無度、尋歡作樂、喪失理想、喪失人格等等。作為管理者,要順應被管理者的需求發展,適時引導;滿足溫飽之后,就向小康發展,繼而向健康的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發展。
文化程度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受到的教育比較單純,階級性和階級感情是評判人的主要標準。人們辦事情、想問題往往從樸素的感情出發,多少帶有盲從的意味。近些年來,隨著國力增強和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民族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上,各種信息、知識也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頭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客觀上增強了人們對信息的敏感性,增強了人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們不再是消極被動地工作和生活,不再是沒有文化知識的平庸與愚昧,也不再把管理者看成是普渡眾生的“救世主”,而是用智慧的心靈、自信的精神、樂觀的態度、曠達的胸懷去面對現實中一個又一個酸甜苦辣的問題。這就迫使管理者要“水漲船高”,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在管理方法上掌握規律、講究藝術。
自主意識、競爭精神日益增強
傳統的中國教育總是把人訓練得“合群”,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想法,也盡量加以隱藏或壓抑,有時甚至自欺或欺人,慢慢養成了人們“恪守中庸”、“四平八穩”的保守思想,人們的競爭精神受到壓抑。“槍打出頭鳥”成了絕大多數安于現狀的人的口頭禪。改革開放后,社會體制和人們思想有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再單純依賴于單位和領導的安排,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越來越強。
面對管理對象這種競爭精神的增強,管理者應給予肯定與鼓勵。“物競天擇”是自然界的規律。任何一個單位和組織都必需有合理的競爭氛圍,它不僅僅能提高效率,更是使組織保持活力和不斷進步的源動力。現代管理者不要害怕下屬爭強好勝、標新立異,恰恰相反,需要的是給予鼓勵,即提供競爭機會,鼓勵主動奮斗。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事業發展。
民主思想、公平心理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產品逐漸豐富,而在社會生活和物質分配中卻又出現了種種不公。因此,隨著人們的利益觀念逐漸增強,要求公平的心理也越來越迫切。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下,一些人用非正當手段成為暴發戶,拉大了貧富的差距;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腐敗高發現象始終不能有效遏止。這些都引起了人們心中的怨憤。愈是如此,人們便愈是渴求公平。
在此情況下,管理者一是要滿足人們合理的需要,關心被管理者個人的物質利益。二是創造社會生活中機會均等的環境,盡量避免分配上的不公平現象。三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金錢觀念,正確對待物質利益,不做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事情。四是用制度保護人們的正當權益,打擊腐敗和不法行為。
完美追求日趨強烈
追求完美是一種趨于完善、趨于美好的心理趨向,是人類天性中的一種本能的反映。人們總是希望聽到的、看到的、經歷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于是,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以這種無形的心理尺度,去檢驗我們生活的質量:事業是否成功?學業是否優秀?朋友是否真誠?家庭是否和睦?愛情是否幸福?身體是否健全……。然而,現實生活中又往往不盡如人意,人們心理追求完美的趨向是絕對的,而與之對應的社會生活現實的完美程度總是相對的。與人們美好的愿望相比,現實生活形成了諸多遺憾和缺欠。
面對失敗,面對不太完美的現實,常常有兩種態度:愈挫愈勇或一蹶不振。前者值得頌揚,而對于管理者而言,做好后者的工作可能更有意義。面對應得未得、得而復失、人際沖突、事業受挫、財產損失、子女離家、青春逝去、健康受損等等,如何從不完美中尋求完美,如何變不完美為完美,甚至于如何接受完美與不完美同在的現實,這一切,需要管理者付出教育、引導、協調的心血。
事物總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以上分析的現代社會被管理者的特點,也是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思想的變化而產生的,它也必定會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思想的新的變化,而產生新的特點。現代社會管理者必須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據此施以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站在社會發展洪流的前端,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羅志榮)